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芯片制裁升级,殃及中国车企

作者:
孟华
时间:
2023-10-20 08:25:10

 

车企也是积极部署算力的大户。美对华AI芯片制裁升级,让国内所有搭建算力的企业遇到了困境。

 

文 /《汽车人》孟华

 

北京时间10月18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BIS(工业和安全局)宣布对中国进一步收紧AI芯片的限制。

 

这一次是按照“性能密度”的标准来设置管制门槛。根据这一规则,不但英伟达A100/100算力芯片的中国特供版A800/H800也被禁售,而且产品RTX4090显卡也被禁售,后者多为游戏发烧友使用。

 

作为配套措施,美国将管制对象扩大到21个国家和地区,防范从第三国转口。同时,将国产AI芯片供应商摩尔线程、壁仞等列入实体名单。

 

 

限制措施逻辑不通

 

表面上,此举是时隔一年后对AI芯片限制的升级,实际上则是美国商务部对华为发售Mate60手机,突破美国芯片制造限制的回应措施。

 

如果说美国将芯片制造设备管制,从14nm加严到45nm,还有行为合理性的话(当时美国认为中国无法独立制造45nm芯片生产设备),但Mate60已经证实了华为有能力生产7nm制程Soc芯片(美国无法确知用了谁的设备、使用了什么工艺),美国为什么还沿着固有路线走,令人疑惑。

 

 

站在从限制中国拥有AI算力芯片这一角度,新的管制措施也不合理。和手机Soc对制程的要求不同,AI算力芯片对制程要求没有那么苛刻。比如A100制程也是7nm,只不过面积超大,为826mm²,功耗达到400W。既然7nm制程没有卡住中企,凭什么认为同样制程的AI算力芯片就能卡住呢?

 

当初认为华为没能力独立生产7nm制程Soc的时候,制裁“管用”了3年。而现在华为有对应产品,制裁只会送菜给华为海思。我们只能将其理解为美国的路径依赖,而不管制裁工具的效果是否适得其反。

 

此前美国围绕芯片的一系列制裁,都以限制中国组建先进制程生产体系为目标。现在这一目标已经不复存在,所有的出口管制政策,就相当于给中国的对手开拓市场。怪不得美国人也说英伟达真正的对手是BIS。

 

对算力的需求方兴未艾

 

毋庸置疑,如今的世界,是大模型和算力的时代。而这让擅长大模型计算的GPU,一下子将擅长浮点运算的CPU甩到身后,变得炙手可热。作为AI芯片的头号设计公司,英伟达的股价也来到了历史高位。

 

在2020年的时候,全球云计算和数据中心,有80%由英伟达GPU驱动。而今年上半年,英伟达H100显卡出货量达到800多吨,仍然缺货。全球前500名超算中,有70%使用英伟达AI芯片。不管谁能挖到大模型的金矿,卖“铲子”的英伟达恐怕最赚钱。

 

 

有意思的是,自从美国制裁中国AI算力之后,中国就不再参加这种算力比拼,而美国也不再掌握中国算力升级的情况。当时参与全球排名的绝唱,是神威·太湖之光(算力0.125E)。

 

据估计,中国目前拥有的算力为197E(1E=10^9G,而1G意味着每秒进行10^9次哈希运算)。中国计划在2025年之前达到300E算力,这其中除了大学、研究机构、政府机构,产业界中车企、IT公司、ICT公司,都是积极部署算力的大户。

 

继语言大模型之后,现在车企都拼命卷图像大模型。在车载环境中,前者可用于智舱互动,后者则解决智驾模型训练的问题。显然,后者是刚需。以至于现在没有“智算中心”(或者叫云端算力)规划的车企,都很难继续将“智驾”作为核心产品力。

 

小鹏汽车在乌兰察布部署“扶摇”,蔚来在合肥部署“蔚来云”,长安汽车与百度合建“长安智算中心”,比亚迪部署“云辇智算”,长城旗下毫末智行部署“雪湖·绿洲”,吉利部署“星睿智算中心”,特斯拉计划在沪部署“上海智算中心”。

 

这些智算中心,除了少数在试运行,大多数还在建设中和规划中,尚未落地。

 

 

不用说,在空前的智算中心节点建设热潮中,英伟达的产品被抢购到何种程度,甚至一度到了二手的H100都能卖到10万元的价格。

 

