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观察

【汽车人】未来10年供应链保卫战

作者:
孟华
时间:
2022-03-19 08:10:48

 

只要汽车行业仍然在许多国家的工业和市场繁荣发挥关键作用,电池供应链的本地化和组建世界级供应链,就成为世界所有工业国的共同利益。它们在链条位置上的竞争,无损于这一点。

 

文/《汽车人》孟华

 

未来向电气化过渡的十年,将是汽车行业历史上最深刻的十年。与此同时,对于一个目前价值约3万亿美元的行业来说,商业机会也是巨大的。

 

价值链之战

 

在向电气化过渡的过程中,整个供应链都出现了明显的机会,许多方面可能会改变主机厂和供应商的关系。

 

汽车制造商正在寻求不同的商业模式来发展这一新区域价值链,包括通过与电池供应商的合资企业、垂直整合以及通过大规模采购协议“锁定”原材料供应的协议。

 

 

然而,保护电池只是解决了整个制造和供应链挑战的一部分。电池价值链的整个生命周期,还有许多其它方面,包括维护和回收要求。

 

雪上加霜的是,疫情并未直接使汽车销量遭受结构性破坏,但供应链因此受损,则让汽车业陷入挣扎。由此增加的成本,也导致主机厂和供应商的利润率下降。

 

向电池和电动汽车供应链的过渡,对汽车供应基础构成了巨大的风险。整个行业需要最大化其价值主张和成本基础,希望至少保持其已经紧张的营业利润率。

 

在疫情之前,监管政策的压力是欧洲和中国推动电气化的主要因素。而疫情经历过数次起伏之后,日本消费者对PHEV的需求增加了,这得益于技术进步和消费影响迁移。在日本,政策和主机厂的激励措施,被认为是相对软弱的。

 

2021年底,中国的新能源渗透率高达20%,考虑其体量,在主要汽车工业国当中表现出色。

 

七大欧洲国家的某些月份渗透率远超中国,有些小国(挪威)已经达到95%这样的天花板。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不光渗透率低于中国,2021年的增速也被中国甩下一大截。

 

从渗透率角度看,美国次于欧洲,日本次于美国。有说法认为,2030年53%的新车为新能源动力。至少现在看,这一数字无须修正。

 

不考虑资源瓶颈和价格飙涨,到2032年前,EV全球复合增速21%,电池产能增速将更高。随着电池价格的下降,未来十年汽车的平均电池容量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从而使主机厂商能够安装更大容量的电池,以改善行驶里程。

 

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暗示,即固态电池在2032年前不会部署,否则一次飞跃式进步,就让“3%渐进增长”预言破产。

 

 

如果政策不加以选择,EV更倾向于中小型车型,这些车型更容易满足排放指标。但是中国对电池容量和能密的要求,实际上指向更贵的三元锂电池,而三元锂电池不大可能部署在廉价车上。补贴退坡导致了磷酸铁锂电池需求快速增长。

 

由于钴、镍(阳极材料)的短缺,生产增速可能会减缓。这样产能利用率将从70%微升到76%。

 

欧洲人认为亚洲和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导致了其电池成本优势,前者拒不承认自己在技术上大大落后于亚洲对手。但是,中日韩主导电池制造,与非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玻利维亚等拥有金属原材料,是一对矛盾。

 

这种对特定地区和少数专业公司的依赖,仍将展现供应链的脆弱性,尤其在短缺或者供应链被偶然因素切断的时候。

 

欧盟制衡的手段无疑是制定较高的环境标准、回收要求,从原材料到制造过程中使用的能源,细致的要求组成了“绿色清单”。

 

欧盟委员会表示,不允许不符合“绿色标准”的电池进入欧盟,同时对电池零部件本地化提出要求。欧盟和英国政府、主机厂联合对电池行业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持续性投资,以此来拉近与领先对手的距离。

 

但是欧洲主机厂开始质疑这些本地化要求是否切合实际,在很短的时间内满足主机厂在欧洲的生产,欧盟制定供应链可行性似乎不高。

 

 

美国则在供应链审查之后,宣布对稀土、锂电池原料和芯片的采购规则,这些项目都与电动车形成紧密的联系。

 

