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专栏

日产 全线布局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24:26

横滨的日产技术中心大楼背面,有一条不算长但却很弯曲的试车道,LEAF和骐达电动车在这里不断满足前来拜访者的好奇心。离大范围上市还早,日产没有向访客全部翻开家底,但在全球市场,却正在紧锣密鼓地密谋将自己的电动车推向全球。在日本和美国本土,LEAF分别于4月份的早期和晚期定购,12月份就可以交付使用。

  LEAF也将是日产首款引进中国的电动车,在已是其全球最大市场的中国,日产和中国地方政府频频牵手,为自己的电动车铺路……

  在全球,雷诺-日产是最为成功的联盟之一,双力合璧,2009年全球销量达到608.5万辆。而目前又爆出消息,戴姆勒将加入到这一联盟中,在日产和雷诺的小型车、电动车方面展开合作,如果相互参股协议签署,全球最大汽车联盟将诞生。

  日产在中国市场的进攻态势,有别于其他跨国公司。从主体的合资合作范围来看,乘用车、商用车兼顾,除了豪华车取日系同样的路径,在细分市场,没有一个跨国公司能和日产相比。不包括英菲尼迪和郑州日产的LCV在内,乘用车东风日产2009年销量就超50万辆,如果将日产系的合资合作产品全算在内的话,按照日产的统计,2009年,日产在华累计销量达75万以上,数量上超过丰田、本田,而进取态势上,也不输于二者。

  国人初识日产,是在1972年其第一辆车公爵王出现在街头,其后,有了与风神合作的蓝鸟和与郑州日产合资的皮卡,但直到1998年,风度2000才蹒跚而至??如果将现在日产在中国的实力和竞争态势相比,很难相信,这个凭2003年才与东风全面合资名正言顺进入中国市场的“后来者”,就如此信马由缰。

  其实,这些仅仅是日产显露雄心的冰山一角,7年合资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日产对中国市场的战略,才刚刚见效,而这一切,伴随着的是不断加大投入……

  度过合资早期的磨合和探索之外,日产在中国顺风顺水,后发制人,与东风的全面合资衍生出了强大的后发效应,日产的竞争力在于细密的战略、多元化的细分市场和与东风的精诚合作。如果再将日产锐意进取的电动车事业联系在一起,日产仍是中国市场未来最为强大的一极。

  乘用车谱系最全

  2003年日产与东风签署全面合资协议,真正大规模进入中国,当时很多人说,日产来晚了,机会不是很好。现在回头来看,在中国这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多元化市场,后来者并不一定就会比先到者差很远,日产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者。

  日产后发制人的英明之处在于,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市场的多元,并且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产品拿来。

  与东风合资的2003年,是日产在CEO戈恩的带领下全面复苏的收效时期,目睹丰田、本田在中国如鱼得水,日产掏出10亿美元现金与东风合资成立中国最大的合资公司东风有限,被业内传为美谈。

  虽然合资公司涵盖了东风商用车、东风股份和后来并入的郑州日产,但在广州花都的东风日产乘用车,才是日产东风的最大目标。尽管在合资之初遭遇了2004年中国车市的低谷,此前已有的产品蓝鸟和阳光备受打击,但是东风日产还是将天籁这款重头产品导入中国。甫一上市,即刻热销。尽管2004、2005年中国市场低迷,但日产却用不多的产品收获到了很大的信心。

  尽管2004年只有一款天籁投放中国市场,但日产逐渐走出了对中国市场高端观察,开始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2005年,东风日产推出全球战略车型颐达,针对更广泛的受众,这被看作是日产大规模进军中国市场的标志,随后的2008年,逍客上市,中国也变成其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2009年奇骏上市,日产成为在中国市场产品线最全的跨国公司。

  今年9月份,东风日产将推出March,价格和档次下探到骊威之下,这款产品是日产的“V平台”战略车型,这将是日产在中国市场价位最低的车型。

  至此,日产在中国市场构筑起了密不透风的乘用车布局,在合资公司东风有限的大旗下,日产和东风定下了雄伟的目标:到2012年,达到100万辆,实现“1的3次方计划”。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在具体目标上,乘用车要进入第一阵营。2009年,东风日产销量超过50万辆,成为发展势头最好的合资公司,2011年,日产的电动车也将继日本本土和美国之后,投放中国市场。

  目前来看,日产在中国的乘用车布局几近完成。在每个细分市场,日产都有产品。这是日产和其他跨国公司的合资企业不同的。比如,随着奇骏和将要上市的March,这产品线一大一小两头扩充,东风日产比广本、广丰、一丰、东本等这些日系的合资企业产品都要丰富,产品线非常完整。今后最大的优势,就是深挖现有市场的基础上,适时推出适合市场的车型。

  另外,东风日产的上升速度非常之快,也并不仅仅是凭丰富的车型,双方一致强调的文化融合、备受信赖目标,也使得中日双方的市场反应快,更容易达成一致。比如,轩逸重新定位成功打开市场。

