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上汽辟谣声明之后的几个问题

作者:
孟华
时间:
2023-06-27 08:25:00

 

对于任何中企,如果只看到印度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而忽视其显而易见的市场外风险,未免过于一厢情愿了。

 

文 /《汽车人》孟华

 

6月26日,上汽集团针对“上汽MG印度公司被当地强行压价收购”而辟谣,表示这些报道“严重背离事实”。上汽称:“涉及MG印度公司的股权变更须获得我国政府批准,我们会适时公布官方信息。”

 

 

上汽的意愿

 

其实,国内受众普遍看到的自媒体信息,源头是6月22日《印度斯坦时报》(Hindustan Times)。

 

这份位于德里的英文媒体称,印度金达尔西南集团(JSW)正试图收购MG印度有限公司(MG Motor India)的部分股权。收购后,JSW将持有MG印度公司45%-48%股份,经销商和员工持股5%-8%,而上汽集团股份将变为49%,丧失控制权。

 

该印媒还提及收购价。上汽集团同意收购,要求MG印度公司按照80亿-100亿美元估值,但在“协商”后,MG印度估值被缩减为12亿-15亿美元。此次收购已得到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

 

这里面有几个串联式的问题,如果捋清楚,整件事情也就有了大致的轮廓。

 

第一个问题,MG印度收购案是否在推进中?我们可以反证一下,如果收购行动不存在,上汽只需要否认掉整件事就可以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案子都不存在,其它信息根本无须置辩,更用不着发官方信息。压根不存在收购的话,上汽不会费那个劲。

 

从逻辑上看,这件事就是存在,且正在被推进。

 

 

第二个问题,这件收购案,上汽愿意吗?这些年,我们多次目睹跨国公司狼狈从印度撤离。

 

一是坚持多年,但是经营层面没有起色,譬如福特汽车、通用汽车。福特撤离的时候,补偿被裁员工62个月的工资。虽然听上去很离谱,但由于印度员工薪酬不高,再加上福特走得很坚决,并未形成劳资对峙。

 

二是投资不成。华为、长城都是准备在印度投资的,但因为政治气候、法律法规因素,或者其它一些非市场因素制约,只好放弃投资计划。现在看,焉知非福。

 

三是沃达丰这种千古奇冤。我们在稍后会有讨论。

 

上汽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因为MG在印度的占有率不高。比较新鲜的数据,2023年5月,MG印度的销量为5006辆,市占率2%,同比增长25%。而印度市场2022年的增长率就达到25%。

 

多数情况下,印度人只买得起廉价小型车。但是300万辆以上的单一市场,只有印度还能保持这么高的增长率。这也能理解,不断有媒体警告印度投资风险,也不断有企业受不了长期亏损离开,但印度汽车市场仍然具有投资价值,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成长性惊人。

 

 

2017年初,上汽集团在印度设立MG印度公司,投资总额达32.75亿人民币,包括收购位于古吉拉特邦巴罗达市的印度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哈洛尔(Halol)工厂,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造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现代标准的汽车生产制造基地及配套的产业园区。

 

2019年4月,哈洛尔基地建成并正式投产,整车年产能为8万辆,上汽也成为第一个去印度建厂的中国车企。

 

目前,MG印度无论生产组织、供应链建设,还是品牌运营、车型引进,都是有条不紊,看不出一点上汽要撤离的意思。而且,上汽投了这么多资金,就算要撤,也难以找到有合适出价的买主。

 

牛不喝水强摁头

 

奇怪的是,上汽没有撤的意思,但收购股权的买主反而有了,还很高调,就是JSW。这里面就产生了第三个问题,印度政府真的支持JSW吗?

 

我们手头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印度政府的真实态度。后者必然有态度,但隐藏在隔阂重重的信息迷雾中。

 

现有其它案例作为参考。同样是印媒宣称,印度政府已经对中国手机制造商(小米、OPPO等)提出“再本土化”要求,这些中国制造商的印度分公司,CEO、CFO、COO、CTO等职位都要由印度人担任。

 

按照通常的理解,“高管本地化”是跨国公司为了发展海外业务而主动推进的,属于公司内部事务,但监管把手伸到公司内部来,强行要求任命印度人做某些职位,听上去匪夷所思。

 

