倪凯铭
人物中国指数:☆☆☆
人物中国元素:把准中国脉搏/懂得妥协和变通
企业中国指数:☆☆☆☆☆
企业中国元素:最具历史和规模的跨国品牌/多品牌布局上下通吃
与他的前任范安德相比,工程师出身的大众中国总裁倪凯铭低调许多。他很少高谈阔论中国战略或远期规划,即使在公开场合露面,也基本就事论事讨论具体事宜。如果就此认为倪凯铭缺乏远视,那肯定会犯了武断的错误。
事实上,在来华的一年多时间里,倪凯铭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丝毫不亚于部分长期混迹于中国的老外。特别是作为大众中国总裁,无论是对中国市场追加投资、审时度势推出合资自主品牌、抑或是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尝试力度等,倪凯铭都干得相当不错,环环紧扣中国车市脉搏。
日内瓦车展前夕,又是大众之夜的秀场。当包括奥迪、保时捷在内的11个子品牌缤纷上阵时,咄咄逼人的气势感染了现场的每个人。倪凯铭独自一个人坐在角落,与周围欢悦的人群相比显得格外冷静。并不是他不喜欢热闹,而是类似的场景他已经经历了很多。作为大众中国主帅,他很享受在这个全球最大市场中所受到最成功品牌的自得和骄傲。如果按照销量计算,即使与全欧洲销量加起来相比,中国也毫不逊色。
2011年,大众品牌在欧洲市场销量达到172万辆,与2010年的155万辆相比,提高11.2%。而包括香港地区在内,去年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总销量也为172万辆,较2010年的151万辆同比增长13.8%。中国市场对大众的含义如此明显,从中也可以看出倪凯铭位置的重要性。
补齐最短短板
实际上,从上任开始,倪凯铭就面临着如何把稳大众中国这艘巨轮方向舵的挑战。不可否认,大众是在中国进入最早、最为普及的汽车品牌。但在倪凯铭就任前,大众中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地方差别,在北方、西部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但在东部特别是南方,大众一度落后于竞争对手。正因为此,倪凯铭的前任在临走前给他留下了一个艰难的命题,那就是如何提升大众品牌在南方市场的销量。
倪凯铭深知木桶效应的原理,一个木桶的容积有多少,并不在于它的高度,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模板。倪凯铭绝不会犯类似于之只求最高点、而忽视最短那块木板的错误。倪凯铭誓言,要在之前并不占优势的南方市场,扭转过去几十年来人们的消费定式。
经过近两年时间集中火力猛攻,同时得益于竞争对手在此周期内遇到的天灾人祸,大众汽车在南方市场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数字为证,倪凯铭列举了多个数据佐证大众南方战略的成功:2011年大众在南方地区的销量有望突破40万辆大关;全年在华南地区的市场表现将跃居第一;市场份额从2008年的12%增至如今的15.8%……
在旁观者看来,南方战略取得进展,大众中国攻城拔寨、啃下硬骨头,倪凯铭有理由为自己和大众庆功,但生性谦逊的他告诉记者:“我对这个成绩目前来说还不满意,为什么呢?因为南方战略还没有结束,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中,另外如果从市场份额上来讲,整个南方的大众汽车市场份额是15.8%,这还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值,我们全国的平均值是18%,现在还有2个多点的差距,要缩小这个差距,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工作。”
倪凯铭说到做到,在经过拉锯战似的谈判、妥协和承诺后,大众在中国南部取得了比市场份额提升更具突破性的进展。去年12月1日,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在广东佛山南海正式成立,大众在中国最富庶、最具潜力之一的南方地区站稳了脚跟。大众对这块根据地重视程度之高,从当日出席的企业领导级别可见一斑。当日,大众集团CEO文德恩和奥迪全球CEO施泰德均高调出席。倪凯铭宣布,佛山工厂规划总产能将达到60万辆,一期实现30万辆。首批投产的车型将是大众高尔夫7,随后是奥迪A3。佛山工厂建立后,不仅可以缓解大众中国在中国最感头疼的产能不足,更在战略纵深上成功地向日系大本营挺近。
在熟悉倪凯铭的中国助手们看来,这个工作起来永不知疲倦的老板,虽不擅长口号式宣传,但更长于远期战略布局。在南方战略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倪凯铭又开始谋划进军中国西部地区的“西部战略”。
倪凯铭知道,无论人口基数还是地域面积,比中、西欧地区都大得多的中国,汽车市场远不止眼下的2000万辆规模。他已经抓准了中国经济发展渐进性波浪式发展规律,这一次,他把目光聚焦在中国西部。“中国西部地域非常广阔,将有很大的机会,我们现在在做这方面工作。”显然,倪凯铭比他的外国竞争对手们看得更远。
去年10月13日,一汽-大众成都新工厂正式投产运营,这座新工厂设计年产量达35万辆。大众进军西部抢占市场高地,成都是最重要的门户,收购一汽集团在成都的资产“借壳进入”,名正言顺,这既是谋略也是战略,更是一种交易。不管怎么讲,对于大众而言则是最大的赢家,不仅做大了中国的市场的基盘,而且对于技术输出寻找到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成都仅仅是第一步,倪凯铭的西部规划显然不止于此。在接下来在各方面的较量,才是考验大众西征之路的关键。今年年初,上海大众出人意料地爆出了将在新疆乌鲁木齐建设工厂的消息。根据规划,上海大众首期将对乌鲁木齐工厂投资20亿元人民币,于2013年开工建设,2016年竣工。
