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市场压力大,竞争激烈的时候,越是能够挤出市场泡沫的时候,新能源汽车市场就是如此。
◎ 《汽车人》评论员 赵英
今年于汽车企业来说,是颇为困惑、艰难的一年。一方面,由于去年刺激政策力度很大,寅吃卯粮,导致今年市场乏力;一方面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开始退坡,导致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面临成本、价格压力。
在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对所有汽车企业提出了挑战。其中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尤其如此。
已推出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企业,要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增加新能源汽车产品被消费者接受、喜爱的程度。尚未推出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企业,如果不能在今年推出自己的产品,明年将面临财政补贴再度下调,已推出产品的企业成本下降等等压力,市场竞争压力更为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已进入新能源汽车生产领域和宣称要进入的企业,都要拿出真功夫,再靠PPT造车,创意造车,恐怕是不行了。
今年有些新能源汽车企业已在降低成本,控制价格方面做出了反应,明年随着财政补贴进一步下降,这些企业的成本、价格优势将更加明显,对刚进入的企业压力更大。现在相当多的“造车新势力”并没有拿出经过政府批准,可以在市场销售的新车型。待到明年新车型上市,再经过市场考验,已经是财政补贴再退坡,已有新能源汽车企业具备再降价能力的市场环境了。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企业自身努力(包括技术能力、生产规模、产品水平),企业最终要在没有政府财政补贴的市场环境中竞争求生。
笔者今年参加了几个会议,发现以往信心满满的某些“造车新势力”已经比较实事求是了。有些企业已不再谈造车,而是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生态方面下功夫,试图在汽车生态圈里,找到自己立足点、发力点。这是比较客观、科学的态度。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开拓了无比广阔的市场空间,“造车新势力”应当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找到自己在汽车产业生态圈中擅长的领域,何必都挤在整车制造领域呢!
笔者近年总有些困惑:中国汽车产业已是一个利润较低,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必须靠全产业链获取利润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产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往近乎红海的领域里冲呢?最近,笔者大致想明白了。试图挤进能源汽车领域的“新势力”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其一,真有些想法,技术,真正想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风口上一试身手,闯新路的企业家;其二,气魄不那么大,但在新能源汽车某一领域有新想法的企业家;其三,视新能源汽车为编故事的好题材,以新能源汽车为圈钱工具的资本运作者。要吹大牛,圈大钱,只有盘子足够大,才能达到目的。以造汽车为题材,才能使圈钱规划有足够体量,并且让人相信。
对于前两种人,笔者想请他们加速推进,根据已有的实践,找好自己的定位。对于后一种人,笔者认为前景不妙吧。汽车工业真是钱多、人傻吗?
越是市场压力大,竞争激烈的时候,越是能够挤出市场泡沫的时候,新能源汽车市场就是如此。随着财政补贴逐年退坡;真正有实力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逐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占领市场,新进入者的时间窗口在缓缓关闭。不管进入初衷如何,市场是用实力说话的。中国有句俗语“出水才看两腿泥”,或者说得文雅些,“潮退了才看到谁在裸泳”。裸泳者是谁,快有结果了。
(《汽车人》评论员/赵英)【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