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专栏

【汽车人◆赵英专栏】知难行难——我看“禁售传统汽车”

作者:
赵英
时间:
2017-09-25 09:36:49

我国会不会因为政府在插电汽车上用力过猛,忽视其他技术路线,误入歧途呢?目前把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赌注全压在插电式电动汽车上,随着财政补贴退坡,如果没有政策措施及时跟上,市场会产生什么反应?先回答眼下的问题如何?

◎ 《汽车人》评论员  赵英

今年以来,法国、英国等7个国家政府陆续推出了禁止销售燃油车的时间表。日产、丰田等公司也推出了自身准备停产传统汽车(据笔者所见并未对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做出严格区分)的时间表。

9月9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目前工信部也启动了相关研究,也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我国的时间表,这些举措必将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和动力发生深刻的变化。”笔者之所以一字不落地引用辛副部长讲话,是因为这番话在汽车业引起了轩然大波。

其实辛副部长讲得很明白,是刚刚进入“研究阶段”,并非即将推出。政策的研究与政策的推行,是两回事。汽车产业界不必惊慌失色。但是,大家对此进行议论,充分发表各自看法又是必要的,对于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是有极大好处的。通过辩论,稳定行业发展预期,更是必不可少。

兹事体大,笔者本不想就此发言,看到议论越来越热烈,也忍不住发表些看法。我想从一些最根本的问题谈起。

政策研究,是弄清事务发展规律,提出未来环境中,可能出现什么情况,政府如何应对;政策推行,是把政策贯彻到实际事务中,推动客观事务的变化。即便有了准确的研究成果,在实际政策推进中,也不一定行得通。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并按照难易程度予以组合,用图来表示,以政策研究为横轴,以政策执行为纵轴,见图(1):

由图可知,政策研究与政策执行有四种基本组合: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易行易;知难行难。

预测未来新能源汽车基本代替传统汽车的具体时间节点,并禁止传统汽车销售,是一个知难行难的组合。

从政策研究层面看,笔者参加了不少将来何种新能源汽车能够成为主流的讨论,迄今未有结论。没有结论,就是结论,也即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主流技术路线,目前并不清楚。起码在我国没有结论。在基本技术路线尚未确定的情况下,研究未来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汽车的时间表,甚至准备禁售,岂非缘木求鱼?

世界正处于技术革命急剧推进的时代,许多革命性技术正处于产业化阶段或即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例如,新材料、物联网、人工智能)。汽车工业也处于以新能源、智能驾驶为代表的技术革命阶段。汽车工业要跟上世界技术革命潮流,完成向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汽车的转化,不确定因素甚多,至少要20-30年时间过渡。要对未来20-30年时间内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预测,难度相当大。当然,也可以进行预测,准确度如何,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政府能否准确预测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成绩不彰。政府有关部门,在上世纪80、90年代曾对家电发展进行过预测(包括电视、冰箱、空调),结果完败。有意思的是,某些官员还曾做出“中国不需要空调”的结论。进入21世纪,政府对钢铁、煤炭、水泥、汽车的市场需求预测,仍是屡败屡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有关部门依据预测结论,对家电、钢铁、汽车等产业的规模进行“宏观调控”,结果越调越多,市场并不买账。现在,政府有关部门又开始对禁售传统汽车进行预测。这一研究比既往研究,未知因素更大,对研究的成果,笔者很不乐观。

面对没有太大把握的预测结果,去准备在20年后的政策推进,更是难上加难。其实,目前宣布将禁止传统汽车销售的国家,都仅仅是宣示而已。别说10年后,就是5年后,这些做出承诺的政府首脑大部分就不在其位了。即便他们真正禁售,汽车产业利益集团同意吗?大话一句而已,后任如何做,他们就不管了。我国政府可是要说到做到的。如果20年后,按照现在预测的决策办,想想主客观环境难以预测的变化,就是极其难办之事吧。

从国家规模和发展水平看,目前提出禁售时间的都是已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小规模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均质化,预测难度相对较小。我国是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甚大的国家。政策研究与政策推行的难度也要大得多。

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摸着石头过河,尊重市场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做预测和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因势利导的一部分。但要对未来技术革命、市场变化抱持开放心态,考虑多种情景与路径。政策研究与实施应当是滚动前行的过程,有足够弹性。如果真想对20年后的事情产生决定性影响,制定唯一路径,那就是武断。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已做了充分实验,不要再重蹈覆辙了。还是把选择交给市场,交给企业家吧!

最后,笔者提出两点担忧:我国会不会因为政府在插电汽车上用力过猛,忽视其他技术路线,误入歧途呢?目前把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赌注全压在插电式电动汽车上,随着财政补贴退坡,如果没有政策措施及时跟上,市场会产生什么反应?先回答眼下的问题如何?《汽车人》评论员/赵英【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