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汽车人》杂志记者 王雯
“世界很大,我想出去看看”,在微信朋友圈当中,这番感言最近有点火。其实,对于很多职场人士来说,如果一份工作能够满足“出去看看”的愿望,让你我的灵魂不太烦闷,这当属一份美差。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北京奔驰设备维护中心团队的刘伟、张达、贾林、孔令福四个人应该算得上找对了归属。
刘伟、孔令福、贾林、张达四人加入北京奔驰年限有别,却具有不少共同点。比如说在设备维护领域都能够独当一面,对了,他们还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也为他们赢得了一次“去南非看看”的机会。
2014年7月份,北京奔驰专业工程师刘伟、高级技师孔令福和设备维修技师贾林、张达组建了一支南非项目技术支持团队,闯进了南非东伦敦工厂。在日常工作当中,四个人之间的默契度“day day up”,不过这也是四人第一次组建team,他们接过了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协助东伦敦工厂运转、维护新一代C级车生产线;更重要的则是反馈全新C级车故障排查流程,为北京奔驰顺利投产做铺垫。
世界很大,身处“太阳从西边升起”的东伦敦,刘伟、张达、贾林、孔令福就像体验了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世界其实也很小,年轻技师还与参加了全球培训的老朋友再相逢。当然,专业表现才能赢得持久热情,你是否也想知道“中国朋友”的idea究竟如何征服了东伦敦工厂?
闯进新大陆
实际上,刘伟、张达、贾林、孔令福早就实现了“出去看看”的梦想。让人艳羡的是,国际化工厂给这四名一线工程师、技师提供了“漂洋过海”的好机会。
年龄稍长的孔令福早在北京吉普(北京奔驰前身)时期就已进入工厂,以老技师的角度,孔令福见证着北京奔驰的改变。近几年来,北京奔驰不断推出全新国产化项目,孔令福也获得了前往德国本土工厂的培训机会。不仅如此,北京奔驰还将更多扎根前线的年轻人推向全球培训大本营,贾林、张达等就是当中的受益者。
对于四人而言,德国培训的确让他们感到“睁开了眼睛”。设备维护经验逐步累积,四个人被“盯上了”,一个前往南非,展开“技术输出”的机会摆在了他们面前。
这个机会是怎样降临的?这得从一次技术交流讲起。
2014年5月份,南非东伦敦工厂率先启动奔驰新一代C级车投产计划。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C级车也是奔驰首款在全球四大洲实现投产的车型,北京奔驰就挤进了首批大名单。
乘着全球投产的翅膀,北京奔驰工厂里的“陌生”面孔越来越多。根据北京奔驰工作人员的介绍,南非东伦敦工厂开始派出技术专家,“进驻”北京奔驰。双方在技术、工艺等层面切磋、交流,“互派技术人员”的想法应运而生。
这显然是一种双赢的方案。一方面,东伦敦工厂急需经验丰富的设备维护人员,快速运转新一代C级车生产线。与此同时,一线技师同样可以了解南非工厂的管理模式、问题点控制方法,进而为北京奔驰的投产进程做铺垫。
组建南非项目技术支持团队,这让刘伟、张达、贾林、孔令福实现了异国他乡的“再聚首”。实际上,在工厂日常运转过程当中,四个人之间的默契度一直都在“day day up”。
“前几天还遇到了一个PLC交换机报警的故障,我们就在现场一同检测,想想辙如何解决这个故障。设备断电的恢复运转,生产线故障报停的紧急维护,我们几个人的工作经常会出现交集。”根据工程师刘伟的形容,类似经历屡见不鲜。
老搭档天天见,一条高速运转的生产线正将四个人紧密串联起来。不过,四个人还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组建team,朝夕相对。印度洋的海风徐徐吹来,2014年7月份,刘伟、孔令福、贾林、张达四个人朝着东伦敦工厂出发,开始闯进一片“太阳从西边升起”的新大陆。
复制方法论
在四个人的第一印象当中,东伦敦这个港口小镇制造了奇异的“穿越感”。具体到当地的汽车文化,时空穿梭的感受尤为强烈。
根据孔令福的介绍,东伦敦小镇全无公交车,就连出租车也是稀缺资源,小镇居民的家用车辆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英雄莫问出处,东伦敦的汽车也无需打探年代。即便是七八十年代的老旧款式仍然还有用武之地,只要能够启动马达,就是合格的代步工具。几十年的代际落差“一笔勾销”,北京奔驰的这支南非项目团队似乎经历了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
真正踏进东伦敦工厂之时,对于新大陆的新奇感还在延续着,南非项目技术支持团队体验着迥异于北京奔驰的生产文化。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东伦敦工厂。早在1984年,梅赛德斯-奔驰就收购了东伦敦工厂的大部分股权,东伦敦逐步成为奔驰在南非最为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可以说,东伦敦工厂烙上了浓厚的德式生产文化印记,生产线自设计之初就沿袭了德国本土模式,同时,机械手极为常见,这座不过三千余人的工厂,显然奉行着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准则。 东伦敦工厂还有很多独特之处,这需要刘伟、孔令福、贾林和张达四个人去发掘。进入南非工厂之后,四人被“分配”到了三个不同的生产区域,其中刘伟进加入了工程师组,这也让他拥有更多机会与当地技术人员展开交流。
