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日股刷新历史高点,港股为何走出相反行情?

作者:
张恒
时间:
2024-02-23 07:20:04

 

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日本股市的成功。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资本市场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

 

文 /《汽车人》张恒

 

2月22日收盘,日经225指数打破了尘封34年的记录,收于39098点,超过了1989年的最高水平38957.44点,创下历史新高。

 

 

自1989年日经225指数触顶后,日本股市陷入了近20余年的低迷。直到2012年,才重新开启了一轮新的牛市。2023年全年大涨超过28%,引起了全球投资者的瞩目。2024年以来,日经225指数继续保持强势,不断刷新新高,截至2月22日,年内涨幅已达17%。

 

不难发现,从疫情时期开始,日本股市和香港股市的方向截然相反,从2020年至今,日本股市只有2022年是下跌的,其余年份均实现上涨。而港股则是连跌了四年,2024年尚未转折。同作为亚洲最重要的两大金融市场,为何日股和港股出现了“跷跷板”效应?

 

资本市场 “历史转折点”

 

不妨先来简单回顾一下两大市场的历史走势。

 

日本股市的代表指数是日经225指数,它由日本经济新闻社于1950年开始编制,包括日本225家最具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日经225指数的原历史高点是1989年12月29日的38915.87点,当时日本正处于泡沫经济的顶峰。之后,日本经济和股市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低迷期,日经225指数在1992年8月18日跌破20000点,2003年4月28日跌破10000点, 2009年3月10日跌破7000点,创下1954年以来的最低点。

 

2012年,为了走出低迷的经济,日本推出了“安倍经济学”,日本央行实施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经济和股市开始复苏。日经225指数在2013年11月25日重回15000点,2015年7月13日重回20000点,2018年1月23日重回24000点,2021年9月3日重回30000点,截至2024年2月22日,日经225指数收于39098点,刷新了1989年的记录。

 

香港股市的代表指数是恒生指数,它由恒生银行于1969年11月24日开始编制,包括香港50家最具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恒生指数先前的高点是2007年10月30日的31638.22点,当时香港正受到全球经济繁荣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之后,香港经济和股市受到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恒生指数在2008年10月27日跌破12000点,2009年3月9日跌破11000点,创下2003年以来的最低点。

 

2009年,香港经济和股市开始复苏。恒生指数在2009年8月28日重回20000点,2010年11月8日重回24000点,2015年4月8日重回28000点,2018年1月26日实现了33484点的历史新高。

 

然而2018年成了转折点,受中美贸易战、香港社会动荡、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恒生指数在2018年10月11日跌破25000点,2020年3月23日跌破22000点,2021年出现了一波反弹,最高反弹至31000点,2022年10月跌破15000点,创2009年以来的最低。

 

2023年上半年,香港股市反弹,恒生指数在2023年3月一度重回22000点,但可惜下半年又跌回15000点。进入2024年2月,恒生指数出现了触底的迹象,截至2024年2月22日,最新的点位是16742点。

 

疫情时期,分道扬镳

 

研究日股和港股是否真有“跷跷板”效应,需要对相关性进行比较。所谓“相关性”,是指两个市场走势之间的关系强度和相似程度。相关性可以用相关系数来衡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相关性越强;越接近0,表示相关性越弱。

 

经过对比,日本股市和香港股市的相关性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有所差异。日经225指数和恒生指数,从日线、周线和月线的角度来看,两个市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60和0.66,说明两个市场的相关性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强,但总体上仍处于中等水平。

 

直观地看,疫情和疫情之后,也就是从2020年1月开始,日经指数和恒生指数分化的情况出现了加剧。

 

疫情时期(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相关性为0.51,说明两个市场的长期股价走势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强。后疫情时期(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的相关性为0.38,说明两个市场的长期股价走势的相关性下降,更加分化。

 

疫情时期,虽然两大市场都受到了病毒扩散的冲击,但程度不同。日本股市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日本的疫情控制较好,初期经济复苏更快。尤其是政府和央行推出了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令日本股市在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期间大幅反弹,累计涨幅超过万点,并在当时创下了1990年以来的新高。

 

香港股市同期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因为香港的疫情控制一度失控,经济衰退更深,香港政府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导致刺激措施有限。香港股市在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期间波动较大,未能突破2018年的高点。

