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跨国汽车公司高管里,11个人有中文名字,6个人中文流利,2个华裔,1个内地人。
看到这一串数字,第一个联想是什么?肯定是本地化。如果说以前本地化更多是官方用词,是姿态而非实际情况,那么今时今日,跨国车企真的把本地化做到很深入的程度了。
从清一色的外国面孔到陈国章、林建兴这样的华裔,乃至出现郑洁这样的第一个由内地人出任跨国车企驻华总裁的先例,从喜欢说中文穿唐装的史登科到被称为“老华”的华立新,“中国化”的不仅仅是名字,而且这些跨国公司高管们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也在深入。
曾经,媒体常用“不懂中国市场”来形容跨国车企和他们的代言人,现在“深谙中国市场”的说法更经常出现。
在这些表象背后,跨国车企的实质正悄然发生变化。比如很多企业早已在中国建设研发中心,有些还不止一个研发中心,但其中有多少研发中心做了针对中国市场的研发?又有多少涉及到核心技术?相信业内人士心里有数。而现在很多企业有针对性、目标性的研发越来越多,也有企业把新能源车的部分关键技术拿到中国来了。就在这一两年间,本土化迈入深水区。
这意味着什么?大多数跨国车企已经跨过最大也是最后一道篱笆,在中国市场上驰骋再无大障碍。在车市回归正常增长的情况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正在上演,跨国车企的优势正在拉大。虽然加入这个市场的后来者还在蜂拥,但胜出的几率正在减小。
类似日化巨头宝洁、欧莱雅收购本土日化企业,继而一统江湖;家电巨头夏普、索尼等借平板电视翻身的历史,未来在汽车领域或许也会重演。
当然,跨国车企也不是铁板一块,一样有领跑者,有左顾右盼者,甚至还有气喘吁吁仍跟不上者。
无论是保守如本田、起大早赶晚集如克莱斯勒、曾经兵败如菲亚特,还是纠结如马自达,不得不低头如铃木、找不到方向如三菱,在《汽车人》的采访中,皆如当年竞选时的奥巴马一样,大谈改变。奥巴马好歹是卖力在改变了,赌上政治前途,发誓哪怕只当一任总统也要通过医改方案。跨国车企各位大佬能否真的有此魄力?
众所周知,变革本身意味着风险,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不改变,有时风险更大。
一封邮件在外企圈中流传。那是一个钻井平台上石油工作者的故事。他在睡梦中被大爆炸惊醒,整个平台上燃起了大火,他身陷火海,只有短短数秒时间做出反应。跳下平台有被海水淹没的风险,但不跳,又必将被大火吞没。电光火石之间,他决定跳下去,并且最终获救。或许商界之中,胜负没那么短暂分明,但冒险精神和果断判断却是相通的。毕竟,未来的中国市场将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激增千万辆级的产能,所有人都处在“燃烧的平台”之上,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同时,《汽车人》注意到,这其中日企占了不小的比例。近年来日产与雷诺重组之后表现出了新锐的风格,而很多日本企业仍保持着传统的日式企业文化,稳健但开放度不足,等级分明模式下的垂直组织管理结构,也使其内部对市场的敏感度、沟通速度和执行力度大打折扣。所以,有时候板子真不能全打在这些驻华高管身上,资源不足,处处掣肘,结果是纵然有心改变,但却无力回天。
作为全球汽车业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我们希望强人和精英的出现,挽狂澜于既倒,也期待在全球化浪潮中,企业制度和文化上的革新,而或许后者才是真正的改变。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