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念俱灰后的思考,写在“6.26”暴跌之后。
《汽车人》记者/张恒
只用关心“买”和“卖”,而且用鼠标点两下就能搞定,这么看,炒股比做企业简单太多了。但在中国,靠炒股成功的人远比做企业的成功者少。虽然没有找到数据支持,但事实上,活跃在中国商界的成功人士,多是商界精英,鲜有资本大鳄,这和美国的情况截然不同。
在美国,从摩根大通到高盛,从巴菲特到索罗斯,他们在美国乃至全球商界的影响力,相比大企业家们,只高不低。
实际上,做企业也是在做股票,不管上市不上市,量化企业价值的唯一方法,也是最符合市场的办法,就是以股票为单位衡量企业价值。
这无需证明,因为当你公司的股票被别人买走太多,成为大股东的时候,这家企业就易主了,是他的了。在更市场化的美国,对职业经理的量化考核标准就是每股收益和股价。所以,做企业,实际也是在炒股。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更简单的反而成功更少,而更难的反而成功者更多呢?做企业这种炒股,和直接炒股究竟有何本质不同呢?
笔者认为,不同点在于选择权和选择成本。
一旦走上创业这条路,就很难回头了,创业者的选择权对于可以在近3000只股票中来回换的股票股民来说,太少了,而且选择成本太高,老板不能说放弃自己的企业就立刻放弃,甚至无法说转行立刻转行。但做股票的人,今天买了明天就能选择卖出换股。
更多更易的选择,让人失去了坚持这个最宝贵的东西。无论长城汽车怎么跌,魏建军仍在打造哈弗SUV的产品和市场,无论金龙汽车怎么涨,相比宇通客车的市值仍有很大的差距,就更不要说和长城比了。
只要坚持的时间够长,股价是可以反映企业价值的,但在极小的选择成本面前,股民放弃了坚持,而在极高选择成本面前,企业家们只能坚守。在短期和长期之间,股民们选择了投机和搏傻,而企业家们选择了投资与价值,这就是两者的区别。(作者/张恒)【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汽车人》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