 

在后疫情时期,日本的经济增长较快,通胀压力较小,日本央行维持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股市在2022年6月至2024年2月期间持续上涨,连续创下了历史新高。

 

香港股市同期受到的影响更为复杂,因为香港的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更大,香港央行受到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影响,不得不收紧货币政策。香港股市在2022年6月至2024年2月期间持续下跌,继续刷新2009年以来的新低。

 

从走势分析不难看出,日本股市的转折点在2012年的“安倍经济学”,而港股的转折点则从2020年疫情期间开启。两大市场走出了不同的趋势,日股是长牛,而港股则是熊市。

 

日股12年长牛是如何练成的?

 

日本股市的长牛行情,受到了全球风险偏好、相对融资成本、股票相对估值等几大因素影响。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在2012年以前,日本股市已经长期走熊了20余年。这为后来12年的牛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全球风险偏好上升,推动了日本股市的上涨。

 

随着新冠疫情的到来,全球央行开始放水,随着疫情逐渐结束,经济复苏预期增强。尤其是美股受到“软着陆”和“科技牛”的双重利好,创下了历史新高。美股的强势也带动了其他发达市场股票的上涨。日本股市与美股和欧股有很强的相关性,受到全球风险偏好的共振效应。

 

其次,相对融资成本下降,吸引了外资流入日本股市。

 

令日本股市真正“牛冠全球”的是从美联储加息后开始的,全球货币利率都随着美元的加息水涨船高,但惟独日元是个例外,日本央行则继续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就变成了在全球发达市场当中,只有日元还是宽松的状态。这无疑成为了全球风险资产的好去处。尤其从2023年4月以来,日经225指数累计涨幅远超过美股和欧股的涨幅。

 

日本股市的外资交易量占比过半,外资流向对日股影响很大。2023年以来,由于日美货币政策的走向分化,日元汇率快速走贬。这使得日元相对于美元的融资成本下降,激发了外资对日股的配置热情。2023年4月以来,外资对日本股市的净买入规模创下了近十年的新高。

 

到了2024年,海外投资者买入节奏并无停歇。日经新闻报道显示:今年1月,海外投资者继续净买入超2万亿日元的现货日本股票。这些海外投资不仅仅是短期套利的对冲基金,也包括“以数年为单位进行投资的亚洲、欧美养老金基金” 。

 

第三,股票的相对估值改善,提高了日本股市的投资回报。

 

日本股市的估值水平长期低于美欧股市,外资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但2023年以来,日本股市的估值预期出现了积极变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巴菲特效应”,即巴菲特在2022年底宣布其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开始投资日本五大贸易商,引发了市场对日本股市的关注和重估。

 

二是“交易所督导”,即日本交易所在2023年初宣布将对上市公司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包括提高上市标准、加强治理要求等,以提升日本股市的质量和透明度。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提升日本股市的估值水平,并增加了外资对日股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日元贬值利好日股”。

 

其一,提高日本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日元贬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降低,从而增加了需求和销量。同时,日元贬值也使得日本企业的海外收入换算成日元后增加,提高了利润率。这些都会反映在日本企业的股价上,尤其是那些依赖出口的制造业企业,如汽车、电子、机械等。

 

其二,吸引外资流入日本股市。日元贬值降低了外国投资者持有日本股票的成本,也增加了日本股票的收益预期。因此,外资会倾向于增加对日本股市的配置,推动日本股市上涨。

 

其三,刺激日本国内的消费和投资。日元贬值会导致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刺激国内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则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在如此预期下,消费者和企业更愿意提前消费和投资,以避免未来的成本上升。日本内需和投资的增加,也有利于日本股市的表现。

 

当然,日元贬值也有一些弊端,比如增加进口资源的成本、加剧贸易摩擦、削弱日本居民的国际购买力等。而且,日元贬值的效果也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比如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转移等。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下降

 

香港金融市场自2020年以来几乎成为亚洲股市当中表现垫底的存在。归其原因包括:

 

第一,疫情的冲击。新冠疫情在香港迅速传播,影响了香港的旅游、零售、餐饮等行业,造成大量失业和停工,导致香港经济陷入低谷。

 

