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曾经说过,贩售和分享知识其实是要比贩售和分享食品更严谨、更需要小心的事情。
◎ 《汽车人》评论员 刘葳漪
@台北
离开台北的最后一晚,我在敦南诚品书店待到凌晨两点多,台北的夜色微凉、街巷安静,与白天的熙来攘往是两种场景。我抱着一摞书,心满意足,和每次即将离开台北时一样。
台北不常来,一年一次,每次待8、9天的样子,两个所在必去,仰德大道二段141号,还有诚品书店。
从2014年起,诚品对大陆游客有了特别关照,带上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刷银联卡在书店会有额外九折“观光优惠”。
柏拉图曾经说过,贩售和分享知识其实是要比贩售和分享食品更严谨、更需要小心的事情。这是我从诚品的老板吴清友那儿听到的。诚品书店第一家店1989年开张,之后是长达15年持续亏损,吴老板自己说“诚品书店不是商学院的好案例”。
但是,诚品书店却是爱书人的乐园,所有店面的书柜面板保持15度倾斜,书架上的书伸手可及,全店的地面一律用实木地板铺就,洁净无尘。在这里看书,或站或坐,随你高兴。
敦南诚品是一家24小时书店,如果囊中羞涩,你也可以像电影《一页台北》中的男主角那样蹲坐在书店的一角,只读不买,看上一天半日,绝不会有人来催促或干扰你。
随性、温情,竖版、繁体,有着不一样的风物之美。
@香港
比起去台北的频率,去香港的次数则多出许多:奇华的杏仁饼蛋卷蝴蝶酥吃完了,得去补货;忽然想吃生记的鱼片粥,即刻订票出发;旺角百老汇新恐怖片上映,周六的晚上一定要坐在电影院里先睹为快... ...这些感性的需求完成了,天地图书便是精神的理性追求。
湾仔庄士敦道30号地库,是天地图书多年的所在。从湾仔地铁出来,穿过一个体育场,绿色的招牌映入眼帘。
今年是天地图书创立40周年,我始终认为它是最能代表香港书店的主流。商务、三联、中华也不错,但大陆版图书分量太重;专售台湾图书的,大多是小型书店。香港特色最浓郁的书店,唯有天地。店中的书籍体现了港人开阔的国际视野,这也是绝大多数大陆的书店所欠缺的。
天地集团不仅做图书零售,也做出版,龙应台、林行止、蔡澜、亦舒、李碧华的系列作品,均是天地出品。除了蔡澜、亦舒,我不是太喜欢他们的文字风格,龙应台、林行止、李碧华三位的所有作品,已经收集全了。尤其李碧华的灵异作品,那是三伏天都能看出一身冷汗的窒息与精彩。
天地图书的地库是中文部,有213个书架,楼上是英文部——这是港岛最大的书店,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能保持几十年长盛不衰,没有经营者的苦心孤诣、全情投入,是无法做到的。
@北京
只要北京还有颐和园和万圣书园,我就不会移民。很多年来,长跑的背景是颐和园的昆明湖,一个大圈下来,宠辱皆忘,食欲大增。而万圣书园,它是我在北京的精神家园,在某种程度上,比颐和园还重要。
在北京,如果想找一家能够被称为“文化地标”的书店,万圣书园如果不是惟一,也必定是其中之一。万圣书园以及相连的醒客咖啡已经成为很多读书人淘书、聚会最常出没的场所。如果你认得那些学术界的大V,这里是邂逅他们的最佳地点。
曾经,季羡林在一次文化沙龙上赞叹道:“万圣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何怀宏更用深情的笔触写道,“万圣不仅巷子深,门槛还高。”万圣的老板是刘苏里,他说过一句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话:“万圣书园是不会沦落到卖畅销书的,在这之前我会让它关门的。”
万圣书园在每周五会营业到24点,只要在北京的周五晚上,我就在那里看书,站到半夜打烊,直到把收停车费的大爷熬走,然后带上买的书,开车到成府路一家24小时的西北馆子吃一顿烤串。这么多个春夏秋冬,我都分不清是去万圣买书的,还是跟大爷斗智斗勇的,抑或半夜吃羊肉串去的。总之,这都是一连串不可分割且异常愉悦的体验。
出于对万圣书园的珍爱,这些年,我几乎把家置办成万圣小书园了。我心里总是特别担心,生怕哪一天,我走到成府路上,发现它不在了。
这种似曾相识的揪心,在小学五年级有过一次。父亲生病在304医院住院,我乘335路车放了学去医院看他,每一次经过医院大门到病房那段路,我的心都一直跳个不停,生怕今天到病房门口往里看的瞬间,再也找不到他... ...
我对万圣书园,就是这种心情。(《汽车人》评论员/刘葳漪,上汽通用汽车企业传播及媒体关系经理)【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