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放言第一,少提销量和份额,酝酿中迥异于以往的“2025”战略,大众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 汽车人传媒记者 管宏业
拥有12个品牌、全球雇员超过60万人的德国大众汽车正逐渐从“排放门”阴影中走出来,它重新将目光聚焦未来,构建迥异于以往的“2025”蓝图。
痛定思痛之后的变革步伐又快又疾,完全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德国人因循守旧的看法。幕后的核心推手,正是集团CEO穆伦。
仅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不同:与他5年时间里都不曾与中国媒体面对面沟通的前任相比,不到3个月时间,穆伦已经是两次与中国媒体恳谈。
最近的一次见面是在中国,占据大众汽车全球40%份额最不容忽视的市场。
虽然不是第一次来中国,但这是他首次以大众集团掌门人的身份在中国接受采访。
由于航班延误,穆伦前一晚仅仅睡了3个小时,这使他看上去稍显疲惫。
事实上,从去年9月份临危受命,过去的9个月时间里穆伦都过得不轻松。他坦言,这一段时间是他职业生涯里最艰难的阶段。“对去这几个月,的确是我在大众汽车集团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经历的最艰难的岁月。”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众汽车在全球的声誉跌至低点,穆伦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实际上,过去9个月时间里,他大部分精力也正纠缠于此。
所幸的是,“关于柴油发动机排放事件的解决现在我们进展很顺利”,穆伦介绍。在欧洲,大众已经与相关部门就问题车辆解决达成一致;在美国,6月下旬还将和政府部门会面,商谈包括民事赔偿在内的各种方案。包括民事赔偿在内,所有赔偿费用可能在162亿欧元左右。
162亿欧元相当于大众汽车去年运营利润的1.2倍,虽然数字庞大,但已经比最初最坏的预计好了许多。
穆伦顶着一双蓝汪汪的眼珠诚恳地说道:“总之我要强调的是,我们非常抱歉大众汽车有这样的事件发生,我们将竭尽全力找到事件的真相。同时,我们将竭尽全力在组织、工作流程上避免今后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与去年9月份相比,可以明显看出的是,穆伦脸上的皱纹多了不少,可以设想,处于这样一个位置,足够让人心力交瘁。
穆伦说,让他感到“艰难”的,不仅是因为“排放门”,更主要的是如何推进大众集团的转型。“大众集团在全球约有120家下属企业,共有60余万名员工,这种规模的企业要转型,难度可想而知。首先要让经理层意识到我们的变革是必需的,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我们要让大众集团的所有工作保持透明,并且必须合规。”
穆伦坦言,对于大众来说,要保持住现在的领先地位非常艰难,大众内部必须进行改革。为此,集团内部正在制定、也即将推出“2025战略”。
最主要的一项内容是:发挥全球近60万员工的主动性,使品牌和区域市场有更多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大众集团的12品牌和各个区域今后将承担更大的责任以及相应的权力。实际上也就是“去中心化”。
穆伦承认,去中心化对大众汽车集团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全球60多万员工,将近120个生产企业,还有12个各不相同品牌,让这样一个巨人转型需要相当时间。”让经理层充分理解他们今后将承担怎样的责任,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如何更好的在他们负责的领域内发挥更好的作用,他认为,这至少需要3年时间。
在处理完眼下的苟且,变革和完善所有的组织机构和决策机制后,穆伦终于有能力将目光放在诗和远方。
“世界汽车工业正面临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汽车电子化、数据化、自动驾驶等等新技术的出现,大众汽车和传统的汽车企业都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穆伦说:“未来我们的目标是:把大众汽车集团,从一个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变成一个全新的移动出行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这将不仅仅局限于工业4.0,而意味着整个企业的一种彻底的转型。“特别是在数据化这一方面,还包括智能互联,所有的工作,一方面是要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归根到底还要适应客户越来越个人化的对舒适、方便的需求。”
穆伦观察到,无论中国还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趋势是势不可当,越来越多的人居住于城市,大城市和城市化所带来的交通问题也日益严重。度汽车企业来说,租迫切地是需要找到更好的关于个人出行的解决方案。
未来人类出行的需求千变万化,应对方案也不一而足,但穆伦认为,有三个核心点必须把握。“第一,我们的车需要更加舒适;第二,我们的车需要更加安全;第三,我们的车需要更加环保。”
穆伦认为,满足上诉三个条件,一方面,电动车等新能源车将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汽车业必须出现全新的服务模式。
“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个趋势,那就是新的年轻一代越来越热衷于所谓分享经济。年轻人希望有个性化的出行解决方式,但他又不希望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自己买一辆车。我们希望能够给他们提供所谓的在线移动解决方案。我想这是我们在今后10年、20年所必须注意到的新趋势。”穆伦说,当然,最核心的原则上是:安全、环保和舒适。
也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新趋势,大众汽车设立了三个全球未来中心,其目的就是为了把现有的汽车工程技术和全新的创新技术趋势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及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体验。
这三个中心,一个设在旧金山附近的硅谷,一个设在了德国柏林,另一个就是在北京。
关于中国市场,穆伦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那就是“难”。“这个难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整体宏观经济发展在放缓,市场在减速;另一方面是竞争的不断激烈,我特别要说这个竞争不仅仅是国际品牌的竞争,也来自越来越强的中国本土汽车企业。”
可以看出,尽管在中国拥有近20%的市场份额,但穆伦依然有强烈的危机感。
从穆伦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为了应对未来更“难”的市场竞争,大众集团将从以下三方面着力补足短板:
一方面,强化10万元以下经济型乘用车市场,大众集团将推出全新的经济型汽车品牌。
其次,继续关注以往大众品牌的主力用户群体,也就是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用户。“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客户有很大的兴趣去购买SUV,今后两三年之内,我们将在10万到20多万价位区间要推出5至6款SUV”。
第三,让去中心化在中国进行的更加彻底。从产品、研发到管理、人事,全面加速本土化推进。穆伦说,完全针对中国市场、本土化研发的朗逸和宝来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将是未来在中国继续成功的经验。他相信,同样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上汽大众辉昂,也将取得成功。
让记者多少有些“不适应”的是,从头至尾,穆伦都没有提及“2025”战略的数字目标,这和以往主要是为了减少成本的奥林匹克战略、聚焦1000万辆的2018战略迥然不同。穆伦说,“2025战略”目标的核心就是三个关键词:安全、舒适和环保。
粗听上去这平淡无奇,但细品起来却耐人寻味。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在历经波折和沮丧,褪尽浮华和骄傲后,“大众”汽车或许本该就是如此。(汽车人传媒记者/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