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5 > 2015年第6期

戈恩的新“烦恼”

作者:
管宏业
时间:
2015-06-25 23:15:52

   

   来源《汽车人》杂志记者  管宏业

    大范围的人事调整还在国内汽车业继续发酵,与此同时,西方汽车世界里的人事新闻同样令人眼花缭乱:原德国大众监事会主席皮耶希黯然离去,宝马汽车迎来了新掌门人克鲁格……相比之下,虽然雷诺-日产联合CEO卡洛斯·戈恩暂时还不用为职位发愁,但他的烦心事一点也不少。  

因外形酷似英国喜剧著名的“憨豆先生”,戈恩似乎有着天然亲和力。但亲和不过是表象,行业人士都知道,戈恩是出了名的铁腕人物。  

早在转赴雷诺汽车之前,戈恩就以强硬作风著称,在1996年加入雷诺后,他又大刀阔斧通过关闭工厂为雷诺节省了15亿美元,并由此获得“成本杀手”的称号。到1999年5月,戈恩开始全面主持雷诺-日产这两家跨种族、跨文化汽车企业的工作,这在全球汽车企业迄今为止还是第一次。由于他在振兴日产业务的过程中表现突出,因此被日本人视为经济低迷期的英雄,其形象甚至出现在日本漫画和流行文化中。  

而就是这样一位被视为明星的传奇人物,近期以来的运气并不佳,也陷入了纠结与烦恼。日前,雷诺汽车的大股东法国政府宣布,暂时性增持雷诺,增持后法国政府在雷诺汽车的股份由15.01%增至19.74%,此举遭到了戈恩的反对。他的理由是,这将会破坏该雷诺与日产汽车的联盟关系,并会使得政府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企业利益之上。没想到的是,戈恩的质疑遭到了法国政府的激烈反应,并被法国媒体解读为对戈恩及雷诺汽车的警告。  

值得尊敬的是,戈恩并没有像大众汽车董事长文德恩一样留在国内“安内”,而是如期于上个月来到中国出席了上海车展,继续“攘外”拓展中国市场。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中国之行都势在必行。在中国车市销量仍然保持较快增长的背景下,日产销量增幅大幅放缓,其中东风日产连续三年没有迈过年销售百万辆门槛。特别是2014年,日产在华售出122万辆,同比增长仅0.5%,远低于2013年17.2%的增幅,也未完成127万辆的既定目标。  

在此诸多阴影下,戈恩的中国之行受到格外关注。不变的一点是,同以往一样,这位明星经理人保持着令人印象深刻的激情甚至张扬,面部、肢体语言的丰富程度一点都不逊色于“憨豆”。  

“我对中国汽车市场非常有信心,我预计今年日产在华销量将整体增长6%。虽然商用车、乘用车会有所不同,但我们有信心在今年达成130万辆的销售目标。”讲到这里时,戈恩没有一点犹豫。  

当然,对于这位一手打造出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车企联盟的明星经理人来说,无论是在法国与政府的不快,还是中国车市节奏放缓带来的威胁,或许都算不上什么真正的烦恼。正如他强调的,剧变中的中国市场给日产带来了新挑战,这很正常,所有车企都致力于在这一变化中获得更好发展,雷诺-日产也将“积极迎接这一挑战”。  

应用全球经验    

鉴于全球车市的剧烈变化,从两年前开始,戈恩开始对雷诺-日产人事架构进行大范围调整。不可避免的结果是,一大批公众熟知的经理人在这波浪潮下纷纷离开,包括曾经被视为戈恩接班人的原雷诺首席运营官唐唯实(现PSA全球总裁)、原英菲尼迪全球总裁约翰·德·尼琛(现凯迪拉克全球总裁)、原日产执行副总裁安迪·帕默(现阿斯顿·马丁CEO)等。戈恩调整的思路是,“人才是无国界的。我们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管理人才、营销人才、销售人才、工程人才、技术人才。”  

少为人知的是,在中国市场,戈恩也派出了一批具有全球背景的“特派员”。在记者追问下,戈恩坦陈,向中国派出了一些专家,“为了支持中国团队,我们带来了在美国市场经验丰富的经销商管理和拓展方面的专家,以确保中国的专家团队处于顶级水平。这些专家会同中国团队一起分析市场形势、制定最佳规划。而中国市场现在存在一些经销商层面的问题。”  

了解内情的人知道,这无疑是一招险棋。一方面,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外派来的专家很可能水土不服,导致所谓的国际经验变样或变形;另一方面,受制于中国合资汽车企业50:50的股比结构,过多地外方派驻人员,势必引起中方的敏感和不满。  

但在戈恩看来,这并不是什么问题,他表示,不同市场面临不同的问题,而他所做出的决策是希望日产全球专家可以为中国带来更好的解决办法,改善中国的经营情况。  

实际上,在派驻员这个问题上,戈恩也很谨慎,他承诺:“这些专家会同中国团队一起分析市场形势、制定最佳规划,在做好这些工作后他们就会离开。”  

