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汽车人》杂志特约撰稿 吕克俭 (作者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前经济商务公使)
2014年中日关系处于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复杂困难的时期,中日经贸合作继续受到严峻挑战,受中日关系恶化影响,两国国民感情低下,务实合作基础和氛围遭到重创,各领域交流合作受挫,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互利互惠的中日经贸合作严重受损。据中国海关统计,2014年中日进出口贸易额3124.4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同比微降0.03%。日本仍居欧盟、美国、东盟、中国香港之后,为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仍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在2014年中国利用外资整体规模增长的背景下,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出现明显下降。2014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项目数653个,同比下降30.8%,实际投资金额43.3亿美元,同比下降38.8%。
企业手握充裕现金流和全球产业链延伸是日本企业开拓海外业务,特别是对华直接投资保持一定合作规模的重要原因。虽然中日关系困难和部分日本企业开始加速“中国+1”战略,但并非放弃中国市场。可喜的是许多日本企业重视并加大在华产品研发、健康养老、环保、物流和人才交流等合作的投入,如丰田汽车、日本财险、瑞穗银行等。
与日本对中国投资下降相反,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日本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2.3亿美元,同比增长79.8%。中国企业对日投资项目以并购为主,集中在电子制造、信息软件、太阳能发电、进出口贸易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同时,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看重日本市场和研发环境。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日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与中国市场资源优势更加紧密地结合,并产生实实在在的发展利益。
中日韩在2013年和2014年三方就自贸区举行了多轮谈判,尽快建成中日韩自贸区,有助于进一步激发贸易投资活力,实现三国经济更高层次的联动,推动东亚地区经济融合与发展。
2015年经济合作仍然是中日关系的重要支柱之一。前不久,中日双方就妥善处理和改善两国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就克服历史和钓鱼岛等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问题明确了原则和方向。习近平主席应约会见出席APEC会议的安倍晋三首相。两国关系迎来转机,迈出了改善的第一步。2015年,双方有望在以下合作领域持续向前发展:
第一,推进节能环保合作。节能环保产业合作是中日两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商机。据测算,2015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可能达到4万多亿元人民币。日本在节能环保、绿色循环经济和高科技等领域不仅有着世界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也有着成熟的生产和技术输出经验。
第二,拓展服务贸易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抓住机遇,加大在以云计算、物联网、数字设计、流程控制、市场营销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将会进一步充实中日经贸合作内涵,提升互利合作水平。
第三,加强新兴产业和地方间的合作。
第四,现代农业物流合作。中日农业和物流合作潜力巨大,朝日啤酒、住友化学、伊藤忠、三井、三菱和住友商事等日本企业参与在华农业和物流合作。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进程加速将为双方增强农业发展竞争力带来契机,同时有望促进中日粮食和农产品贸易。
第五,加快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日经贸关系已经超越双边范畴,在地区乃至全球发挥着广泛影响。推动中日韩三国自贸区尽快建立,有助于实现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在三国间充分流动,推动中日贸易投资合作实现新的发展。中日应该抓住机遇,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扎实推进有关谈判,有效应对竞争和挑战。
2015年,中日经贸关系如何发展将备受关注。中日经贸合作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水平,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互惠、互利、合作的结果,来之不易,需要双方共同精心维护,努力推动两国经贸合作通过新的增长点实现转型升级和不断发展。事实证明,中日“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当前僵局如不尽早改善,将对两国关系和经贸交流合作造成更大的损害。尽管我们处于中日关系的逆境当中,但不应对未来丧失信心。双方应着眼大局和长远,以更高的智慧、更大的决心、更强的责任感继续努力排除干扰,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和经贸合作尽快恢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