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专栏

病了的不只是公关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24:32

  牛奶是白的,但有些牛奶企业做的事情却是黑的。最近蒙牛在网上攻击伊利QQ星儿童牛奶的事情,又掀起三聚氰胺之后的新一波乳业丑闻高潮。

  在警方通告事件经过之后,媒体开始“扒粪”行动,被视为灰色地带的网络公关操作手法被公诸于众,公众则有一种被愚弄过的愤怒。

  这不仅仅是媒体公关这一行的堕落。事实上,这种走歪了的公关不过是现在国内扭曲的商业文化的一个缩影,或者说,“攻击公关”本身是一朵恶之花,而花所赖以生存的大树也是身不正影更歪。

  公关这个行当,不如广告透明,广告是明刀明枪地想卖你东西,但公关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只不过本土公关因为要靠发稿量算钱(这是狭义的公关,广义的公关还包括活动等其他环节),所以什么品牌建设,什么企业文化,都是副产品罢了,盈利模式异化成在媒体上发表吹捧自己或者攻击对手的文章。

  媒体明察暗访揭露网络公关的灰色内幕,让人都看得目瞪口呆。但在本土公关圈里,很多人却发出感叹,其实都在圈里混,哪有不脏手的。只不过他们“倒霉”,被抓了。公关的水很深,灰色公关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国内企业营销上不择手段的做法屡见不鲜。曾有家电零售连锁巨头在当地报纸上做大幅的新店开业广告,结果20万份报纸刚上摊就被人有计划地瞬间抢空。就在前一阵还有两家知名家电企业卖场促销人员打架,其中一人抢救无效死亡,而类似的一线促销人员肢体冲突已经延续了十多年。

  再往深了说,不只是营销,生产、管理哪个环节又没有类似问题呢?我们整个的商业文化都是急功近利,希望最快速度见到效果。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正是那些恶之花如此繁盛的土壤。

  越是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的行业越容易做出出格的举措,而且是逆向淘汰。不光明的手法经常很有效,如果不跟进,可能就被驱逐出市场,所以大家不得不“臭味相投”。

  回头来看汽车业,总体来说车业公关算是比较温和的了。虽然也有攻击对手、负面报道撤稿、网络水军等做法,但“血腥”程度差很多。这跟汽车业竞争不如家电、快速消费品等行业那么激烈,产品同质化也没有那么显著有关系,但如果不认真对待,谁能保证汽车公关有一天不会发展到那一步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蒙牛攻击伊利事件对汽车业来说,不是事不关己的,而是未来可能走入的一个岔路口。如何防止这种可能发生?提倡诚信是不够的。长远来看,社会大环境的改善是根本解决之道。短期来看,还是要依靠法律和舆论这两个武器。

  说到这里,很多人强调做相关立法。其实,现在缺的不是法律条文,而是执行。相关法规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还有《公关员国家职业标准(新版)》等。刑法第221条也规定侵犯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中包括单位犯罪,损失超过50万元即可定罪。

  问题是受害的企业虽然明知有人操作灰色公关,但出于不愿麻烦的心理,宁愿在商业范畴里“以牙还牙”,也不愿意较真打官司。

  企业的态度和法治的执行力度也有关系。有人说伊利这次这么快证明清白,是因为它是大公司。其实未必。当年统一和农夫山泉遭遇“检测门”事件,农夫山泉反应激烈,宣称自己是被对手陷害的,并发誓要花巨资悬赏找出“幕后黑手”,最后仍然不了了之。

这种商业犯罪长期处在灰色地带。现在蒙牛攻击伊利案件把它带到台面上来,希望不要以一句仓促的“个人行为”结束,白白错过整顿灰色地带的机会。说实话,我们的法治落到基层执行上,还是快点跟上新的形势吧。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