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劲吹,神清气爽,2015年“两会”期间北京迎来了难得的蔚蓝。虽然本届“两会”不涉及换届,但在“十二五”规划即将收官、深化改革全面铺开的语境下,今年的“两会”格外令人关注。
自去年年初习近平主席首提“新常态”概念以来,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方方面面的改革浪潮扑面而至,所带来的效果远超预期:反腐力度不减、政府简政放权……十八大后仅仅两年,社会气象已焕然一新,本届政府也赢得了一致的“点赞”。
而这只是刚刚开始,正如“两会”前夕习近平所强调的: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把改革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去年年底,习近平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被认为是下一阶段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蓝图,更是进一步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
对汽车业来说,“四个全面”覆盖的内容包罗万象,它必将深刻改变传统汽车面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经历过过去10年的高速发展后,速度将不再是主要诉求,能否有效开发新能源汽车与互联网应用,向着工业4.0时代转型,将是实现小康汽车社会的关键。
对于“两会”前夕社会所关注的经济发展速度,习近平早前就已定调:“实现我们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只要7%的增速就够了。”这也意味着在2020年以前中国或都将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
尽管增幅慢了下来,但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惟有发展回归理性层面,才能更好地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常态”既伴生新问题,也催生新机遇,能否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如何改革和转型。
无可避免地,如果改革行到深处,触及的必然是传统和利益。从中央的一系列举措来看,改革确实是动真格的了。而对汽车业来说,从《汽车人》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汽车界“两会”代表委员的目光也大多聚焦于环保、限购、设计汽车社会顶层模式等核心问题,视野从过去的要政策、要投入转向解决汽车社会的人、车矛盾,扩展到汽车社会的各个方面上来。
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第三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关于出租车体制改革的提案。他建言,要打破垄断、直面硬骨头,乘势而上推动改革;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2015年的“两会”议案是,“关于加强城市交通综合治理法制建设的建议”。在议案中她提出,用智能技术代替“懒政”治拥堵;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则呼吁,尽快取消汽车限购限行政策。他认为:“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问题而采取了汽车限购和限行措施,实际上治标不治本,反而抑制了内需,影响了汽车行业的发展。”
综合上诉议案来看,在“四个全面”理论推出后,汽车界对于小康汽车社会的贯彻势必更加全面。一方面,小康社会必定包含汽车社会,健康发展的汽车业不仅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动力,也为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小康社会又将进一步拉动汽车产业发展,为中国发展成为世界性汽车制造中心注入生机和活力。小康社会下的汽车业,将脱去传统制造业标签,成为集多种经济社会活动的总成。
小康社会一定是少不了车来车往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早在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小康梦想。
关于小康的概念,中国自古有之。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今天,执政党再度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中国未来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考量。
全面建成小康,核心就在全面。它喻示出一定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已遥遥在望;另一方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正是给中国汽车业的信心和利好。
谁也不会否认,实现小康社会,必定少不了车来车往的汽车生活。汽车仍将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首选。而汽车工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支柱产业的地位亦将更加显著。
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保障,十八大同时提出了2020年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随着这一目标更趋实际,在中国14亿人口基数上产生至少6亿中等收入人群。这个庞大的群体不仅将成为国内经济可持续增长最坚实的基础,而且正是国内汽车业未来10年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保障。
在“小康社会”的衡量指标中,居民收入指标格外引人关注。十八大报告首次宣布“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写入党代会报告,这一举措被不少外媒解读为中国迈向中等收入强国、有能力有效拉动内需的启动信号。
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初,面临着与我们当前同样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挑战。日本适时地推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得到有效执行,其后10年,日本国民收入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达11.5%,形成了近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从而使消费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事实表明,建成“小康”社会一定需要根植于中产之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使中产阶层普遍化,成为社会阶层的主流。研究表明,中产阶层是最维护现行体制的因素和力量,是现代国家转型的重要润滑剂。可以预期的是,在居民收入增幅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国内汽车消费将呈现出一个多元化、多批次的体系。
增幅放缓、环境友好将是汽车新常态
“两会”仍在进行时,但已经可以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无论是“两会”前夕的央行再度“降准”,还是针对中小企业的的税收优惠,种种迹象表明,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之下,中央政府正在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去鼓励资本和科技的投入,从而刺激中国经济维持在7%的中高速增长。
虽然汽车业不需要主动迎合“新常态”而接受外界刺激,但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代表,汽车业同样需要深度改革。
实际上,对汽车业来说,“新常态”比预期来得更迅疾。从过去常态化的两位数增长,国内车市去年已回落至7%。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轿车产销增幅下滑,导致经销商处库存压力增大,从而爆发出一系列的经销商反水事件。
尽管出现了部分异响,但汽车业依然是当下经济板块中最健康的板块。多家车企数据显示,今年头两个月的车市表现依然可期。在部分业内专家看来,市场并没有变得过于虚弱,只是消费热点发生了转移,未来的市场必然会通过洗牌来调整当下格局,从而达到一个更为平衡的状态。
正是基于主动调整的结果,国内外多家机构预测,今年我国GDP增速放缓至7%,与之对应的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15年汽车产销总量增幅将和GDP的增幅差不多,在7%左右。
放缓的经济节奏下,汽车企业变得更加谨慎和务实。在制定目标销量以及商务政策上,不少跨国品牌开始转变方式,通过与经销商平等对话寻求共赢格局,多家主机厂明确表示,今年将主动放缓增长的步伐,真正抓好质量和内部体系流程。
对汽车业来说,放缓节奏并不意味着盛宴终结,毕竟在两千万辆的规模上,即使是个位数增长也相当惊人。人们期望中的汽车社会绝不是以规模制胜,以更加合理有序、环境友好型的方式增长,才是小康汽车社会的真正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