了解戈恩的人知道,把某一区域市场的经验带到全球其他市场,是他一贯的做法。特别是美国和中国市场,在他看来具备了更多的相似性:随着中国汽车消费层次和成熟度不断提高,中国与美国市场在产品特征开始趋同。一方面,在日本和欧洲大行其道的小型车,在中国与美国都不受待见;相形之下,大型车更受市场偏爱。另一方面,在车型偏好上,同美国一样,中国车市的SUV高烧不断,业内人士预期,用不了多久,中国车市SUV比例就将超过30%,达到美国水平。所有这一切,都为两个市场相互借鉴提供了操作基础。  

戈恩希望,北美市场和中国市场能够相互学习,再把美国市场的经验带回中国。“我们在这两个市场都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包括制造、采购、营销,以及经销商管理与拓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日产的专家并不待在日产总部,他们会被派到不同市场。”  

破解中国难题    

基于中国车市的变化特征,日产已经调整了今年的销售目标,从2014年140万辆下调至130万辆。之所以制定这个数字,是因为戈恩预计,2015年日产在华的整体销量将整体增长6%。戈恩表示,在他看来,日产能够在中国市场保持6%-7%的增速已经非常让人满意。他指出,日产进入中国市场很久了,拥有巨大的销量基数,不可能像其他新进品牌那样实现高增长,日产更注重可持续的稳定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戈恩对中国车市的期望值,与不久前通用汽车CEO玛丽?芭拉给通用在中国设定的发展增速基本一致,都是在6%左右,这也表明跨国车企对中国汽车市场增长的认识趋同。  

在被问及对中国车市的趋势判断时,戈恩表示:“我们很难预测下一个趋势,但总体来说,现在小型跨界车越来越小,发动机也越来越小,所以,某种程度来说,小型车可能会发展得越来越快,特别是紧凑型跨界车会有很大的市场。全球都是这样一个趋势,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市场的紧凑型跨界车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我认为将跨界车引入中国,并将它们变得更小型化、更高端化,在未来两三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和策略。”  

同所有车企一样,日产也正用实际行动表明对SUV市场的高度关注。不久前的上海车展上,日产带来了全新楼兰,新车将于今年夏季在中国上市。  

实际上,在日系车企里,东风日产已经是SUV布局最为全面的一家。在SUV市场,东风日产覆盖的车型包含途乐、楼兰、奇骏和逍客,从全尺寸SUV到紧凑型SUV一应俱全,形成了集团化、规模化的战略布局。戈恩自信地认为,凭借创新设计理念,新楼兰有能力打造成为东风日产的新旗舰。   

戈恩是如此看好SUV,以至于雷诺-日产联盟的另一家合资企业东风雷诺今明两年内导入三款SUV车型,东风雷诺的第一款车型也将是SUV。  

除了强调SUV之外,戈恩日前到访中国最大的一个看点是,确立日产的年轻化战略。不久前,东风日产推出 “怒放年轻”品牌活动口号,展出了由中国年轻设计师参与设计的全新蓝鸟。据了解,这是日产汽车专门为中国年轻一代研发设计的首款车型,将于今年秋季上市。  

与以往所有中级车不同,蓝鸟采用了创新型的倾斜C柱、悬浮式车顶和回旋镖式LED车头灯等设计,凸显出日产最新的全球设计语言。在车内打造了一个以驾驶者为中心的驾驶舱,并根据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将车联网作为研发重点,同时搭载了整合的资讯娱乐技术。从设计到内涵,所有的着眼点都在于打动年轻人。  

尽管还要到年底才能上市,但戈恩毫不怀疑新蓝鸟将成为一款热卖车型。他表示,首先,这款产品的主创团队来自中国;第二,智能技术的应用与车辆驾驶的结合更好;第三,颜值在同级别中首屈一指。他自信地说,这款车在秋季上市,会让日产在中国布局的130万产能充分运转起来。  

“新蓝鸟就是专为中国年轻消费者打造的车型,并且基本由中国的年轻设计师操刀,因此我们十分看好这款车型。”戈恩表示,由中国团队开发的新蓝鸟,无论设计思路还是操作流程,某种意义上就是以后日产在华发展的方向和新模板。  

尽管与去年的目标失之交臂,但去年日产在华销量 122 万辆,在日产全球 531 万辆销量中,占约占 1/4 的份额。目前,中国仅次于美国市场成为日产全球第二大的市场。  

在三大日系车企中,中国占日产比重最大。也正因为此,戈恩多次强调,“中国市场对于日产的重要性无与伦比”。  

尽管在法国戈恩还有不少烦恼,雷诺-日产与当地政府的纠纷还没有解决,但在中国,经过一系列全新产品布局以及全球化经验共享,戈恩或许已能够放得下心。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杂志独家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杂志社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汽车人杂志)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