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5 > 2015年第6期

新常态下,中国车业“新途”

作者:
李秋
时间:
2015-06-25 23:12:42

来源《汽车人》杂志记者  李秋

  什么是“新常态”?“新常态”,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面临的新情况,必须遵循的新的规律。

  中国经济从两位数减缓至个位数,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某个特定数值,保持增长,而中国汽车增长的“新常态”,可能比中国GDP增降幅还要刺激,可能由百分之二十几的高速增长,直接进入5%-10%的“中高速增长”。

  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增速“低”得有些让人“难受”,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董扬,坚持以“中高速增长”,定位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汽车增速,他称这个叫法与和李克强总理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形容一致。

  对于“新常态”的解读,董扬总结了10个特点,市场增长的“新常态”、创新驱动的“新常态”、法制管理的“新常态”等等。笔者认为,中国汽车业的“新常态”,产生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这是一场变局

  首先要认识到,中央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化,坚持依法治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势在必行的,所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不可逆的。

  对于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有两句精辟的解读,即“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

  其中第一句已经成为事实,第二句却还有待实现。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已经提出整整20年,之所以至今未能实现,是因为存在体制性的障碍。

  吴敬琏认为,既能应付眼前的问题,短期的问题,又能解决长期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消除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体制性障碍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创新,结构的改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增长的质量。

  虽然增长的数量在减速,但是增长的质量在提高,也就是提高效率。

  简而言之,经济增长的减速和换挡,从本质上是经济结构的重购和增长动力重塑的过程。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些改变与中国汽车业息息相关。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了,大家首先想到的普遍是发展速度慢下来了,就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罕见地提前发出预警,调低全年销量预期。

  不过,在承认增速放缓的同时,董扬也不止一次强调,虽然中国汽车产业产销增长的速度在放缓,但是中国仍然是全世界总量最大、增量也最大的汽车市场。

  董扬的这一观点也普遍被外界所认可。尽管中国汽车市场增量不会像以往让人肾上腺素急速上升,但是,其中变化却比纯粹的增量,产生的影响更深远。

  在中国经济的影响下,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着很大改变。

  比如说,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不再只依靠技术引进,进入到研究开发和引进并重这样一个局面。

  政府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管理,也由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的管理,转向法制化的管理。

  通过深化国企的改革、油耗的限制、维修配件放开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监管规范,这些都在促进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些改变酝酿着一场变局,在变局中,中国汽车业正迎来它的全新旅程。认清路

  未来要怎么走,这考验着各车企对眼前形势的全局把控,认清路,再上路,中国车企们有着各自的判断。

  上汽集团总工程师程惊雷认为,面对眼前形势要把控三个大方向,首先是市场演变的大的格局,其次,科技进步大的方向,最后是产业变化的大的趋势。

  从市场演变的大格局看,与之相关的有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程惊雷认为,在这四个方面里,最大的变化还是技术环境。这对汽车业的未来影响最大。

  这里面包括一般的技术革新,到技术的进步,对车价的影响,对用车成本的影响。智慧城市当中涉及到智能交通和车联网,以及对整个产业变化的影响。

  从产业变化大趋势角度来看,会看到制造业演变的格局,未来行业的分化会进一步加剧,产业洗牌会进入到一个阶段的高峰期。

  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对未来整个汽车工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了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而这些新变化归根到底就是我们要关注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人工成本、更快的上市时间和更多的个性化产品。

  对这一点,广汽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冯兴亚也有着同样深刻的认识。从制造层面来说,数字化、模块化的制造,正在推动汽车生产方式向大规模的定制转型,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经济的发展以及车联网的普及,将会带来颠覆性的商业模式的变化。

  这些变化汇集到一起,再加上汽车本身所有的一些技术方面的变化,冯兴亚认为会带来汽车产业的革命性的变化,包括价值链的重购以及汽车、社会、环境、能源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重构。

  这些变化,将显著地改变汽车产业格局和汽车社会的形态,需要车企在制定未来的战略愿景和目标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明确汽车的角色定位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汽公开宣布成为全球布局跨国经营的一个公司。从战略经营的角度来说,要达到这个目标,上汽必须要从依赖制造业的传统企业,转向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产品和服务的综合供应商,这就要求上汽要变成一个创新型企业。

