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车企开发手机即将交付,商业逻辑走通了吗?

作者:
孟华
时间:
2023-09-11 08:30:13

 

对于车企而言,就算手机和汽车的深度互联达成了,也不过是重复投入而已。车企做手机,可能真的没必要。

 

文 /《汽车人》孟华

 

9月4日,蔚来在“商业资源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手机产品NIO Phone将在9月21日发布。

 

从有传言开始(内部产品规划应该更早)到拿出手机,蔚来花了大概19个月时间。不出意料的话,这将是车企造出来的第一部手机。

 

 

相比而言,吉利的动作更早一些,更大一些。2021年,吉利宣布要打造高端手机。2022年7月,吉利旗下的星际时代收购了魅族79.09%的股权,后两者在2023年3月合并成立了“星际魅族”。星际魅族短暂地涉足自研芯片,但和OPPO的“哲库”一样旋即整个芯片部门被裁。

 

而吉利旗下、单独运营的极星品牌,6月与星际魅族又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极星掌握49%股权。但是仍然没有提及,什么时候交付星际魅族的第一款手机。

 

星际魅族的业务方向一度雄心勃勃,号称智能车机、手机、XR(AR和VR)、前瞻技术(大概率是指AR芯片业务)四驾马车,可见吉利要打通它们彼此之间的数据联系。

 

星际魅族CEO沈子瑜表示:“没有手机软件赋能的汽车厂商都将逐渐掉队。”

 

 

不过迄今为止,有意开发手机业务的车企仍是少数派。去年上半年,社交媒体上短暂形成了“车企造手机”话题热度。

 

显然,大多数业内外舆论,觉得车企造手机,商业理由不足,前景受限。

 

很多人都引用了今年6月时任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的意见:“汽车厂商去做手机,就是‘吃饱了没事干’的行为。”话讲的很不客气,当时尚未退休的陈玉东,成了“反对车企造手机派”的代表。

 

其实,哪吒CEO张勇、长城董事长魏建军,也都表达过类似意思,只不过说的是自家企业不会造手机或者飞机。

 

车企造手机的理由

 

车企为什么要造手机?蔚来CEO李斌和吉利董事长李书福,都讲过各自的理由。

 

李斌讲了两个理由:

 

一个理由是,不造手机相当于家里钥匙不在自己手里。他指的是,蔚来用户50%以上使用苹果手机,而苹果没有开放UWB(超宽带无线载波技术)接口,这意味着苹果手机不支持嵌入蔚来汽车的电子钥匙功能。

 

另一个理由,则从正面看,如果蔚来做手机,那么以手机和汽车的互联功能为轴心,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前者大致是商业地盘概念,而后者则出于强化车机-手机生态链的考虑。任何智能机都可以与车机互动,从最简单的映射和蓝牙互联,到深层次的各种信息和硬件共享。

 

 

李书福的看法,则与李斌第二个理由类似,意思是手机业务能带动车机,推进智能座舱的水平。显然,手机迭代快而车机迭代慢,如果实现软硬件共享,那么相当于凭借车机也能享受到最新的技术迭代体验。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块新业务对扩展车企业务边界,打通生态链、信息链有帮助。或者干脆是为了取悦投资者所讲的商业故事,但如果新业务注定不挣钱,投资者会因此夸车企“干得好”吗?

 

这取决于车企打算开放多少数据。这一条反而促使车企做手机,毕竟向自己做的手机开放车机应用,更放心一些。

 

造手机简单,赚钱太难

 

手机代工和汽车生产不同,包括笔记本、平板等电子产品一样,都是高度成熟、高度标准化的产业。

 

至少在中国,做手机是一件门槛很低的事。从外观设计到供应链,再到生产、营销,都能找到代工厂和外包方。车企造手机,从设计到制造环节肯定外包,最多只把控部分软件系统和应用的开发。

 

李斌也说,所谓高端机无非是高通高配芯片+安卓的各种魔改。但定制系统、应用商店、云服务和生态互联等,是手机厂商赖以生存的手段,也是品牌价值的基础。这么些年,主流手机厂商只剩下10家左右。简单说,造手机很简单,但想赚钱太难了。