在巡查生产一线的过程中,刘伟发现,东伦敦工厂非常重视发挥内部看板系统的作用,这也给刘伟带来了启发。“每个区域都会有看板,清晰地显示出工厂的生产状态,这样有助于控制生产节点,达成生产目标。”
在刘伟看来,高效率的管理模式也可以为北京奔驰提供借鉴。实际上,四个人也将东伦敦工厂的技术方法复制到北京奔驰。在这其中,涂胶技术的小革新就是“粘贴”成功的代表。
技术支持团队当中,孔令福依旧负责自己的老本行涂胶区域,在这一领域,孔庆福已经积攒了超过20年的实战经验。对于老师傅来说,这趟旅程的确不虚此行,孔庆福解决了自己的“困惑”。在北京奔驰以往的设备维护过程中,复合胶涂胶技术一直存在着使用痛点。“我们常用的复合胶胶嘴是螺旋状的结构,两种胶混合以后,只要在胶嘴里停留超过6分钟不排胶,胶嘴就会固化。”从孔令福的叙述来看,复合胶多少有些“小任性”,对此,孔令福也深感无奈。
工人中午休息抑或设备进行检修,“不幸”出现上述情况,胶管就会“罢工”。面对这种情形,孔令福只能选择将胶管拆除。“如果不拆掉胶管,手工状态下,复合胶混合将会造成设备损坏,也会影响填充盘的使用。”孔令福透露了一个数字,每根进口胶管的费用逾百元,而车间原本一天就需要拆换五六根胶管。南非之行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孔令福所在的维修工段终于可以和这笔账单说再见了。
在南非工作期间,孔令福有点惊讶,东伦敦工厂竟然可以一个班次甚至一个工作日都不需要拆除胶管。秘密究竟隐藏在哪个环节?孔令福和刘伟达成了“分工协议”,孔令福启动现场调查,而刘伟则在与PLC工程师的商讨当中,寻找答案。
这其实也得益于自动化操作模式。原来,在涂胶生产线上,东伦敦工厂给“辛勤工作”的机器人们安装了自动排胶软件。复合胶的喷涂改用软件程序来控制,自动排胶的方式有效节省了原材料消耗费用。孔令福进一步说明,自动排软件在涂胶标记、程序设置上还需要根据工厂具体生产流程来调整,目前,北京奔驰也在进行自动化设置的尝试。
新方法就这样远渡重洋,跟随着刘伟、孔令福、贾林以及张达,落于北京奔驰的实践土壤。
热情UP!
有趣的是,初来乍到,刘伟、孔令福、贾林、张达其实还引发了一轮“围观”。众所周知,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融合的国度,由于移民后裔聚集,我们形容其为有色人种大熔炉也不为过。即便如此,在这个白人管辖的港口小镇当中,黑头发、黄皮肤的亚洲面孔还是很罕见,东伦敦工厂就像是此番“南非国情”的缩影。
孔令福特别指出,东伦敦工厂这还是第一回迎来了中国朋友。当这四个“与众不同”的闯入者穿梭于厂房之内,东伦敦的工人们总会觉得很新奇。按照孔令福的形容,大多数员工碰到他们,都会热情地say hello。
当然,专业表现才能赢得持久热情。在为期两个月的技术支持项目中,刘伟、孔令福、贾林、张达组成的小团队受欢迎程度直线上升,这一切都是因为“电话响声越来越少了”。“原来一天至少也得有十几个电话,现在电话基本一天也就响一次吧。”刘伟和贾林都捕捉到了这个明显的变化。
在北京奔驰,员工之间普遍采用对讲机沟通现场情况,但在东伦敦工厂,“铃铃铃”的电话声只要响起,这就表明“现场出事了”,工程师需要赶往故障区域,排除生产难题。
自从刘伟、孔令福、贾林、张达四人进入东伦敦工厂参与解决现场技术问题以来,东伦敦工厂的电话声“竟然”逐渐隐匿了。就如贾林所笑言,这表明北京奔驰带来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处理现场问题的过程中,刘伟、孔令福、贾林、张达更加注重全面分析,进而找到最优解决路径。孔令福曾经遇到了旋转台报错的情况。旋转台出现报错问题之后,东伦敦工厂操作工一直认为这是由通讯故障造成的,但是在核查操作软件之后,操作工摊摊手,有些沮丧,仍然没有找到问题源头。
面对现场故障,北京奔驰运用的是一套“倒推法”,简单点来讲,就是从故障原发地出发,先检查工具、硬件,进而再排查软件系统。你瞧,在处理旋转台报错故障的进程中,孔令福就坚持着“先去现场”的原则。
“走,先去现场看一看。”孔令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仔细观察旋转台转动结构,孔令福觉得有点“蹊跷”。“旋转控制线电缆一碰到旁边的立柱,线头就松散了,这也导致旋转台停转。只要重新处理电缆,就可以不再和立柱产生干涉,旋转台马上就能恢复使用。”“螺柱焊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焊渣会堆积,这引发了设备报警,东伦敦的处理方法是建议更换测量线。不过,我们这边的处理思路会有差异,我建议先清理焊渣杂物,这样可以在不更换焊枪的基础上,更快地解决问题。”在南非工作期间,张达主要对应螺柱焊设备的维护,他的建议也帮助东伦敦工厂降低了设备维护成本。
直脾气、急性子的“老外”似乎变得安静了,他们越来越信赖这几位“中国朋友”,烙上北京奔驰印记的idea同样融入了东伦敦,这显然契合双赢的理念。
(作者/王雯 原文载于《汽车人》杂志6月刊)【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