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如果说大众公司“排放门”事件对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能够产生什么积极影响的话,我想那就是要建立由政府、中介机构、民众共同参与的,严格监督的执法体系。
◎ 汽车人传媒评论员 赵英
近来,大众公司在美国的柴油轿车,被查出排放弄虚作假,导致舆论沸沸扬扬,成为国际舆论批评的焦点。对中国汽车消费者来说,刚刚经历了大众公司在华轿车质量问题,“排放门”的出现,无疑又加重了他们对大众产品的疑虑。
由于德国工业产品,在中国一直是质量、可靠、精工制造的代名词,因此出现这样丢脸的事情,引起了中国人的高度关注。各界人士对大众公司的议论颇多,见仁见智,甚至有人认为大众的“排放门”事件,是美国政府打击欧洲国家的政治阴谋。笔者不能不佩服有些人想象力的同时,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其实,大众公司出现“排放门”问题,并不奇怪。马克思早就说过,资本为了百分之二百的利润,甘冒绞首的风险。市场经济体系,不仅是自由竞争的体系,更是法制约束的体系,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任由资本横冲直撞,违法犯罪之事将比比皆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内追求自身利益,这没有错,但是必须在法律框架之内。
大众作为一个庞大的跨国公司,当然要最求利润的最大化,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获得利润,于是不惜心存侥幸,铤而走险。其实,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历史上,违法的跨国公司不仅是大众,大众也决不是最后一个。那些对大众公司做出如此行为感到惊讶的人,不过是对市场和企业的本质存在着太过浪漫的理解罢了。
许多人举日本丰田公司在美国的境遇为例,认为大众在受到美国政府的攻击。当然,美国政府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并且推波助澜。打击大众公司,可以毁坏德国制造的形象,乃至影响德国经济。但是,丰田公司在美国的“脚踏板”事件最终不了了之,大众公司却是被“抓住了手腕子”。大众公司的董事长不得不辞职。这里倒是要用德国的严谨、刻板的文化来分析一下了,如果不是大众公司领导层自己也觉得确实有问题,用得着火速辞职吗?德国《图片报》也报道,多名大众公司的工程师也不得不在集团内部调查时承认,曾在2008年安装了造假软件。大众公司在柴油轿车上采取的弄虚作假方式,是处心积虑的,是专门设计的技术手段,这就更值得予以谴责。
美国这次扳倒大众公司,发难的是民间中介机构。这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市场上监督和规范的力量。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中,除政府严格监管外,中介机构、普通民众,也应当在监管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政府监管机构,由于自身的实际能力和利益,往往在监管中难以有效监督甚至故意放水。只有给中介机构和民众更多的话语权和行动空间,才能弥补政府监管的缺陷。
这次大众公司的产品排放问题,是在行驶时被测试出来的。美国政府有关部门对汽车排放的监管,历来是强调在汽车行驶中进行测试的,为什么至今才由中介机构发现问题,是因为大众公司作假太巧妙,还是监管不到位,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我国政府对汽车排放的监管,与美国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至于行驶中的测试、监督,还远未到位。
这次大众公司出现问题后,有些评论认为,“我国汽车排放上弄虚作假的情况,比大众公司严重得多。”笔者对于这些评论,不得不有些心酸地表示认同。如果说大众公司“排放门”事件对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能够产生什么积极影响的话,我想那就是要建立由政府、中介机构、民众共同参与的,严格监督的执法体系。
当然,从技术可能上看,政府在推动排放技术标准时,也要顾及汽车企业的实际技术能力。如果超过企业整体技术能力太多,那么集体弄虚作假必然出现,法不责众,政府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我国商用车领域存在的大量排放造假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本文结束之际,笔者想起大众公司曾在中国发起过鼓吹柴油轿车进入市场的公关活动,结果并不成功。如果大众柴油轿车真的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今天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呢?(作者/赵英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