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观察

【汽车人】未来10年汽车供应链变局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22-03-10 07:55:52

 

主机厂的命运,第一次取决于它们与特定供应商的联盟,以及为此实施的整体战略。它们选择垂直整合,还是保持扁平化采购,或者采取特殊的跨市场保供手段,就是选择了自己的未来。

文/《汽车人》黄耀鹏

 

在汽车诞生后100多年的时间里,汽车产业一直以规模和供应长链,深度塑造工业社会的主体。

 

不断诞生的新技术,固然能在更高维的层面推动汽车业的变化,从而影响供应链。但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汽车从业人员,都没见识过今天,因为能源变革正趋于深化,从而推动汽车供应链以革命性的姿态迅速发生改变,快到难以置信。

 

以往,我们从未见过动力电池厂商能够迅速攀上万亿市值高峰。电池厂商的集群,相当于凭空诞生了一个产业。此前为消费电子服务的电池厂商,从未拥有这种移山填海的力量。

 

而从惨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站稳阵脚的新势力,借着时代的热望,迅速统治了二级资本市场,让老牌巨头们相形见绌。后者作为一个群体,第一次失去了对自身命运的掌控力量。

 

 

要么顺应时代,要么被时代抛弃。

 

抉择的窗口时间,从来都不给进度条。供应链第一次在传统主机厂主导之外,发生了巨大变化,从2015年一直延伸我们目力可及的未来。

 

供应链的未来

 

锂电池是主机厂提升新能源(EV、PHEV)价格竞争力的核心,也是电气化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

 

两三年前业内估计,电池价格降到100美元/kWh,EV就可以与燃油车进行完整的商业竞争。现在,在政策和传统能源受到国际局势的困扰之际,看上去EV正在获得外源助力。

 

当然,电池技术和价格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随着电动汽车需求拉升,到了某个节点,主机厂的电池采购和OEM生产变得尤为重要。现在这个节点已经到来。

 

 

供应是否能跟上整个电池供应链的需求,还存在严重不平衡问题。电池供应商集中于中日韩,而欧洲产能部署滞后。人们有理由质疑,即便它们部署成功了,在价格上也很难与亚洲同行竞争,其中包含亚洲供应商在欧洲的生产厂。

 

特斯拉明确表示,电池供应紧张,已经影响了本土Model 3产量。

 

同时,半导体芯片广泛短缺让供应链问题变得更复杂。在不远的将来,锂电池中的某些材料和矿物供应存在着可见的瓶颈,存在价格飙升的风险(有关金属价格已经开始上涨)。

 

与内燃机供应链相比,如今出现了一批新公司,电池供应链配套的新技术、法规、安全和环境问题都在被监管层和业内广泛认知。不过,该行业的增长将是非同寻常的。

 

目前全球有超过100个超级工厂在建设中,即便未来十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达到20%的年复合增长率,也可能在某一时刻超过EV的需求。

 

此前业内预计,2020年全球产能475GWh,在2030年将达到2850GWh。现在这个看法需要得到大幅向上修正。

 

好消息是主机厂的产能,从未完全兑现为现实产量,而电池厂商的未来产能也不会。

 

不能保证宣布的超级工厂将全部成为现实,也不能保证电池供应商雄心勃勃的电池容量目标将实现。毕竟,它们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而且依赖于快速变化的技术,这些业务的盈利能力也远未确定。

 

 

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全球电池产业链规模的扩张速度不断刷新,这将导致数种可能。欧洲人希望分一杯羹,并愿意为此进行战略级投资。

 

欧盟乐观地估计称,一个完整的欧洲电池供应链,从上游材料到回收,每年的价值将高达2500亿欧元(3030亿美元),并可能在整个欧盟创造400万个就业机会。它们称之为“供应多元化”。

 

中国产能占全球60%的局面并非常态,肯定会下滑,但届时欧洲能分到多少就很难说了。

 

因何垂直整合

 

不管在中国,还是在欧洲或者美国,传统主机厂或者新势力,如今都正在建立或者试图巩固供应商伙伴与合资企业关系,以确保电池供应。

 

大众汽车收购国轩高科股份,理想汽车增资欣旺达,宝马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下一代电池,丰田与松下、福特与SKI、斯特兰蒂斯与SAFT(道达尔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通用与LG的合作,日产与远景AESC的合作,以及特斯拉与松下众所周知的合资建厂……名单还可以更长,几乎每一个规模主机厂,都采取了类似措施。

 

大众汽车集团计划进一步扩大电池生产:在其电池战略的“电力日”中,宣布到2030年在欧洲实现240GWh电池容量的计划,其中包括六个工厂,每个工厂40GWh。

 

 

至于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控制权,主机厂选择垂直整合电池生产(包括电池制造以及关键材料的开采和加工)。

 

与此同时,主机厂还寻求多元化的电池战略。

 

