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观察

【汽车人】如何摘下汽车行业“高碳”这顶帽

作者:
黄跃
时间:
2022-03-11 08:00:50

 

汽车已经不能单单只存在于表象的能源形式转变,全生命周期的减碳将是各家所争夺的下一个领地。

 

文/《汽车人》黄跃

 

今年“两会”期间,“双碳”无疑再次成为热词。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我国要实现“双碳”,汽车产业“减碳”首当其冲。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正进行一场从燃油到用电转变的能源变革,其中最大的变化便是智能电动车的出现。如今,电动车已然从当初众人不太敢尝试的新奇“玩具”,变成当下的主流,成为大家购车的主要选择之一。

 

而蓬勃发展的智能电动车,其实一直有声音质疑其在全生命周期内,是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减碳”?

 

纯电车碳排更高吗?

 

争议之中,一种说法认为,无条件预设纯电动车为零排放是错误的,应该在(TWT油井到车轮)全周期内比较燃油车和电动车的碳排。

 

持这一观点者们认为,尽管在行驶过程当中,电动车的确可以做到零排放,但在生产端,电动车生产过程中的碳排高于燃油车,两者相抵,电动车并无特别的优势。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生产端而言,就算火电(其他发电形式的碳排放可以忽略)只是实现碳转移,但其因为排放可以集中治理,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硫化物排放要远远低于燃油车的加总。

 

事实上,《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7种温室气体,碳排放要考虑能源利用、化反、运行和废物处理过程中的所有排放。

 

按照生命周期行驶里程15万公里计算,包含所有温室气体的行驶里程中,电动车碳排相对标准燃油车碳排减少45%~50%(火电占比按照70%计算)。

 

而且,充电大多在私桩上夜间充电,相当于一定程度上用的是本来就会被浪费掉的电。纯电动车在使用端的优势毋庸讳言。

 

与此同时,纯电动车在生产端更具有绿色设计优势。一方面,因为零部件种类少,控制相对容易;另一方面,纯电动车生产线都比较新,设计的时候,可以应用前沿的低碳工程技术成果。

 

 

基于上述考虑,在2021年夏天,中汽中心发布《乘用车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以量化方式,严谨提出评估全生命周期碳排标准。

 

对于乘用车减碳,《规范》指出,全生命周期(从材料制造一直到整车报废回收)内,推动更低碳材料应用,生产过程低碳、使用能源消耗量更低、回收材料在汽车上应用。

 

这就意味着,以环境贡献、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的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评价体系正成为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标准之一。车企必须升级包括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以及绿色制造标准化体系,加快智能化改造,扩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总量。

 

打造绿色制造体系样本

 

但智能化改造,对新老车企来说都是一道难题。

 

传统车企将延续多年的生产流程改造为绿色制造体系,对于时间与成本来说,都是一大挑战;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纵使有着“双碳”意识,但由于大多采用代工模式,在减碳自主性上存在一定的受限。

 

而在众多参与者中,率先自建工业4.0标准工厂的威马汽车表现较为抢眼,这也让其在ESG评价体系中成为难得的优等生。

 

威马汽车温州智能生产基地

 

2017年底竣工的威马温州智能生产基地,精准地复刻了《规范》所载明的几乎所有低碳生产方式。对温州基地的减碳量进行量化计算之后,简直就是《规范》的样板工程。

 

但温州基地投产比《规范》诞生早了三年半。威马不可能未卜先知,只表明生产端减碳方式,已被业内一些环保意识超前的企业所认同,并“快进”到执行层面。

 

据了解,威马温州基地共投资25亿人民币,其中环保投入占比不小。该项目启动之初,威马就已经认定,减碳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能带来实打实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威马的温州基地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当时先进的减碳技术。包含光伏发电、采用绿色节能建筑、循环用水、卧式加工中心,生产排放实现广泛的无害化处理。

 

威马紧跟全球前沿的生产制造技术。温州工厂被打造为自动化、智能化、互联化的汽车生产基地,也是新势力当中第一家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的车企。

 

技术就是生产力,环保同样也是。截至2021年底,温州工厂4年内累计发电3000万度,相当于节约了1万吨标准煤、10万吨净水,减少26652吨排放。

 

在生产辅助线上,威马100%采用电动叉车,完全排除了燃油工程车辆的使用;在生产材料的控制上,全面选用易回收材料。

 

 

在数字链的加持下,威马第一次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就连以往自动化率最低的总装环节,威马也大范围地使用全球先进的机器人拼装、自动装夹、机器人检测。不光电池安装靠机器人,就连搬运电池模组上下的AGV小车,也都是机器人。

 

2020年底,威马第二座全数字工厂黄冈工厂也落地投产,黄冈工厂实现了全域自动化、“三废”(废料、废气、废水)全流程回收和无害处理,这意味着碳排被精确地管控起来。

 

据悉,威马两大工厂已累计减碳33587吨(截至2021年底)。而截至目前,威马也已交付近10万辆智能纯电动汽车,用户累计行驶24亿公里,减碳超64万吨。

 

同时在生产端和使用端减碳,这套减碳组合拳,威马玩得越来越溜。可以看出,威马不仅在生产中减了碳,还节约了大量成本,相当于赚到了额外的钱,怪不得动力十足。

 

减碳,爱拼才会赢

 

威马对生产减碳锱铢必较,固然走在时代前面,但庆幸的是,在节能减碳的绿道上,除了威马,还有一批同行者也都在某种程度上践行了减碳设计思路。

 

上汽大众安亭工厂、一汽-大众佛山工厂、特斯拉临港工厂,都采取“环境友好型”生产工艺,声称通过“全价值链”的碳减排,实现“碳中和”愿景。

 

例如特斯拉计划2023年量产4680电芯(部分由供应商提供),该电池生产线可降低70%能耗、废物回收率96%。在此基础上,特斯拉的一体式压铸专利技术,将其原有通过零部件冲压、焊接的总成实现了一次压铸成型,较之前传统生产时可减少79个部件,使其制造成本因此下降40%。

 

而大众在华的两个MEB工厂,也通过光伏、废热循环和热电联供,实现节能节水,同时降低二氧化碳和“三废”排放量。

 

 

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我们分析的厂家,都在生产端利用新技术“抠”碳排量。这意味着,汽车已经不能单单只存在于表象的能源形式转变,全生命周期的减碳将是各家所争夺的下一个领地。

 

该如何在绿色环保的大背景下,尽可能地保证产品的生产及运转,为减少排放作出贡献,或许才是一家致力于未来的汽车品牌所应具备的责任。

 

而随着越来越多有着环保理念的车企加入其中,“碳排”军备竞赛也将在业内兴起。届时,汽车行业戴着的“高碳”帽子就可以摘下来。【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邮箱:qcr007@126.com / 电话:010-63135270。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