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汽车人》汽车人社长 李苗苗
今年是江淮汽车成立五十一周年的喜庆之年。
从当年小小的巢湖汽车配件厂,到如今的江淮汽车集团,江淮人“这一路走来,确实不易”(安进语)。今天的江淮结下了丰硕成果——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员工17000余人,具有年产70万辆整车、5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2014年,江淮汽车集团累计销售44.68万辆,今年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江淮汽车的标识是椭圆形中包含着一个类似五角星的“五针”组合。它之所以比奔驰的“三针”多了两针,体现的恰恰是江淮人的匠心独运——用以象征顾客、员工、股东、上下游合作方以及相关方的“五方”紧密协作,和谐共赢,同时还隐含着一种“新红军精神”。
用江淮人的话说,这种“新红军精神”就是JAC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令行禁止、学习创新,以及“系统思考、团队学习、协调平衡、追求卓越”的价值共识。
无论是内涵丰富的汽车标识,还是漂亮养眼的整车造型,业内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们都在传递着江淮人“让中国汽车工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懈追求和爱国精神。尽管,它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够大,来自消费者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真正的爱国者是一定会点“赞”并支持它的。
因为,它从始建于1964年的巢湖汽车配件厂,发展成一家集商用车、乘用车及动力总成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上市汽车企业,已经向世界传递了半个世纪的强劲足音。
在坐拥今天的丰硕成果时,江淮人并不满足,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度和胆识,进一步升华了“4547”战略内涵。“4547”包含了从产品到商品再到服务的全过程,第一个“4”是指以效益为中心,以战略为导向,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5”是指有效益、有技术、有品质、有特色、有规模;第二个“4”是指“四个转变”,即从竞争导向向客户导向转变,从技术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从制造导向向营销导向转变,从销量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7”是指在“十二五”末期,实现70万两的销售目标,其中商用车至少45万辆。
这一战略的市场表现已经开始显现:2013年江淮汽车销量为49.6万辆,同比增长6.59%,销售收入336亿元,同比增长15.5%,利润比销售收入增长得更多,在自主品牌市场相对疲软的情况下,江淮车系整体呈现出利润增幅大于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增幅大于销量增幅的积极势态。
这一战略同时还提升了“江淮模式”的名声,从上到下抢夺了不少关注的“眼球”。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表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江淮车系既可以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石,又能够成为一面引领自主品牌转型变革的旗帜。”
无疑,在江淮人的下一个目标里,亿万国民的高度认可和持续攀升的市场占有率,是一个难以遮掩的预期。
这依然是一段漫长的充满了变数和风险的旅程。因为,“转型”是一回事,“变革”是又一回事,两者之所以被安进捆绑在一起,是因为他和他的团队刚刚走出自主品牌的认识误区,成功实现了一次观念上的飞跃。
就连安进本人也坦承:“以前我们有个误区,会不自觉地把商用车的理念带进乘用车领域,实际上二者的价值点和用户体验完全不同。商用车要省钱、能干活;乘用车重在驾乘感觉,要求任何细节尽善尽美。”更何况市场上还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它的指向从来都不会屈从于人的主观意志,而是严守自身的客观规律。
我注意到,江淮人在实现了观念的腾飞之后,已经在着手自主品牌的战略转型,用安进的话说就是:“在价值设计和产品细节设计上,摆脱技术情结,在保证产品品质和有限空间内,为客户创造第二生活空间。江淮鼓励创新,但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必须有把握并使用成熟的先进技术。”这也是江淮人要逐步实现“四个导向转变”的一个基本前提。老实讲,“实现价值共享”并非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太多的客观因素给力支撑,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消费心理的趋向认同。
从中国消费群体在国内汽车市场的表现上看,现在人们的购车理念,很务实,也很浪漫。务实在于不仅要“我喜欢”,还要“漂亮、结实、耐用、便宜”,说白了,就是“物美价廉”。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当今中国的13亿人口中,持有这种心态的购车一族,仍占绝大多数,其数量几乎可与工薪族的总人数持平。浪漫的购车一族则取决于他们的个性,已经突破传统,向着更高的“自我”目标一路前行。个性与个性之间,原本就与众不同,再加上“小布尔乔亚”的情调和完美的理想主义追求,再辅之以手面的阔绰和购车的任性,其所完成的商品交换过程就很有可能会“突发奇想”,不按常规出牌,具体到把一堆货币换成一辆汽车上,“浪漫”的特点就会格外地鲜明而突出。
这类消费群体虽然尚属少数,其中的绝对多数还得是大款或“富二代”,诚如网上流行语“有钱就是任性”所指的那个特殊群体,但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深究起来,这两类人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英雄不问出处”,只顾眼前,不管前世今生。否则,已经拥有半个世纪足音的江淮汽车,包括所有的国有自主品牌汽车在内,面对亿万爱国者的拥趸,为何至今还成不了车市上的权威?