虽然主机厂以前倾向于拥有独家电池供应协议,但它们越来越多地追求最佳质量和有竞争力的技术,包括与多个参与者签订合同,甚至内部生产。主机厂将希望获得这样的灵活性,它们甚至可以切换电池供应商的中期产品周期,以利用可用的供应和技术改进。

 

根据主机厂与电池供应链垂直整合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无控制,即主机厂将电池组件和PACK外包给供应商,同时不对供应商的运营构建任何影响力。它们包含大多数创业企业,包括蔚来、零跑、高合等,而理想刚刚改弦更张。

 

第二类是低控制,即电池外采,模组、PACK自己设计制造。它们包括宝马、雷诺、奔驰、福特等。

 

第三类是高控制,即通过合资或者投资制造电池单体,电池PACK也自主掌握。它们包括大众汽车、通用汽车、日产、丰田、斯特兰蒂斯等。

 

第四类视为全控制,即自主制造电池单体、模组和PACK。它们包括比亚迪、长城、特斯拉(2022年开始)。

 

垂直整合电池供应,主机厂不光确保了供应、节省了成本,还获得了更大灵活性,追求技术创新和差异化。这就是我们认为的,锂电池尚未完全商业化,通过开发特定的电池技术、组建完整的供应链条,可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而且,产能优势外溢后可以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除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开始外供,而且拥有了超过30个主机厂客户;而长城也已拆分出自己独立的电池部门(蜂巢能源),该公司在亚洲和欧洲投资新产能,与领先的宁德时代拥有同样的雄心。

 

 

主机厂还打算向上游走得更远。特斯拉向巨头嘉能可购买钴;宝马、北伏(Northvolt)与比利时阴极材料供应商优美科(Umicore)组成联合技术联盟开发供应链(包括回收);比亚迪也向北京伊斯普林材料科技公司发出保障性订单,承诺持续采购后者的阴极材料;宝马则通过合同,锁定了赣锋锂业2025年前生产的所有氢氧化锂。

 

宝马、巴斯夫、三星SDI联合促进刚果(金)钴矿的开采。2020年后,宝马将锂和钴提供给宁德时代和三星SDI,用来生产电池。当然,鉴于钴开采和使用的环境压力,无钴电池技术一直都受到瞩目。

 

主机厂沿着供应链上行,一直抵达原矿初炼供应节点,目的除了确保供应,更多考虑占据更主动的地位。如果电池供应商依赖主机厂提供的金属,那么它无法拒绝主机厂的非保障订单。

 

选择即未来

 

供应链生长的同时也彼此间进行激烈的竞争。LG与SKI的诉讼影响到未来10年的北美电池供应格局;宁德时代对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的系列诉讼,都凸显了生态位相似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中日韩+美国,不断扩大的电池供应链的明确轮廓显然正在形成,而欧洲则远远落后。中国正在进一步扩大其基础,并可能在全球电池和成品电动汽车供应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电池行业长势不错,但动力电池距离真正商品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同化学成分和组合在价格、质量、行驶里程和能量密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它们还远未探及物理和化学能力的极限。

 

电气化的竞赛,将不可避免地给供应链的许多部分带来痛苦和破坏。

 

对于主机厂而言,传统动力总成一直是品牌定位的一部分,逐步淘汰汽油和柴油也威胁到许多制造业和工程工作。

 

由于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较少,许多现有供应商可能会受到威胁,甚至被淘汰。这导致了供应链重构——破产和收购、新生和融资,合作关系变化得日益剧烈,而这一切就在我们眼前发生。

 

当前的电气化,尤其是电池供应链是整个汽车行业最重要的增长机会之一。新的制造网络、供应模式和业务关系,将在定义下一代汽车价值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给芯片、电池供应链和传统供应链带来多重挑战。供应瓶颈最终可能扼杀生产、销售利润,并使数十亿美元的投资面临风险。现在这些风险都已变成现实。

 

由于供应链短缺,我们多次看到,主机厂优先考虑生产具有客户订单的车辆以及提供更高利润的车辆。

 

值得注意的是,主机厂已经倾向于以订单方式生产EV,而不是先做出来堆放库存。结果是,在热销市场,客户平均等待时间更长。而等待时间越长,销售风险就越大。

 

长城最近声明欧拉旗下黑猫、白猫车型无限期“停止接单”,就是供应链短缺的现实威力体现。这导致了客户与主机厂的信任疏离,也让主机厂重启市场的努力被折损。

 

供应短缺和价格失控表明,能提供最佳电池、芯片和其它零部件的主机厂,在商业上具备更大优势。站在它们背后的,最好是一个灵活、有弹性和多来源的供应链,可以应对波动的电动汽车需求。

 

 

主机厂的命运,第一次取决于它们与特定供应商的联盟,以及为此实施的整体战略。

 

它们选择垂直整合,还是保持扁平化采购,或者采取特殊的跨市场保供手段,就是选择了自己的未来。【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邮箱:qcr007@126.com / 电话:010-63135270。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