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出现下滑,是政策和市场共同推动产生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消费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能源汽车企业要付出更大努力,去应对失去政府支持、政策性市场萎缩产生的巨大挑战。
文/《汽车人》评论员 赵英
今天金风送爽,有人在网上提醒,已经“出伏”了。心情大好之际,再写上一篇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文章。
这两天,新能源汽车产销出现近三年首次下滑,引发关注。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7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4万辆和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6.9%和4.7%,环比则大幅下滑47.5%。中汽协调整了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目标的预期,由年初预测的160万辆调整为150万辆。
对新能源汽车产销出现三年来较大幅度首次下滑,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新能源汽车(主要是纯电动汽车)随着各种问题的爆发可能就此走下坡路,甚至崩盘了(尤其是所谓“造车新势力”)。有人认为,新能源汽车出现下滑,是暂时现象,原因是大批消费者抢在国补取消前突击购买,导致了7月的下滑。也有人认为7月份本来就是淡季。还有人认为新能源汽车下滑是暂时的,长远看仍然前景看好。
笔者认为,由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出现下滑,得出过于悲观的结论,显然不对,但简单地认为前景光明,下滑是短期现象又过于乐观。笔者认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下滑,是值得重视的标志性事件,是新能源汽车(主要是纯电动汽车)发展进程中出现转折的征兆,后事如何,必须予以重视。
笔者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出现下滑,是在政府补贴(包括地方政府补贴)大部分退出之际出现的,是在全国汽车产业今年严重不景气之际出现的。
近年来,在政府财政补贴下高歌猛进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很让人兴奋了一把。新势力高度亢奋地进入;传统车企加速向新能源汽车转型;跨国公司仓皇追赶……但新能源汽车发展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长跑。
政府财政补贴,给了参赛选手澎湃的起跑动力,百米道上奔跑如飞。现在到了百米之外了。动力的猛然减弱,可能使选手步履踉跄,甚至失速摔倒。政府财政补贴大幅退坡之后,真正考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时代到了。
能否在基本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实现规模经济生产(也即起码在年产10万辆规模水平上),降低生产成本,与传统汽车竞争,这是第一关。能否迅速解决现在逐步暴露出来的各种产品质量问题(尤其是电池安全问题),这是第二关。能否改善消费者的消费感受(包括充电便利),这是第三关。如何解决电动车残值率过低及电池半衰期以后的充换电问题,这是第四关。
总之,在取消财政补贴后,新能源汽车赤裸裸面对传统汽车竞争时,这些问题难以掩饰。消费者将不再因为购置成本的比较,去迁就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出现下滑,除政府补贴退坡的原因之外,还有市场因素。新能源汽车实际是在两个市场发展。一个是真正的市场,也即与传统汽车竞争的市场;一个是政府政策打造的“政策性市场”,若干大城市里,政府对传统汽车限购,给新能源汽车人为地切割出一块市场。
政府要求大中城市公共交通汽车全部改为新能源汽车,则刺激了新能源客车的需求。政策性市场的存在及财政补贴的给力,共同造就了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奇迹。
但是,今年国五和国六的转换,导致国五汽车白菜价甩卖,使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在真正的市场上竞争时,魅力大大下降。同时,笔者猜想,政府打造的有限政策性市场,扩展的空间与速度,都在下降,这恐怕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出现下滑的重要原因。政府政策打造的政策性市场,与迅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供给能力严重不匹配,也可能导致增速下滑。
之所以说“猜想”,因为作者尚未掌握足够数据。尽管如此,在汽车消费市场整体萎缩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出现下滑,不可避免。
有人指出,燃料电池汽车在政府补贴下增长迅速。笔者认为,那是由于燃料电池汽车本来基数很低。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较之纯电动汽车更加依赖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难以很快对纯电动汽车形成挑战。
总之,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出现下滑,是政策和市场共同推动产生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消费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能源汽车企业要付出更大努力,去应对失去政府支持、政策性市场萎缩产生的巨大挑战。成功应对这些挑战,新能源汽车就真正立住脚了。
进一步具体分析,在政府补贴大幅退坡、市场总体萎缩的情况下,既生产传统汽车又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传统车企,将比造车新势力有更大腾挪空间、更强竞争力(易于降低成本),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但不是没有希望。
新能源汽车发展,道路曲折,前景光明。写上这句话后,又觉得似乎什么也没有说。不过笔者相信作为汽车工业技术革命的方向,新能源汽车是没有问题的。今年相较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仍在增长,速度下滑只是相对的。至于何种新能源汽车可以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主流,仍在未定之天。政府有形之手拨弄完毕,毕竟市场无形之手还要发挥决定作用。(文/《汽车人》评论员 赵英,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