在2020年,人们还没有想到车企的未来生产工具需求,居然是大规模算力。和其他站在工业前沿的部门一样,车企对算力增长(中心/云端算力和本地算力)的需求,就像当年对金属、塑料半成品的需求。

 

算力市场有多大

 

华为海思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GPU,910被称之为“AI加速卡”(其实A100的主要功能也不充当GPU)。

 

其实不止是华为,在烧了大量的研发经费后,国内AI芯片厂商已经多达6000多家,其中主流厂商约60余家,已经大致形成了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包括海光、华为、寒武纪等厂商,有成熟产品,且有商业化量产规模的应用;第二梯队主要是燧原、昆仑芯、天数、壁仞、沐曦等创业企业,已经发布了AI产品,但应用领域还相对有限;第三梯队则是一众仍在埋头AI芯片研发,尚无AI芯片量产的早期企业。

 

 

在此之前,有图形模型训练需求的企业(主要是车企和智驾软硬一体公司)还可以选择使用A800这样的阉割版来搭建算力,而不选华为的昇腾910(尽管华为曾经夸口说该卡可以对标A100),现在就算还能以某种途径买到英伟达产品,最好的选择也是国货了。

 

现在美国的新管制措施,让国内所有搭建算力的需求没得选。而此前,只是受到制裁的单位没得选。如果按照“2025规划”,中国平均每年新增算力需求50E,就算都用能效比最高的H100/A100计算卡,也得接近200万块。

 

目前新品H100已经炒到25万-30万元了,就按低的算,也是5000亿元/年。假设英伟达高端计算卡在中国的市场占比达到70%,那么美国此举就让英伟达将3500亿元的算力芯片市场让给华为等中企。

 

车企“智算”面临替代压力

 

站在算力用户角度,英伟达A100相对华为昇腾910的优势,除了效能高(算力相当的时候功耗更低),更重要的是围绕英伟达有完整的开发生态。英伟达著名的CUDA(英伟达推出的一种通用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还提供各种深度学习框架、机器学习库和计算库等工具,简化了开发模型工作量。

 

这是英伟达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它借此吸引了大量需求,从而不断强化和迭代技术,形成现在独孤求败的局面。

 

 

现在国内车企面临的局面是,车端算力没有被限制。高通、英伟达产品仍占据主流,但前者已经受到对手(寒武纪、地平线、黑芝麻等)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影响,营收和利润都在往下走;而后者的车端算力生意,只占其总量的15%,而且对手(地平线)没有对其占据的高端需求构成威胁。

 

中心算力这一块,其实是跨越了汽车行业,变成全社会的数字基础设施和生产工具。尽管英伟达占据绝对优势,但架不住BIS给华为助攻,迫使其让出中国市场。

 

华为海思的AI生态不完整,但在巨量需求下可以带着用户建立。车企如果已经囤积了英伟达的AI板卡,需要将其软件迁移到国产生态当中,而国产系统的开发套件,要能支持新软件的开发。

 

这样一来,已经完成系统搭建的“智算中心”,需要做迁移工作。虽然不急(因为国产生态还没建立起来),但早晚得做。而尚未实际部署的智算需求,就算能钻空子买到英伟达的AI板卡,也不如去买国产货。效能差一点、生态不完整,都已经不重要了。这两者都与成本有关,现在则是模型训练系统有和无的问题。

 

国内本就有庞大市场,美国添油式制裁,导致下游用户使用国产芯片,从成本和便利考量,变成了必选项。以前车企尚未面临华为曾经面临的供应链“替代”压力,现在也充分感受到了。其实一些车企早就开始做准备了,而不是等着制裁到自己头上才行动。

 

 

除了特斯拉,其他外国品牌跟进智算中心非常罕见,原因并非对智驾大模型缺乏需求或者兴趣,而是这种数字基础设施,本身需要强大的电力支持。一两家企业很容易解决,如果形成普遍需求,那就无法支撑。

 

比如中国的2025年实现300E算力,光是计算卡自己的功耗就达到1.37GWh(每小时137万度电),等于全年增加120亿度电的负荷,相当于英国年发电量的40%。这种超大规模的算力部署,光是电力支持,英国这样的中等发达国家都玩不起。

 

未来的算力争夺,必然在中美之间展开,没有别的玩家。而中国车企将是这场巨大规模游戏的积极参与者和见证者,它们正在经历AI芯片从美国供应全球到壁垒分明的历史进程。【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