第二,社会动荡。自2019年下半年起,持续的社会运动削弱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三,中美贸易战。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科技战,导致国际投资者信心下降,减少了在香港的持股。

 

第四,美联储加息周期延长,推高全球无风险利率,加大了资金流出港股的压力。

 

 

香港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所以在美元加息周期中,港元利息水涨船高。由于外资在香港融资的成本远远高于在日本的融资成本,所以风险资产自然会选择转移阵地。于是我们看到了港股每况愈下的成交额几乎无法逆转,这还是在南向资金不停“买买买”的基础上,不然,港股的交易量将更萎靡。

 

汽车产业独立的周期行情

 

汽车股对于港股市场和日股市场都至关重要。港股市场集中了中国的顶级车企,包括造车新势力。而日本股市则有丰田、日产和本田等全球竞争力强的老牌车企。特别是丰田汽车,是日经225指数中权重最大的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行业的周期与当地股市的周期存在着明显差异。尤其是汽车产业近年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双重变革,令汽车业的周期在一段时间内,走出了非常独立的行情,这在香股市场尤为明显。

 

 

尽管港股自2020年以来一直处于熊市,但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港股汽车板块,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股票,经历了一波强劲的牛市,板块累计涨幅约为3.5倍。比亚迪作为港股汽车板块的头号龙头,在两年间股价增长了约8倍;蔚来更是实现了约55倍的涨幅。这使得汽车板块一度成为港股市场最受关注的板块。

 

然而,这种狂欢并不长久。从2021年10月开始,也就是汽车板块上涨一年半后,开始了单边下跌的趋势。时至今日,之前的涨幅几乎全部回吐,重新回到了四年前的水平。

 

 

在日本股市中,汽车股的表现也不与整体市场同步。在过去的12年里,日本股市有10年时间处于上涨趋势,指数从8000多点上涨到39000点。但是,随着大盘上涨,只有丰田汽车的股价相应上涨,从每股500多日元上涨到目前的每股3521日元,市值破纪录地来到了47.48万亿日元,跑赢指数的同时也做出了作为第一权重股的贡献。

 

而日产、本田等车企在同期股价方面表现平平,甚至出现了停滞不前及倒退的情况。例如,日产汽车连续下跌了7年,虽然在2023年有所反弹,但目前的股价仍然远离高点;本田汽车则在过去十多年中一直处于横盘状态,尽管在2023年和2024年初出现了上涨,创出了历史新高,但总体上涨幅度并不明显。

 

总的来看,汽车行业的头部效应非常明显,比亚迪主导着港股市场,丰田汽车则是日本股市的领头羊。其他车企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也有所表现,但长期看来对市场的贡献并不突出。

 

新一轮的博弈即将开启

 

《汽车人》认为,日股创出新高以及港股的持续低迷,可以归纳出一些经验。

 

日股学习美股,其定位与监管,首要目的是以投资者为中心,回报投资者,保护中小投资者。

 

港股、A股更多的则是服务于上市公司,首要目的是帮助企业融资。虽然也声称保护投资者,但实际效果非常不佳。长期来看,定位的不同几乎决定了一个股票市场是否能长久健康发展。

 

过去数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几年的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外,汇率的变化和全球风险资本的流向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全球各个主要经济体的利息高、融资贵时,只有日元便宜,那么风险资产流向日本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可以认为是“安倍经济学”的功劳。香港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失去了博弈美元周期的筹码,只能任由全球风险资本动荡。所以,无论是和美元顺周期还是逆周期,其他经济体都需要有足够的实力和前瞻性与其博弈。

 

汇率、债券、地产和股市,到底应该哪个放在前面?如今日本学习美国,也把股市的地位放在前面,难道不明智吗?

 

随着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升温,全球新一轮的货币周期即将开始,全球经济的博弈也即将开启新的篇章。毫无疑问,美元是这个游戏的主导者,港元只是小跟班。从这一点来看,香港金融市场的没落必然成为历史选择。而日本股市,也不可能长期受益于日元汇率的贬值,也不可能长期受益于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避险资金流入。

 

无论如何,不能否认日本股市的成功。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资本市场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任何国家都不希望其股市受到投资者的唾弃,这点毋庸置疑。然而,监管层对于股市的定位,以及是否低估了其对经济发展和民众财富积累的重要性,更值得深思。【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