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20 > 2020年第9期

内循环奠基 双循环发力

作者:
时间:
2020-09-21 15:31:39
 

 

从更长远的发展看,“双循环”不过是中国汽车行业持续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经之路。相比之下,“内循环”只是奠基,“双循环”才是发力。只看到本土市场的品牌,注定没有未来。

 

文/《汽车人》吴毓

 

在“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逐步启动的时刻,汽车行业不仅要坚持用辩证、长远的原则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更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内循环”为发力奔跑的蓄力,让“双循环”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辨析形势

 

虽然新冠疫情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虽然中美对抗持续升级使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突显,但汽车企业的掌舵者需要清醒认识:“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5G、AI等先进技术持续迭代”以及“智能化互联化共享化与传统制造业加速融合”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表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内需,繁荣国内经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就是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今天的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和庞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更在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领域遥遥领先;将“5G基建、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定义为“新基建”,则是中国面向未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前瞻布局,其符号性意义不可小觑。

 

疫情之下,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在这样的时刻,针对“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大笔投资,既可以在短期内拉动需求,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稳投资稳增长稳就业,更可以在长期内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中国制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疫情之下,社会需求也出现不足。在这样的节点,提出“双循环”的发展战略,更需要企业的掌舵者辨析形势、理清思路,不仅要在短期的市场战术上保持灵活,更要在长期的发展战略上保持定力;既要拥有充沛的活力、发展的信心,更要保持正确的方向、超前的意识。

 

 

“新基建”、“双循环”概念的提出,既是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更是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稳扎稳打地构架国家竞争优势。这是未来十年中国发展的大势,更是传统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

 

从这一点看,中国的汽车行业仍然大有可为:从人才储备、基础技术、产业供应链等领域全面提升体系实力,培育竞争优势,从影响中国市场的本土品牌成长为决定行业走向的全球品牌。

 

保持定力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今年1至6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775.4万辆和787.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2.5%和22.4%;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五名的中国品牌企业集团中,仅中国一汽、中国重汽和中国陕汽实现同比正增长,上汽、长安、吉利、东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在消费市场萎缩、产销不断失衡的时刻,更需要企业保持定力,特别是不能踏入“以价换量”的负循环。

 

 

从2019年三季度起,印度已经正式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不同于中国市场,印度市场销售的智能手机以入门产品为主,单机的终端成交均价1万卢比(约合927元人民币)。数据显示,印度市场2019年销售智能手机1.24亿部,同比增长14%,小米、OPPO等通过推出子品牌、差异市场定位(更低价格)而实现了市场份额提升。

 

面对被蚕食的市场份额,单机售价约7.25万卢比的苹果手机,出人意料地宣布提高单品售价,通过弃份额实现保利润。对份额锱铢必较的苹果做出了艰难的选择——即使采用大幅降价的策略,苹果也无法与其他小米、三星的低端机竞争;不如等待市场培育完成,待印度用户乐于接受较高价格的电子消费品再择机发力。在市场份额与品牌定位之间,苹果选择了后者。

 

在中国汽车市场,以价换量的实例并不鲜见,但能够做到举重若轻的却少之又少。英菲尼迪Q50L的整体设计、乘坐舒适、操控体验、软硬件技术都堪称一流,完全具备与BBA同级产品比肩的实力,但官方的大幅让利使得这一品牌陷入尴尬境地:不仅此前的品牌造势前功尽弃,未来新车换代也难与第二梯队的雷克萨斯、沃尔沃为伍。

 

 

其实,所有的掌舵者都非常清楚,产品力与品牌力彼此支撑更相互提升。如果因为品牌力较弱、渠道规模较小或整体环境不好,就采取以价格换销量的战术,虽然短期内就能见到销量提升,最终结果也是得不偿失,对品牌定位、品牌形象的伤害更是“难以计数”与“无可挽回”。

 

越是市场不利、份额萎缩,越要保持定力。如果职业经理人不能保持理性,又何谈“职业”?如果掌舵者不能把控全局,不能保持战略定力,又何谈“掌舵”?