  商乘兼顾

  “技术的日产”不仅仅体现在中国的乘用车市场上,日产之所以值得尊敬,就是在不断加大乘用车投资的基础上,面对中国非常复杂多元化的市场,先人一步,在轻型商用车领域也开始大做文章。

  传统的轻型商用车历来是中国自主的天下,过去日产在这个市场,是将皮卡投入在最早的合资公司郑州日产里边,而目前来看,随着中国多元化市场潜力的释放,日产更为敏锐地嗅到了这个市场。于是,日产开始频频加大在轻型商用车的投资,这种投资多元化的态势,任何跨国公司都不具备。

  作为日产LCV的基地,郑州日产也伴随着日产这种战略的转变,迎来了产品导入高潮。继去年11月份将自己的全球高端轻卡Cabstar引入郑州日产后,今年6月份,另一款CDV车型VN200,也将在郑州日产上市。

  其实,日产从与郑州日产合资算起,就开始重视中国轻型商用车市场。1999年,日产向郑州日产导入D22皮卡,2003年帕拉丁正式上市,在长达10年的时间中,日产向中国投入的轻型车可谓少得可怜。但是,长期的准备,中国市场的前景,使得日产好似幡然醒悟。

  当然,由于日产本身是全球最著名的轻型商用车厂商,其在全球市场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北美、印度、俄罗斯等市场,日产都有丰富的皮卡、SUV、轻卡等产品,而在中国,由于LCV产品长期是低端低价格的自主产品,日产一直在观望,即使在目前的NV200上市前的准备之际,日产和郑州日产也深知打开一个细分市场之难,因为即使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消费者也不是一下子就会接受CDV概念的。当然,高端轻卡Cabstar也正在渡过艰难的市场适应期。

  但这不等于说,日产冒险地将两款产品过早地在中国市场推出。相反,这恰恰说明了日产先人一步的英明。在轻型商务车领域,中国消费者不断演化升级,市场潜力非常之大,日产能及早领先其他跨国公司进入这个市场,未来必将广为受益。

  相比日产的乘用车和轻型车在中国的发展态势,日产豪华车英菲尼迪就显得稍微逊色。当然,在这个市场,欧系车把持天下,同属日系的讴歌、雷克萨斯一样经历着缓慢的成长。英菲尼迪在中国市场推广的成功与否,将左右日产在华的高端品牌形象。

  “英菲尼迪的定位不会低于雷克萨斯”,日产中国将英菲尼迪的对手首先指向丰田的雷克萨斯,2007年7月,英菲尼迪品牌正式进入中国市场,FX45、FX35、G35及行政级豪华车型M35相继导入,今年1月起,英菲尼迪首次引入2.5L低排量的EX及G系列车型。

  日产心急如焚地希望将自己的领地扩张到豪华车领域。由于在中国市场起步较晚,相比奔驰、宝马、奥迪甚至雷克萨斯等高端品牌,差距明显。

  中国快马加鞭

  乘用车市场的大获全胜,并没有遮住日产在新能源领域的雄心,尽管明年将要在中国上市LEAF,但雷诺-日产联盟正在为未来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占得先机而做充分准备。

  3月25日,雷诺-日产联盟在日本横滨与武汉市政府就推广电动汽车签署了进一步合作协议,据本协议,双方将从2011年开始,率先采用25辆日产电动汽车在武汉展开电动汽车推广的市场调研。

  为此,武汉市政府则计划在未来两年间建成250个充电装置以支持电动汽车的顺利运行。双方还将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公众的电动汽车普及推广活动的合作。日产正在将自己的电动车战略推向全球。日产副总裁西川广人向媒体表示,日产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与超过50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签订了联合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合作协议。   

  从今明两年来看,日产在中国市场的最为惹眼的事情,就是小型车March和电动车LEAF上市,日产明显地加大了中国政策倡导的小型车和新能源车的投入。

  而从中国的战略来看,日产完成了中国第一家同时拥有乘用车、轻型商用车、重型和中型卡车在内的全系产品线的布局,合资的数量是最大的,但未来合资体系的质量,则会左右日产在中国的战略执行。

  东风有限总裁中村公泰认为,在中重型车领域,由于日产没有直接的技术,在和东风合作过程中,主要是将日产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先进的工艺、管理技术、品质管理等输入东风商用车。

  在帮助东风有限商用车方面,中村公泰认为,由于零部件供应商水平对商用车至关重要,东风有限将会和世界上最优秀的供应商来合作,为东风商用车提供支持。他说,比如说品质管理、原材料管理这些方面,可以提供日产先进管理模式,东风商用车已经吸收了日产先进的工艺或者是工序管理模式。

  丰富的产品,多元化的合资合作,乘用车商用车齐头并进??日产系明年在华的产销目标,被日产和东风锁定为85万辆。

  东风总经理徐平和中村公泰曾在许多场合谈到日产和东风合作的基点和目标:相互融合,备受信赖”,合资以来只有短短的7年,但日产在中国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日产在中国只有一个伙伴并精诚合作,使得日产成为东风众多合资伙伴中最为成功者,这不是巧合。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