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3 > 2013年第11期

星巴克代谁受过?

作者:
时间:
2021-01-21 16:15:48
 杂志记者 黄天鸿
 

根据星巴克新一季财报数据,亚太区利润是欧洲的16倍。星巴克在中国的咖啡售价全球最贵。“批判派”认为星巴克违背了“公平贸易原则”,存在暴利。一杯物料成本不超过5元的咖啡通常以25-38元价格出售。

而“反质疑派”则认为,咖啡店是典型的竞争型行业。“只要星巴克不强迫我每天去喝,卖300元一杯也无所谓。”攻击这样一个企业“牟取暴利”,颇符合一贯针对权威媒体的“阴谋论”——“为什么不去批判石油、金融、电信?”

现阶段的汽车行业似乎与“垄断”二字不沾边,躲过了这次网络舆论的炮轰。但它不是每次都这么幸运,关于垄断的争议时起时伏。

认为有垄断行为的意见认为,车企的很多行为都违反了5年前生效的反垄断法。诸如特许经销模式(特别是4S店)、厂家指导价、若隐若现的价格联盟和进口车谋求暴利。甚至一再有外媒暗示中国政府将对车企反垄断调查,这个从未兑现的预言,在汽车业界如影随形地存在多年。

“否认垄断”派则指出,汽车作为消费品,经过充分竞争,在每个消费层级上都有充足的不同厂家产品供选择。特许经营模式为国际惯例,而国家在制定法律时,一定会考虑普遍的业界生态,不可能把“国际惯例”打为非法。

而厂家指导价经常上下浮动,加价提车就属此列。“否认”派聪明之处就在于用“浮动”解套“加价”,但他们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在此处“国际惯例”就不再灵验,只好改为“中国特色”。

而所谓“价格联盟”则是从来没有被抓住把柄——暗室密谋如果被擒获,似乎只能指望有人反水。而“否认垄断”派还警告“不要不小心为某些利益集团背书”。和热议星巴克咖啡价格一样,公众都企图越过批判的表象,去追踪背后的利益纠葛。阴谋论比“保护消费者”更有市场。

尽管汽车业潜规则总是有擦边嫌疑,无论自然垄断还是行政垄断都靠不上。但是,关键不在于成本和售价的比值,而在于企业是否滥用垄断地位。如果产品不具备垄断性,所谓“暴利”的说法就不成立。如此说来,加价提车和进口车就像加饭酒和花雕。后者是前者的“升级版”,但经过数量的累积,其实质开始变得不同。

加价提车,尽管扰乱了厂家声称维护的秩序,但消费者在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愿意付出额外代价而在卖方市场中获得优先供给,纯属周瑜打黄盖。虽然市场的紧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饥饿营销”,但制造这一切的人不须背上道德包袱。这其中不公平交易的成分值得玩味。

而后者,则是一种恶意的价格垄断联盟。得到利益的并非垄断者本身(虽然政府已经以保护民族产业之名征收到高额进口关税),而是厂家及渠道商,利用封闭市场竞争不充分的现状渔利。星巴克既不需要被拷问商业道德,也不需要被有关部门约谈。在种种滥用垄断行为侵害公众利益的状况之中,偏偏拣出一个不具备垄断因素的企业来大加挞叱,不但矫情,也有转移视线之嫌。阴谋论的市场,有时是“批判阴谋”者创建的。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