作为中国工业的重头戏,中国汽车工业在“自主品牌”上所走过的艰难之路,所经受的种种磨难,广大的消费者并非完全知情。具体到“江淮车系”上,人们常常会把某些遗憾和惋惜与爱不爱国放在一起考量。应该说,这是一个不公平的比对。
因为,在庞大的前赴后继的汽车消费群体里,爱国者并不在少数,但是,真要他们去主动关注并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国产车时,答案却少得惊人。究其原委,国产车与进口车在各项指示上的差距之大,仍然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譬如,在硬件比拼(如发动机)上,败下阵来的往往是国产车;在软件(如人性化设计和服务)的比拼上,至今也还有着不小的落差。当二者的综合指数集中到以物美价廉为突出表征的“性价比”上时,国产车在更多的时候仍然是只占“价廉”一头,而在“物美”上却大多噤声。这说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国产车的地位和话语权都还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空间。
毫无疑问,没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过硬的质量和优质的人性化服务,是国产车腰杆不能硬起来的根本原因。过去讲发展是硬道理,这已经成为今天的普遍共识。那么,质量和服务呢?对于汽车工业而言,是不是也是硬道理呢?道理是明摆着的,你质量不过关,就无法去与人家抗衡,你服务不配套或不到位,消费者自然不会买你的账,这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有些人却常常视而不见,一味固执?
简言之,无论是从消费心理学上看,还是仅对于市场行情而言,如果真像个别“爱国者”所喧嚣的那样,买国产车就是爱国,把爱不爱国当作买车的首要前提,姑且不说会有多少人响应,单就可行性上看就很荒唐。
事实上,在质量上不做任何比较的购车者,势必会面对直接和间接两种后果:直接后果是消费心理的深度纠结——万一汽车坏在了路上,所有的麻烦还不是要由个人承担?间接后果则更可怕,因为很有可能因此而促其转变立场,将其推向“爱国”的反面。因此,消费者买不买国产车,都与爱不爱国无关。
令人欣慰的是,把振兴中国汽车工业与狭隘的民族主义并列一起的愚蠢行为,如今已经踪迹难寻。江淮人用五十载的奋斗实践,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真抓实干,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工业发展之路。用半个世纪的足音,证明了“藐视一切困难,敢于竞争,敢于胜利”的新红军精神,对于“走大众化路线,为客户创造第二生活空间”的中国汽车工业的提振扬威,有着怎样的基石作用和旗帜般意义。对此内涵早已领悟在先的安进,在最近的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想抽点时间,带团队去北京登一次长城,看一下真正的基石是什么样。”他的话,举一反三,值得反复咀嚼、深思。
说了这么多,我依然看好江淮的未来。理由就在于江淮人的自信,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适值江淮汽车成立五十一周年,我愿通过虔诚的祈祷和满心的期待,向他们送上的我们全体采编人员的诚挚祝福!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的汽车品牌会誉满全球!
(作者/李苗苗 原文载于《汽车人》杂志6月刊)【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