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西方世界的政治对手很不容易,普京也是如此。得票少了,是不得民心,独夫民贼;得票多了,则是选举舞弊,强奸民意。当西方支持反普游行时,或许以何种方式面对普京当选,已经备有预案?
所有投票点都架上摄像头并在网上实时播出,接受了欧安组织的所有观察员。指责这样的选举不公平,确实有些心虚。
从白宫声称与“俄新总统”合作,而不提普京的名字来看,有多么不情愿和尴尬。
《华盛顿邮报》一方面呼吁“务实对待”,另一方面又研究普京能否挺过新任期。仅靠查点示威人数,就一厢情愿地断定普京的虚弱,是无视俄罗斯政治的现实。唱衰普京的西方媒体和研究机构,难道从来不研究普京的思维方式和形式风格吗?舆论思维线条之简单,令人发指。
经过特殊系统残酷训练的神经,长期处于对敌的前线(东德),这位前情治首脑属于明显的愈挫愈勇型。给他施加的压力愈大,反弹愈强。当俄罗斯强硬的时候,才能赢得对话的地位。
强硬应以经济实力作为后盾。1/4GDP靠出口原材料获得,不能为普京的雄心提供持续的动力。为改变原料供应者的角色,俄需要大力发展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有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
为了增强伏尔加汽车的竞争力,普京煞费苦心,亲自运作雷诺的股份增持,以及麦格纳与俄罗斯储蓄银行联合收购欧宝。后者功亏一篑。
该案表面上是通用后悔了,实际上是美国政府亮起政治红灯。欧宝案被否决给普京的触动超出西方人的想像,促使他思考俄罗斯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如何解决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问题。
大选前,普京在《新闻报》上发表的《我们的经济任务》,就反映了其思考的结果。乍一看,这些东西了无新意,被解读为“竞选语言”。实则不然,里面蕴含着今后一段时期内俄罗斯经济、贸易、工业政策。汽车产业政策也在其中找到落脚点。
普京并不喜欢层层保护的汽车产业和市场。他认为,实现经济多元化不能依靠保护措施。过分的保护主义往往导致停滞、低质量和高价格。俄需要一个开放的市场。加入WTO意味着降低过高的汽车进口门槛和组装限制,以开放倒逼俄车企增强竞争能力。
但普京政府对“螺丝刀组装”的本地化生产模式颇为不满,规定了在俄“工业组装厂”的年产能应当达到30万辆以上,并且在最初3年内“螺丝刀组装”的车型不得超过总产量的5%,6年内汽车零部件要达到60%的本土化率等要求。这些政策激起市场上几乎所有外国生产商的大声抱怨,俄政府不为所动。
这些施政手段透出明显的普式风格,很难想像,基里延科或斯捷帕申当政时会如此行事。
普京心里所想的,是尽快建立完整的汽车产业链,而不是充当最后的组装工。同时,让有潜质的企业占据产业链的上游,才能享受到更多的利益。为此,不惜让
出伏尔加和卡马汽车的控股权。虽然雷诺并非完全配合,但俄政府的积极态度,还是促使雷诺增持了这两家俄企的股份。
在在汽车本地化生产方面,俄政府挑挑拣拣,实际上希望跨国公司能够转向在俄研发新型技术和新产品。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了各式各样的汽车研究院和研发中心,普京言下称羡。不过他也很明白,想拥有这些玩意儿必须依靠本土的绝对销量。
虽然去年俄汽车销量大涨40%,达到265万辆,为历史最好水平,该市场的特点是经常上演“抽风”行情。普华永道今年的预测从-8%到+10%,等于没预测。但如果进口车下降5%,则俄罗斯自有品牌下降可能达11%~27%。俄政府对于提高本土汽车生产商的竞争力非常迫切。
既然俄汽车市场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普京不可能放弃大好文章不做。俄将以汽车工业和高科技工业园(斯科尔科沃)为两翼,摆脱对原材料出口的依赖。在普京不再直接掌管政府之后,仍保留对政府的控制权。
普京上台之后,俄政府在汽车业的政策将趋于日益开放而非相反,只要能拿出俄政府心仪的技术和管理,进入本土化生产应该变得更容易。正因为这非是迫于WTO规则的约束,而出于普京内部经济政策的“外向需求”,所以会持续得更长久。中国汽车想要分一杯羹,不是不可能的事了。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