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谈汽车产业:中美没什么不同

2015-05-09 23:58:55 作者:张恒

相比人云亦云的产业链、资源整合等惯常思维,巴菲特给人的答案总是不同。

《汽车人》记者|张恒

A
股的火爆,令股神巴菲特再次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谈资。最近,4万人集聚在小镇奥马哈,参加一年一度,全球最富盛名的股东会——伯克希尔50周年股东大会,这里,不乏有很多中国的投资者,关于中国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巴菲特说中国是一个奇迹,而且会越来越好。

关于巴菲特对中国经济和股市的看法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本文则把重点放在他对汽车行业看法。

人们的印象中,巴菲特是投资之神,殊不知他在经营方面也有非常的智慧,伯克希尔不仅做财务投资,很多时候也会控制收购公司,进行组织变革。

经典的案例如1989年伯克希尔通过优先股投资了吉列,后来,因吉列经营不善,巴菲特控制董事会并赶走当任的CEO迈克尔·霍利,新的CEO由股神的老朋友詹姆斯·基尔茨走马上任。善于控制成本的基尔茨扭转了局面,又促成了保洁对吉列的收购。在这6年的时间里,巴菲特最初投资的6亿美元到了2005年升值为57.88亿美元,赚了8.65倍。瞧,巴菲特也做卡尔·伊坎擅长的事。

投资和经营同样重要,往往密不可分,并非所有的高级人才都两种技能兼具,对巴菲特而言,具体选择哪一样,还是两样都用,他会因情况而定。

本届股东会上,对于未来让什么样的人掌管伯克希尔,有股东提问:“为什么首席投资官不能是CEO?”

巴菲特就答道:“我不愿意让一个只有投资经验,而没有运营经验的人来掌管整个伯克希尔。在投资和运营上,自己领悟和获取的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如果一个人既有投资也有运营经验,那就是最理想的。伯克希尔一直由一群懂得很多投资知识的集团经理人领导。”芒格接着说:“伯克希尔需要不同于典型的投资组合经理人的专才。”

看来,股神也非常看重经营头脑,他老人家经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在最新的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中,超过了摩根大通和富国银行,成为美国排名第一的金融机构。伯克希尔同时控制着全球财富500强中的9.5家企业(那0.5家是亨氏)。

如何投资和经营汽车产业呢?对于收购的美国汽车经销商,有股东问:“Van Tuyl是美国第五大汽车经销商,去年被伯克希尔收购。什么把你吸引到了汽车经销行业?”

巴菲特:“Van Tuyl及未来的汽车经销商收购,将成为伯克希尔未来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会再投资更多的汽车经销商,我们会再买很多经销商,但主要基于本地化的考量。不过我们不会在汽车经销业务上涉及融资业务。融资不会是我们业务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他竞争对手比如富国银行,在这方面有成本优势。”

即便汽车产业在美国已经有了百年历史,但巴菲特仍旧看好其未来,尤其是汽车销售业务,为什么他总不与时俱进?请注意,巴菲特在投资时,非常看重确定性。宏观上的电商将取代4S店是抽象的,通过横向平移和路径依赖得出的结论。而巴菲特更在意经销商本地化的经营能力,事实上,Van Tuyl就是一家有着非常优秀单店销售数据的企业。给人感觉宏观的巴菲特,在投资时更看重实实在在地微观信息。即一家4S店的核心竞争力是本地化的能力,而无数家这样的店才构成了一家优秀的经销商企业。

从致股东信到股东大会,巴菲特一直都在强调将持续投资美国的汽车经销商,这也会成为伯克希尔业务中重要的一部分,从Van Tuyl改名为伯克希尔汽车公司就可见一斑。伯克希尔这个名字代表了50 余年的信誉。

对产业链、新经济这些流行词汇,巴菲特丝毫不感冒,他说不会涉足汽车金融业务,一方面作为新来的玩家并没有像富国银行这样的优势(伯克希尔也是国富银行的大股东),另一面,汽车金融的固定收益率远远小于年化20%,这个数字可不能满足巴菲特的胃口。

当被问到关于汽车经销商Van Tuyl,如何通过投资这个公司来帮助GEICO卖出更多的汽车保险?(GEICO是是美国第四大汽车保险公司,也是伯克希尔投资合伙的企业。)

巴菲特说:“并不一定会采取这种策略。GEICO的成功取决于提供一流的保险,我怀疑如果这么做可能对两家公司都没有好处。我认为如果将二者作为两家独立的个体运营,双方都能做的更好。”

芒格:“我同意。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想法,所以我不会采取这种策略。”

中国商圈一直崇尚资源整合,但股神怎么就这么不整合呢?虽然他购买了那么多企业,但并不会轻易地整合,显然他更看重消费者的感受,也更在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非首先思考这么做自己合适不适合。当然,卡夫和亨氏的合并却是巴菲特一首操办的,Van Tuyl和GEICO的逻辑与卡夫和亨氏完全不同,前者是纵向、后者是横向。

从中不难发现,传统经营模式和电商相比,传统模式的地域经济,或称为本地化是其最大优势。越大件的商品,技术越复杂的商品,对本地化的要求就越高。道理很简单,对汽车等大件商品的购买和维修,谁不想就近呢?谁不想在买之前体验下实物,谁又不想在维护和返修的时候时间上完全可控。而电商能够替代传统模式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商业的价格和服务本身就不够好,消费者才会舍其近求其远,转而选择上网购买。北京的中关村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他们因为信誉差,耍手段欺骗消费者,而最终被京东和淘宝所取代。

中国的4S店有很多正在走中关村商贩们的老路,电脑和电子产品火热的时候,谁都不在意,汽车销售火热的时候同样。现在,中国汽车销售的拐点已现,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经销商。正如郎咸平教授如此评论电商:“被淘宝干掉,不是因为淘宝厉害,而是传统的业态做得太差了。”

最后,有股东问中美汽车代理有何不同,巴菲特说:“我们需要能够在这个业务中独立代理业务的经理,在这一点上中美没什么不同。”不难发现,巴菲特思路清晰,很有主见,他对问题的看法和多数人完全不同。而他思维的中心却不难总结,第一是看重公司在充分竞争中的市场地位,第二是注重消费者的体验,这也包括消费者的选择权。实际上,第二点是第一点的补充。反观中国流行的产业链思维和资源整合思维,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点。

巴菲特不谈客户,不以自我为中心,因为前者太虚,后者是商业的倒退。他善于直接切中要害,即本地化才是4S店的核心,充分自由的竞争,才能让企业走的更长远。在这些核心问题上,中美是没有差异的,而很多时候,中美的差异在于,是否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圈,不要为了芝麻丢了西瓜。

者/张恒【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汽车人》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