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之外,商业奇才安德鲁葛罗夫还有一句名言:“真正的坏消息最初总是蹑着猫步而来,在你浑然不觉中渐成格局,当你意识到它确凿无疑时,已无可挽回。”
现在,坏消息的猫步已经迈到我们的视线之内。信号之一,“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把今年的经济增速调低为7.5%,这一提法被外界解读为不再“保8”,甚至是告别高增长的前奏;信号之二,2月份中国外贸逆差高达315亿美元,这是20多年以来的最大赤字。
稀释坏消息
政府官员正在设法稀释这些坏消息的影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解释,7.5%是主动调控的结果,并称“这个决心是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就下了的”,理由是“十二五”规划设定的目标是7%。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提醒说,外贸赤字不会长久,今年年底中国会在外贸方面显著增长的。
这些说法不无道理。尽管欧债危机造成欧洲对中国产品需求下降,美国经济复苏也还脆弱,但中国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决策速度之快、执行力之强大,一直被决策议程冗长的欧美国家政府所羡慕。如果政府提高外贸补贴的范围和力度,外贸逆差转顺差也不是不可能。
同时,政府虽然调低了经济增速预期,但更像是向外界释放一个我们不再死扛经济增长的信号。实际上,长时间的保增长原教旨主义,确实应该有所松动了,以便在世界经济四面起火的大局下,给自己更多腾挪辗转的空间。
实际操作中,由于面临“十八大”换届的原因,稳定和增长仍然是主旋律。在“两会”召开前,央行在4个月之内第二次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20.5%,从而向市场投放相当于将近5000亿元新增贷款。消息人士称,对抗通胀在几个月前还是首要任务,现在不再优先。所以今年的实际增速或许比想像中还要好些。
牛熊之变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绝对不是。
我们之所以认为这是真正的坏消息,并不是因为几个数字。实际上在中国研究宏观经济,总是会碰到数据真实度的问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曾在微博上说:“很久没有写宏观经济方面的文章了,因为数字对不上。假数真算,假数真评。”
所以,不要纠缠于具体数字的问题,让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高一点,来看看中国模式的根本所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世界工厂或者人口红利,实际上,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频繁利用有形之手打造大型企业、优势行业,频繁对微观经济进行干预,在近10年来尤其明显。
这种模式并非中国独创,邻居们早已用过。日本早在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使用,并在80年代达到顶峰,但持续30多年之后,在90年代初开始崩坏。韩国起步稍晚,在60年代早期开始应用,到90年代经济取得梦幻般的增长,但在千禧年来临之间遭遇危机。
中国呢?我们没法按照公式推演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外部危机持续4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也无法继续一枝独秀下去了。再集权的经济体制,再强大的政府意志,也无法代替经济发展自身的轨迹,这一点已经被无数次验证过了。
我们看到的坏消息本身不够坏,但却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牛熊转换的前奏。一损俱损
实体经济链条的传导效应是需要时间的。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在2008年,当年中国投入4万亿,试图把危机拒之门外。欧债危机在2011年变得惨烈,中国还在讨论如何营救欧洲。但到了2012年,我们才判断中国经济开始牛熊转变了。
中外如此,中央和地方、通胀和消费、经济大势和具体行业之间的传导也同样需要时间。由于汽车业产业链条长,对地方税收和就业贡献大,所以地方对当地汽车企业仍然会给予扶持。如果总体经济不振,外部需求继续减弱,中央重新拾起鼓励汽车消费的做法也不是不可能的。
或许汽车企业对大势的感受还不够切肤,甚至会享受一下优待的滋味,但时间会证明一切。
10年来,中国汽车业喊寒冬也喊了两三次,很多人已经像听到“狼来了”一样,不再害怕了。不过,最好还是谨慎点,做一个走过冰河的狐狸,时不时谨慎地听听冰下是否已经断层。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