  东风的整个事业发展思路还是强化自主,同时加快国际化、创新发展和合作共赢这四个方面。“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东风汽车加互联网为核心,促进网络基础平台的搭建,包括云计算,工业智能化体系,互联网等,把构架搭起来。可能在部分领域开始实施。”东风汽车公司战略规划部长廖正波,道出东风汽车的未来战略构想。

  长安汽车与东风一样,把发展自主汽车事业放在了首位。长安的“十三五规划”是2020年做到450万辆,其中,中国品牌做到230万辆,中国品牌全球排名前十二。为实现这一目标,其中一项举措就是以新能源产业,智能化为突破口,打造经典产品。

  而广汽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初步搭建以日系、欧美系、自主系三足鼎立的架构体系后,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十三五”广汽的目标是在做好产品的同时,也在为顺应当前趋势做改变,寻找新的盈利点。

  其实,对于眼前形势的变化,车企的判断大体相同,只不过针对企业的发展情况策略会有不同。从车企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看,有保守的,也有介乎保守和激进之间的。不得不承认,眼前稍显严峻的市场形势让车企变得更加谨慎,对自己的自身实力也有更加客观的认识。

  现在关键就看下一步怎么走好这条路。

  走好路

  当前,不仅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压力,对合资公司亦然,市场留给车企发展壮大的时间窗口是有限的。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预测,中国汽车还有一个“黄金十年”,但是这个黄金十年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行业必定要迎来一次大洗牌,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新能源、电动化、智能化等这些新趋势要抓住,要抢占风口,但是如果自身实力不强,是站不住的。车企在紧跟这些新变化的时候,不要忘了核心是什么,是产品和服务,为用户提高、提升创造价值才是车企发展的核心,是所有的一切。

  这一点对中国汽车品牌来说,更是如此。过去的5年以来,从2010年中国品牌汽车份额从33.8%一路往下跌,跌至去年的28%,今年以来又见回升,但是这种反弹是否能够持续?这可能还得打个问号。

  对这一点,朱华荣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中国汽车品牌增长的领域,其实都是小型低价MPV和SUV,这些都是其他外资品牌没有关注到的。大家常说的中国汽车品牌具有成本优势也是一个伪命题。“中国一个乘用车品牌年均销量在2.5万辆,而世界级汽车集团一个车型能卖30万辆-40万辆。这样一均摊,谁的成本高?中国品牌汽车必须要打造一款能卖30万辆-40万辆平台的车型,否则根本没法与别人竞争。”

  加大研发投入是必需的,除了研发,中国车企应该反思,生产出来的这些产品,到底有没有真正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为什么近期有些中国汽车品牌,比如北汽幻速、长安CS75、上汽大通V80一上来就受到市场追捧?它们走红市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因为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挖掘到市场的“痛点”。

  就拿长安的明星产品CS75来说,现在中国SUV已成群雄逐鹿的战场,但是CS75却依旧杀出了一条“血路”,其上市后,虽然产量一提再提,但是市面上仍然要加价1万多元,提前4个月订货,才能拿得到货。这说明,车企还远没有满足用户需求,依然留有很多空间待挖掘,这也是中国品牌崛起的机会。

  当然,中国汽车品牌自强的落脚地,依旧还得要脚踏实地做研发,增强自身实力,中国汽车工业与世界汽车工业存在的这百年差距,没法“弯道超车”,“没实力超车,超车一定要翻车的。”这不仅是朱华荣的自省,现在很多中国整车企业对此也有着一致的认识。

  现在中国品牌整车企业算是已经成长起来了,其研发实力也日益增强,对它们的成长,博世等这些一路为其做研发配套的外资零部件商,他们的评价可能更客观和更具权威性。

  在采访中,《汽车人》也跟博世的工作人员聊到这一话题,他们的感觉是以前中国汽车品牌对研发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只能听从这些有着先进技术零部件商的建议。而现在更多的是他们会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变得很专业,在研发中逐渐占据主导权,已经具备相当的研发能力。

  而相对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的成长十分缓慢。目前,大多数中国零部件企业研发能力都很弱。国内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如销售额的1%。国外企业一般都达到3%到5%。中国本土零部件商依旧孱弱,这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现实。整车企业在打造自身研发体系的同时,也有心“提携”本体系土零部件商,毕竟中国汽车产业要做强,零部件是绕不过的话题。做好零部件,整车质量也有支撑,这才是一条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路。

(作者/李秋 原文载于《汽车人》杂志6月刊)【版权声明】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