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伍皓又成了舆论焦点。这位现任云南省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公开了自己的公务用车车号,本意大概是公车使用公开透明、欢迎监督等等。但遭受大量质疑,包括有无资格拥有专车以及规格是否超标等等。
伍皓本人做出长篇回应,解释此车并非专车,只能算一般公务用车,本人也无作秀打算等等。不过信息时代就是这样,回应和澄清一般都被淹没在最有眼球效应的第一消息之后了。
如果一定要论个是非曲直,那么伍皓肯定不能算是道德模范。虽然此车并非专车,但熟悉官场的人都知道,即使是“相对固定使用”的公车,一般情况下,都会保证领导的优先使用权。所以说一句隐性的专车并不过分。
至于媒体和网上流传的信息,也有不确切的地方。比如多家媒体质疑的车辆级别超标,依据是《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中规定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8升(含)以下、价格18万元以内的轿车。该办法应该是在2011年3月左右公布。而伍皓是在此之前两个月出任红河宣传部部长,而且继承的是前任的公务用车,应该不算违规。
说到这里,是不是要各打八十大板?那倒不尽然。再往深了想想,舆论一直在要求公开公车信息,接受监督,为什么有人公布了,反而挨批呢?这里面有个情绪积累的问题。曾几何时,公车和其他“三公”消费一样,铁板一块,任凭舆论怎么非议也纹丝不动,而群众的不满情绪就如涨潮的江水越积越多,现在铁板破了个小缺口,但又远远没到四分五裂的地步,很多情绪都涌向这个地方。所以平时大家对公车的各种不满都宣泄在这里了。
放下这种情绪,理性地来判断一下,伍皓和红河州委此举到底利大还是弊大?应该承认,还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公车改革最难的并不是顶层设计,而是执行。有些公民主动监督公车使用,并拍照发到微博上,但不可否认,不少人遭遇了各种打压,甚至人身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追求完美效果,比如副部长级以下不配公车,公车信息全面公开,公民依法监督非常方便安全等等,是不现实的。这一点虽然残酷,但不得不承认。
与之相比,“微改革”就比较实际。即使公车有隐性的专车之嫌,但至少能欢迎监督,就比完全不透明要进步一大截。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话很有道理,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难免会发出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很骨感的感叹。一点一点去推进改革,阻力要小得多,如果能持续进步,假以时日,也可以取得相当的成果。
另外,伍皓等人都算是体制内的。即使是“微改革”,也是难能可贵的。要知道,古往今来,这种自发的对自身的改革,触动的是庞大的同僚群体的利益,从来都不容易。如果被迎面泼了一盆冷水,很可能令当事人灰心,感觉还不如萧规曹随的好,也不愿意再做出类似举动。中国有句俗语说,枪打出头鸟。对改革者来说,这多少有些悲哀。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将公车消费纳入正规轨道,既然目标一致,那么与其挖空心思寻找别人的漏洞,不如踏实地做些于国民利益更有益的实事吧。
(作者/黄超)【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