新疆向来不是汽车制造商理想的建厂之地,气候条件恶劣,物流配套不成熟,但倪凯铭看到的不仅是这样。从就任开始就不断学习的中国政策中他知道,在中央做出全国19个省市对口援疆政策大力推动下,新疆经济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新疆投资汽车产业前景广阔,参与西部建设,既抓准了潜在市场的趋势,更在政治上与中央政策贴得更近,再一次显示出大众中国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多线程布局
在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倪凯铭又在筹划下一场战役,战役的主旨不新鲜:如何加大对华投入。对跨国车企来说这是一个常态话题,倪凯铭交出的答卷是:2012年至2016年,大众将携手合资企业在中国新增投资140亿欧元。
新工厂建设、新车型投放当然是其中的重点,其中最具看点的是,就在今年,大众将会带着消费者并不熟悉的全新乘用车品牌西亚特进入中国,“从进口车的角度,西亚特在中国是一张白纸,我们没有量的压力。"大众汽车中国董事会成员、执行副总裁苏伟铭接受本报采访时坦言。随着西亚特进入中国,大众旗下所有乘用车品牌都将在中国落地。
这正是未来大众全球布局的撒手锏——多品牌战略。7个乘用车品牌,4个商用车品牌,大众计划,将规模已经超过200万辆国产车与个性进口车西亚特、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布加迪等叠加在一起,形成对中国车市自上而下的围猎。
倪凯铭的中国规划中还有重要的一部分业务不能忽视,那就是他本人所擅长的新能源汽车。倪凯铭曾分别担任大众品牌电动车部门的技术总监和大众汽车集团电动车业务负责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热的大环境之下,这样的职业背景使得他大众中国掌门人的意义更耐人寻味。倪凯铭明确表示,大众在拥有传统内燃机技术领域领先优势的同时,同样希望在新能源汽车的竞赛中抢得先机。“根据中国政府规划,至2015年,整体能源结构将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而我们也将应时而动。大众汽车的目标是到2018年成为全球电动车市场的领导者。”倪凯铭揭示了大众新能源汽车规划的时间点。
事实上,大众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倪凯铭确认,2012年,大众汽车品牌将引入蓝驱车型到中国市场,国产车将配备启动停车系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技术;2014年,大众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将开始生产电动车;到2018年,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的电动车产年产将达到10万辆。
从跑马圈地占产能,到多线程新能源汽车布局,对倪凯铭而言,值得称道的是,他以更加变通和可商议的姿态,博得了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青睐,从而将大众的徽标扎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根据地。熟悉倪凯铭的业内人士评论,他知道如何补足短板,他知道何时应该妥协。对于在中国市场正如日中天的大众汽车来说,某种程度上,变通比一味的强硬更重要。
在收放之间,倪凯铭带领大众中国迈上了新的竞争高地。链接:
Q:过去两年大众汽车在中国发展如日中天,作为领跑者,未来两三年内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作为中国汽车市场领先的企业,要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市场上维持领先的地位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这是我们的目标。从2012年到2016年,大众汽车集团将在中国投资140亿欧元,这么大规模的投资在大众汽车集团内部前所未有。我们希望通过加大投入,从而保持并扩大我们的领先地位。
Q:140亿欧元的投资规模创下了记录,这些投资将用在何处?
A:大部分投资都将用来建设新工厂,你知道大众至今面临最大的苦恼就是产能不足。我们已经确定在仪征、佛山、宁波和乌鲁木齐建厂。我们不仅要建设新的整车工厂,还将把发动机和零部件等核心部件国产。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启动其他新项目的投资。
Q:您是电动汽车专家,相比竞争对手已经推出各自量产电动车或者是插电式混动车,大众的纯电动汽车要到2013年才向中国投放,会不会担心失去市场先机?
A:大众汽车的目标是实现电动车本土化的研发与生产,大众汽车电动车的理念是,我们要造消费者喜欢,而且能买得起的电动车。只有产品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才能让电动车在没有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在市场上同样具有竞争力,只有当消费者能够接受,电动车才能够为减排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