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专栏

中国特色的职业经理人——从戴雷离职说开去

作者:
管宏业
时间:
2016-01-27 05:50:15

◎ 汽车人传媒记者  管宏业

波云诡谲的汽车市场,如果说还有什么比浮动的销售数字更耐人寻味的,那一定就是企业人事特别是高管的动向变迁。从去年底至今,一股席卷汽车业的离职潮再度袭来,这其中最为人关注的无疑是——观致汽车CEO墨菲离职,以及东风英菲尼迪总经理戴雷的离职。虽然截至发稿时止,正在日本英菲尼迪总部的戴雷未对记者直接回应,但知情人士透露:戴雷离开英菲尼迪确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充分市场竞争背景下,吐故纳新是大多数企业的常态,促使汽车人离去的原因无外乎残酷的市场绩效。在一切以结果为导向,各种KPI考核、销售数据、技术指标,成为高悬在汽车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另一方面,来势汹涌的互联网+冲击下,对于自身价值以及职业前景的再思考,确实也让不少汽车人很动心。

无论是亟待变革的传统车业,还是互联网新贵,归根到底拼抢的核心都是“人”,正如国内一位车企董事长不久前长叹:“根本要素还是人,过去是缺钱,现在是真缺人。”

有意思的是,墨菲和戴雷二者身份相似:都是国内汽车界被认可的“中国通”;口碑趋同:都被视为“能人”而在跨国公司中担任高管。对于二者的离职变迁本无可厚非,毕竟在就商论商的西方经管体系下,职业经理人与“东家”之间,本来就是使用与被使用、雇佣与效力的关系。现任德国大众汽车品牌CEO赫伯特•迪斯来自宝马,宝马营销董事萧绅博来自奥迪,企业间的人事往来正常得很。

但在中国,自由职业经理人的道理虽不错,但落地后就不是那个味儿,在笔者看来这源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首先,中国汽车企业在过去20年里,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办社会、企业当衣食父母,无论一汽、东风还是长安,在成立之初都是如此。这就让那些从小生长与此的一汽人、东风人、长安人们等等,对企业有了深入骨髓的感恩与眷恋之心。甚至有不少因为不得已原因离长春、十堰、重庆的汽车人,对外依然骄傲地称自己是一汽、东风、长安人。

其次,中国大多数汽车企业都是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基础上站起来的,这让团队和员工具有更强烈的凝聚力和企业自豪感。比如上汽通用五菱与长城,二者起点都不高,甚至被外界屡屡轻视,但硬是凭着一股子闯劲与狠劲带出了队伍,做大了品牌。对于那些创业员工来说,企业就是自己的家,品牌就是自己的眼睛,爱惜还不够,怎么可能舍得离开。

应该说,中国正在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养合理的职业经理人用人机制,但这与中国汽车人所特有的爱与情怀并不相悖。我们看到,一大批拥有专业素养、已经证明自己能力的汽车人依然默默耕耘,并不是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他们拥有丝毫不逊于墨菲、戴雷的能力与胆识,倘若真正“迈出去”,他们的身价也绝不会比前者低。促使他们留下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薪酬和职位,很多是一种感恩的拳拳赤子之心。

这种情怀某种程度上与丰田、本田采用终身雇佣制下的员工心态有些类似。实行终身雇佣制,对企业来说,可以放心大胆地对员工进行培训,而不用担心培训成本付之东流;对员工来说,由于是终身雇佣,对企业会绝对忠诚,更不用说什么变迁和流动。从而把公司的事真正作为每一个员工的事。正如“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所说:“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员工。这样一来,企业可以确保优秀的员工,员工也可以得到固定的保障。”

虽然近年来丰田、本田也在引入考核机制,杜绝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说到底,终身雇佣制是一种融合了忠诚主义、温情主义、集体主义的雇佣制度。作为同属东方体系下的中日两国,二者理念、文化趋同。尽管中国车企从来没有终身雇佣制,但对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汽车人来说,也会有类似的情怀与感恩之心吧。(作者/管宏业)【版权声明】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