 

 

这是反对者很大的理由。年销100万辆的汽车品牌,已经算做的不错的了。就算这些车主1:1配上车企造的手机,也不过100万部。但别说100万部,就算500万部手机的年销量,也生存不下去。

 

2023年二季度,预计全球手机出货量为2.4亿部,而前7名合计就占了80%的市场份额。在这个寡头化的市场里,一个季度出货1000万部,市占率只不过4%,刚好是全球第7名荣耀的成绩。做一个有生态圈的手机品牌,规模必须达到千万以上。

 

借生态赚钱,也很难走通

 

那么,就只剩一种可能了,即车企做手机不图赚钱,甚至不图市场份额。如果注定无法生存,要靠公司永远输血的业务,要它何用?

 

这就涉及到商业模式的问题。还是2023二季度,苹果服务营收占整个业务盘子的25.9%,已经是软件生态(Apple Music、Apple TV+、Apple Arcade和iCloud)做得最好的手机品牌。而手机实现软件服务商业闭环过程中,具备了很强的ToC的基因。其商业路线和做软件生态的方式,可以部分复制到车机上。

 

 

既然一些车企尝试硬件订阅(比如每月花钱买座椅加热功能)遭到消费者抵制、舆论痛斥而碰了一鼻子灰,那么软件订阅模式,正在与一次性收费模式进行艰苦的搏斗。

 

手机品牌服务运营的手法,借着和车机建立紧密联系的契机,是不是能给车企的生态服务商业运营,带来新的思路?或者干脆一点——新的营收呢?

 

有这个可能性,至少车企可能存在这种憧憬。但是在技术上,即便车企请了手机高管,甚至收购了手机品牌,快速打通手机-车机软硬件共享的,也尚未做到。既然数据共享还行不通,那么商业模式共享,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如果以已经曝光的、某手机+车机生态能力,与单纯的主流车机相比,前者的确做到了UWB3.0车钥匙,比后者仅支持蓝牙钥匙前进了一步。但实现的其他功能,诸如平行视窗、小窗挂起、通知流转、跨端可见、共用手机网络等,基本上都属于手机功能向车端延伸,相比后者并无大的改进,两者半斤八两。

 

 

而对于车端功能的控制,诸如寻车能力、自动补光、辅助OTA(手机控制)、车用摄像头共享等功能,都在“规划中”,意思是车端数据和硬件控制,尚未延伸到手机端。说好的向自家手机开放硬件和生态呢?

 

如果是开发时间太短,来不及上马,倒情有可原,可以期待在下一个迭代周期强化数据流。但是,就怕一两年内只能落实一个数字钥匙,那就可真是为了这碟醋(UWB)包了顿饺子(手机)。

 

那样的话,不提赚钱,就连退一步的手机和车机深度互联(互相开放数据和硬件控制),也没做到。只相当于为了特定汽车用户研发了豪华车钥匙,后者还不领情,未必购买。

 

就算买了,因为其生态环境和主流手机无法相比,导致使用频次太低,浪费了商业资源。如果接入主流手机的生态(毕竟用户量太少,自己搞生态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还要自己做一款手机?

 

这样一来,整个业务的基础都动摇起来。

 

而且,手机厂商和车企的关系,可能没有后者想象的那么敌对。有没有一种可能,基于现有的数据安全机制,互相开放底层控制和通讯,时机尚未成熟,并非手机厂商对车企设防。

 

 

目前手机交互、娱乐体验已经做得很好了,想在这方面与手机厂商拼体验,费力不讨好。从这个角度,车机无法给手机提供体验助力。

 

对于车企而言,就算深度互联达成了,也不过是重复投入而已。客户不会因为某汽车品牌有专属手机售卖,就促进购买决策。客户坐车里使用车机的时候,手机能力不重要;客户在车外,对车端数据的需求(主要是安全和舒适装备控制)、手机对汽车APP远程控制的支持,目前都没问题。

 

车企做手机,可能真的没必要。【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