但就印度诸多不讲武德的监管行为中,这一桩实在排不上“奇葩榜前十”。而印度执法局没收小米印度50亿人民币资金这事也排不上。官方抢劫最为致命,但对印度来说,其实是常规操作。

 

 

很多人都对JSW这家公司表示茫然,其实这家公司是中国遍地都是的低速电动车公司(有点像老年代步车或者快递电动三蹦子),不仅在全球汽车行业名不见经传,就算在印度本土,也很少为人所知。就这么块料,突然就有了大笔资金(就算按照“协商”后的价格,也值几亿美元),来收购MG印度。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某山东低速电动车企业,突然要收购某合资车企的外方股份,而且价格要按它说的来。外方是一本正经地与其协商,还是叫保安把他们赶出去?

 

在印度,再魔幻的事情也有其合理性。既然有声明,也有此事,那我们假定上汽同意协商(如果直接拒了,也就没有此事了)。意愿和行为反差这么大,谁有这么大能力?答案不言自明。

 

请求帮助不丢人

 

第四个问题,在于此事是否需要中国监管批准?

 

我们刚说了,如果走到这一步,其实表明上汽已经扛不住印方压力,需要动用国家力量来解套了。就像此前的美国要强行收购字节跳动一样。国家监管一纸声明,直接摁死了美方要抢劫TikTok美国公司的企图。

 

商业公司很难对抗所在国政府,这是不争的事实。需要国家拯救,也无须觉得窝囊。怕的是出于某个海外市场的商业前景考虑,打落牙齿和血吞。欺负的就是你这种瞻前顾后、胆小怕事的。越是算计小得失,越是失得多。

 

 

目前,对外投资批准这一块,有《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2014年境外投资制度改革后,出台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重点是监管央企对外投资批准,防止自己人杀价(路条审批)和谨慎评估技术转移。

 

对于国资对外投资的股权变更,可以纳入监管范畴,但并非必须要批。国家监管对于非央企的对外投资审批,有一个临机操作空间。因此,上汽的声明有合理性,但没有必然性。

 

“遵守法律”不可能

 

我们注意到,上汽的声明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上汽国际经营严格遵守我国及海外业务所在国家的政策法规……”严格遵守我国法律,这没毛病,但是严格遵守印度法律法规,其实不是意愿问题,而是做不到。

 

这就要说刚才我们提到的沃达丰一案了。沃达丰在印度受到的抢劫,意味着不仅要遵守现有的法律,还要遵守未来的法律。

 

 

2007年,沃达丰海外公司(包含印度通讯业务,有3亿印度客户)被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收购。当时印度政府没有说什么。

 

2014年,印度政府认为2007年的股权变更应交税。沃达丰抗辩说没有法律依据。印度政府回去翻了浩如烟海的各邦和联邦法律,还真没有。没有没关系,那就现出一本。印度火速出台了针对这类商业收购的新法律,追溯到1962年开始生效。

 

法不溯及既往,是各国法律的基本原则,也是人类的基本逻辑,但在印度不好使。当时的印度总理辛格说:“主权国家有权向任何商业行为收税。”这和抢劫有什么区别?

 

印度法院判沃达丰败诉,扣押了后者所有的印度股份。后者将印政府告到海牙国际法庭。国际法庭判印度败诉,印度当然拒不执行。而法国法院根据国际法庭的判决,查封了印度在法的20处资产,赔付给沃达丰。

 

看到了吧,打败魔法的,只有魔法。印度自此荣获“税收恐怖主义国家”头衔。印度有很多头衔,而这一顶完全是凭实力挣来的。

 

莫迪上台后整顿了税法,有所收敛,但是政府一没钱,就捡起老手艺。这回是只抢中国人。

 

 

上汽连续多年荣膺出口冠军。今年1-5月上汽出口43.8万辆,海外销量占比达到26.3%。重视海外市场是上汽的优势,而海外经营不可能不受一点委屈。如果出于长期运营的考虑,对一些事情隐忍,也是可以理解的。

 

印媒的报道,如果只是细节上失实,上汽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对此事的立场,甚至提请国家帮助(声明中有一点暗示)。如果印媒彻底编造了此事,上汽更无须烦恼,讨论此事的基础都不存在了。

 

但是对于任何中企,如果只看到印度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而忽视其显而易见的市场外风险,特别在那么多企业已经用吃大亏来证明,就未免过于一厢情愿了。【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