新能源车的供应链问题,已经上升到主要工业国的国家战略层面,前所未有地引人注目。

 

和欧洲一样,美国也要求主机厂实现电池零部件本地化率。不过,它们更依赖韩国供应商在美国开展投资活动。

 

供应链在亚洲

 

尽管欧洲和美国正在大笔投入资金,但它们心里有数,市场消费者(最终用户)和主机厂对电池供应链的牵引力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了,改变它们需要花费更大、更长期的努力。可惜,欧美业界对于两者都不具备决定性的力量。

 

对于欧洲和北美而言,锂矿、镍矿储量是非常丰富的,但锰矿和钴矿情况比较复杂。特别是钴矿(多数为伴生矿),绝大多数位于非洲刚果(金)和赞比亚,加拿大和澳洲的储量不值一提。欧美矿商正在和中国、韩国矿业集团争夺炼化权。

 

 

位于原料元件供应商和电池制造商之间的是单个电池组件,譬如阴极、阳极、电解液和隔膜。这是一个利基市场,只有少数公司专门从事特定组件领域的业务。

 

它们无论所属为谁,大都位于日本和中国,只有少数来自亚洲以外。这令欧美主机厂寝食难安。

 

亚洲主导上游业务意味着,即便欧美建立了大规模电池组装企业,仍然依赖亚洲组件供应商,直到欧美拥有完整的技术和持续开发能力。

 

阴极材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锂电池的整体性能。LG化学、松下和比亚迪、国轩高科等电池制造商,都有自己的内部阴极材料生产能力。

 

但更多由专业公司提供产品,诸如北京伊斯普林、宁都金河、GEM(中国)、杉杉能源(就是原来做西装的那家企业)、厦门钨业、金瑞新材料,以及日亚、户田工业(日本)。

 

优美科虽然是比利时公司,但其业务重心在中韩、波兰。

 

巴斯夫在芬兰拥有阴极材料厂,而在德国建立的阴极材料企业刚刚起步。

 

阳极材料公司也多位于日本和中国。包括日立、贝特瑞、三菱化学、东海碳(日本),LG化学、LS Mtron Carbonics(韩国),以及中国的杉杉能源。

 

值得一提的是,铝箔(用于阴极集流体)和铜箔(用于阳极集流体)的领先材料商,目前都是日本公司。

 

电解液生产商也集中在中日。包括凯普化学、天驰材料、国泰华融、杉杉、Panax-Etec(中国)和三井化学、Ube、三菱化学(日本)。不过。LG(韩)、大金(日)、杜邦(美)正在迅速进入这个行当。

 

隔膜制造由日企主导,旭化成、东丽通能、Ube为主要制造商;胜利精密、金汇高科、沧州明珠、中科科技等一大票中国公司正在快速崛起;韩国只有SKI具备一定竞争力。这个细分领域内,欧美企业难以立足。

 

从以上矿商、电池重要组件供应商的分布,可以察觉到亚洲供应链的竞争力来源。这是欧洲和美国建立本地化供应链的阻碍,它们至少失去了5年以上的时间,而亚洲供应链的领先优势还在扩大,可预见的未来很难追及差距。

 

因此,未来格局大概率是欧美建立了新能源供应链,但上游仍需要对接亚洲供应链。

 

 

正如所有人所看到的那样,汽车行业向电气化过渡,正从根本上改变行业本身。

 

传统内燃机动力总成,通常由主机厂生产。现在,新的外部供应链已经生成,并迅速扩张。对动力系统的投资正迅速从主机厂转移走,这导致了主机厂在价值链上的地位降低。

 

因此,欧美主机厂比谁都希望在固态电池等新技术上率先突破。现在轮到它们祈祷“弯道超车”了。能否减少对亚洲供应链的依赖,决定了未来汽车世界的格局改变到底有多深远。

 

只要汽车行业仍然在许多国家的工业和市场繁荣发挥关键作用,电池供应链的本地化和组建世界级供应链,就成为世界所有工业国的共同利益。它们在链条位置上的竞争,无损于这一点。【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邮箱:qcr007@126.com / 电话:010-63135270。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