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国奥迪一次又一次推倒重来,罔顾大局扯皮内耗的时候,它与竞争对手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三两个月还好说,长此以往这么下去,奥迪在华可真的折腾不起了。
▎汽车人记者 / 管宏业
树欲静而风不停,多方利益角逐下的奥迪再合资事件风波,并没有如人们所愿那样得到平息。相反,此前艰难协调达成的共识与承诺,正遭遇商业诚信被破坏的危险。
还仅是一个多月前,3月28日,德国奥迪与一汽集团及奥迪经销商联会代表在北京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第一,在现有奥迪经销商没有达成90万辆销售目标后,德国奥迪不开启与上汽的再合资事宜;第二,未来上汽奥迪与一汽-大众奥迪渠道实现并网销售,也就是说,只有一个网络渠道销售奥迪品牌汽车。业内人士判断,照此共识,奥迪有望重回赛道,修复已遭受损伤的品牌。
谁料,本已向好的剧情发生逆转,重整旗鼓中的奥迪经销商又遭受一记重拳。前不久,德国奥迪致函奥迪经销商联合会,声明不再承认此前与经销商投资人达成的“90万辆后重启上汽奥迪项目”以及“未来一个销售公司”下的共识。之情人士透露,奥迪坚持在华开辟第二家销售公司,并最早于2022年开张销售。
很明显,德国奥迪此举完全抛弃了3月28日三方达成的共识,德国人势必将再次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倘若三方由此意气用事,奥迪在华很有可能陷入失控的局面。
德国奥迪的背信首先激发了经销商的极大不满。5月10日,奥迪经销商联会致函德国奥迪、一汽集团和一汽-大众,陈述两个渠道将会给奥迪品牌和中国市场带来怎样的利益损害和管理弊端。
向来守信义、重承诺的德国人在奥迪再合资事件上表现得如此优柔寡断、反反复复,不免让人大跌眼镜。究其原因,他们在三个根本问题上还没有想清楚。
首先,急切再合资,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
根据2004年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含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由于奥迪是大众的全资子公司,从理论上来说,奥迪与大众一样,具有在华与两个伙伴合作的资格和可能性。
虽然逻辑上说得通,但并不代表就可以这么走下去。
奥迪之所以如此急迫地提前再合资,与当下遭遇的市场颓势不无关系。4月份,奥迪在华销量同比下滑6.8%;今年头4个月,奥迪第一次丢掉了豪华车销量冠军的位置,被奔驰和宝马甩在了后面。
这是奥迪进入中国28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挫折背后,暴露出的是奥迪对中国市场因盲目乐观导致目标落空后的认知模糊与定位焦躁。
知情人士透露,受激烈市场竞争和价格战影响,国内主流豪华车网络里,奥迪经销商盈利基本处于垫底。卖车不赚钱表现的尤为明显。奥迪新车毛利基本在1个点上下徘徊,甚至为负数。老店或许还能通过保养、金融等水平事业勉力支撑,但在一汽-大众奥迪已建设的近500家经销商中,有近40%的网络是近三年建立,卖车不赚钱,保养无沉淀,处境相当堪忧。正如经销商所言,现阶段都已经吃不饱,怎么可能再建一条渠道?由此可见,经销商提出将销售目标调整到90万辆完全属于合理诉求。
正是在此背景下,急切推出另外一条销售渠道,很有可能成为压垮现有经销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次,另起炉灶,是产能不足还是冗余投资?
从供需平衡角度来看,奥迪急迫上马新的合资项目,不仅不符合当下供给侧改革要义,也违背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苦心。
其一,经过长达28年的合资,一汽-大众奥迪已预留百万产能。该产能规划是基于中德双方的战略导向及市场布局共同作出的,在当前经济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国家政策背景之下,盲目上马上汽奥迪项目无疑将产生与市场预期不符的闲置产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运行效率的降低。
其二,行业人士都知道,总部位于长春的一汽集团,正是吉林省乃至东三省最为倚重的支柱企业。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正式对外公布,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倘若在振兴东北战役最紧要的时刻调头南下,德国人还需更多地了解国情。
第三,一手托两家,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
这也是大多数行业人士认为,奥迪急迫上马新的合资最大的阻碍因素。豪华车之所以称其为豪华车,最核心卖点在于品牌,保持一个统一、鲜明、不打折扣的高端形象至关重要。相比之下,量产车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本身,经营者面临的品牌压力要小许多。
从一个奥迪变成两个奥迪,一条渠道变成两个,品牌打造势必出现分歧,品牌价值有可能进一步拉低。
事实已证明,能够有效管理、平衡、最大化利用两条渠道,对豪华车而言,基本不可能。
远的不说,前些年由于国产与进口车渠道分置,奥迪两个竞争对手在渠道方面吃过的苦头足以写成一本教科书。奔驰负责人也曾直言告诉笔者,近年来奔驰迅速找回状态,关键在于,一方面成功捋顺了并网销售后销售公司的内部流程与关系,另一方面实现了厂家与经销商互利共赢的融洽关系。
对奥迪来说,眼下与经销商的关系还远未到共赢的融洽状态,未来两家完全不同的公司与两条各自为营的渠道,协调、共赢的难度大了不只是一点点。何谈另一条渠道?不要说事半功倍,能否1+1=2都很难说。
从去年11月危机点燃以来,“奥迪再合资”波诡云涌、一波三折。在3.28共识达成之后,外界本以为柳暗花明,谁料新的声明又推入“山重水复疑无路”。当德国奥迪一次又一次推倒重来,罔顾大局扯皮内耗的时候,它与竞争对手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三两个月还好说,长此以往这么下去,奥迪在华可真的折腾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