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中国总裁 罗英瀚博士
文 / 吴毓
一周前见到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博士(Dr. Johannes Roscheck),他通过一段关于初心的回忆,讲述了“面对极端挑战,匹配核心优势,实现跨越式突破”的成功之道。
见面前,我特意准备了很多问题:奥迪在中国的挑战,电动化转型的破局,新产品迭代的提速,品牌差异化的塑造……
但他没有急于回应,而是慢悠悠地说起,他加入奥迪的初心——奥迪quattro在一场拉力赛中的表现。
那是44年前,奥迪quattro首次参加拉力赛,地点就在罗英瀚博士的家乡——奥地利。时值冬日,积雪覆盖了赛道,晶莹蓬松的白雪的下面,还有坚冰与砂石共同为赛车“制造麻烦”。虽然有许多声名鹊起的车辆参赛,但它们并没有克服路面附着力变化的能力。而首次参赛的奥迪quattro一举夺冠。
这一看似务虚的回答,如一记颂钵悠扬,在我的头脑中回响。我预设问题的答案,都在那场遥远的赛事之中——那台奥迪quattro推开积雪滑过弯心时,一切都变得立体生动。
罗英瀚博士首先明确,“挑战是严峻的”。
拉力赛在冬季的奥地利举行,赛道被冰雪、暗冰和泥沙覆盖。这是对客观环境的描述,也是在形容极端条件下的挑战。它不仅带来“抓地力锐减”,击中了那些采用前驱或后驱的拉力赛车的性能短板,也在强调全行业都面临的技术瓶颈。
今天的汽车市场也正是如此。不仅仅国内的有效需求不足,有效投资增长偏弱,还体现在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涌现,产能扩张的速度,远超需求释放的速度……当市场呈现饱和,就开始以价格战完成淘汰赛。
能看到行业平均利润率普遍下滑。2024 年新车平均降价1.8万元,降幅达9.2%;同期汽车制造业营业利润率仅为4.2%,低于工业制造5.3%的平均水平。
还能看到原创性和颠覆性的创新的严重缺乏,很多产品在功能、设计的维度高度相似。企业的规模扩张主要依赖资本投入,形成“烧钱换市场”的恶性循环。
罗英瀚博士也承认,今天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困难和复杂程度,远非5年10年前的竞争所能比拟。这已是完全不同的局面。
其次,罗英瀚博士在强调“破局能力”的稀缺性。
首次参赛的奥迪quattro,并非夺冠的热门。而领奖台的常客,集中在欧宝Kadett C、BMW 2002,以及大众1302S……但奥迪引以为傲的quattro技术,正是为低附着力的场景而生。当优势与场景精确匹配,让参赛的奥迪quattro一步迈出性能瓶颈。
这个8月也是奥迪在华的高光时刻。
南北奥迪在不到三周的时间里,狂推5款新车,基于PPE平台打造的Q6L e-tron,续航超700km,强势缓解用户里程焦虑;E5 Sportback完美诠释了“深度化的本土创新”,“无界美学”“数字面孔”让人一见倾心……
与中国本土科技巨擘华为的合作是一大亮点,双激光雷达,配合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构建全景感知体系,传感器数据与精密机械形成闭环,电动化水平、数字化程度都有显著提升。
品牌层面,已经形成了分进合击之势。四环品牌吸引传统豪华用户,字母品牌则锁定年轻且追求科技浪潮的用户群体,它们联手覆盖了更广泛的年龄跨度。
可以看到,奥迪正在努力从不同的维度提升竞争力,扭转竞争中的劣势。
罗英瀚博士说,我们将全面更新和升级在中国的产品线,并进一步扩充产品矩阵、采用适合本地市场的电池技术,确保用户不再有“里程焦虑”。
当不再局限于传统路径,差异化的核心优势会成为破局的关键。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要被挑战被压力所蒙蔽,精准洞察本质,才能最终破局制胜。
罗英瀚博士说,奥迪的做法,并不是每12个月就推出一款新车,或者频繁进行改款。我们也不可能采取“快消品式”的快速迭代策略。
他同时强调,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将转向OTA和软件升级方面。通过OTA和软件更新,让我们的新车型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前快速迭代的市场挑战。以更多尝试、更多合作、更多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
一段昔日的回忆,道出罗英瀚博士的深思熟虑,也是奥迪在华的破局实践。【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