 

聚焦研发

 

“双循环”下,汽车企业的工作重心是升级工艺、发布新品,还是强化体系、布局产能?其实,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时,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国际上的汽车制造业竞争很激烈,信息化、智能化等趋势不断发展,对我们来讲有危有机,危中有机。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要立这个志向,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

 

 

一方面,供应链上的关键技术、原来配件可能因为政治动荡而“停摆”,台积电停供华为就是眼前的实例;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对抗升级导致海外市场订单与国内需求“遇冷”,而市场规模压缩又会进一步为技术迭代而“踩下刹车”……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制造业可能要同时面对消费需求与核心技术“双降”的局面。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汽车行业更要将目光聚焦于基础研究与创新应用,将积蓄科技实力作为“内循环”的努力方向,将品牌向上作为“外循环”的前进目标。

 

中国一汽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表示,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新技术强烈驱动变革等多重因素叠加的重大调整期。可以预计,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生态化,将重构汽车产业业态、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过去五年中,中国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从高铁网络、电子商务到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从载人航天、深海探测到量子通信、大飞机……“十九大”报告不仅明确提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更强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刚刚迎来累计产销2000万辆的上汽通用汽车,无疑是整合全球优势资源、构建差异化体系竞争力的受益者。23年前,上汽通用汽车与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同日奠基,在国内率先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整车与动力总成开发能力,培养出国内首屈一指的研发能力,并在新能源和车联网等前瞻技术开发领域不断创新突破。

 

 

从学习借鉴,到参与全球项目分工并主导全球平台开发——在国际开发合作中,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已经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上汽通用汽车也完成了从“在中国制造”、“为中国制造”到“研发在中国”、“研发为中国”的蝶变。

 

在这场关系到未来生存的变革与挑战中,能够奠基体系实力、培养研发能力的企业,就有机会成为新时代的“开创者”;没能抓住机遇,掌握基础研究与创新应用的企业,则只能与旧时代一起接受“告别”。

 

谨防内

 

虽然政府高层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中国车企切忌只盯住国内市场。在持续发展先进产能、推进“智能制造”的同时,中国品牌更要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既推动技术升级与产品迭代,更强调增量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开拓。

 

最近流行的“内卷化”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所著《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这一概念最早被用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农业生产长期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单位人均产值却得无法提高。虽然劳动力大量增加,但总产量增长的幅度却不断降低,即边际效应递减。

 

简单地说,如果不能从外部获得资源,而仅是在存量上做文章,在蛋糕没有变大的前提下,参与者能得到的仅仅是现有利益的再分配。或者说,即使投入更多的资金资源与精力物力,也不会出现质的改变。在“双循环”的大形势下,汽车行业尤其需要避免“内卷”。

 

 

一辆车生产出来,大致有三种去向:被个人消费者购买作为代步工具,属于消费,是汽车企业希望看到的结果;被企业或个人用户购买作为生产工具,例如今年前6个月保持增长的商用车(产销同比增长9.5%和8.6%),属于投资,还会继续拉动更多消费;被海外代理商或用户购买,最终销售至海外市场,属于出口。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9年中国市场销售乘用车2144.4万辆,同比下降9.6%;2020年前6个月销售乘用车787.3万辆,同比下降22.4%……销售数据出现连降,且降幅增大,意味着消费需求出现萎缩。

 

同是中汽协数据,2019年中国市场销售商用车432.4万辆,同比下降1.1%;2020年前6个月销售商用车238.4万辆,同比增长8.6%……销售数据出现反转,且增幅接近10%,表明投资已经出现增长。

 

同源,2019年全年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出口数量分别为72.5万辆和29.9万辆,同比变动-4.3%和5.7%;今年前六个月乘用车出口28.9万辆、商用车出口9.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2.0%和39.2%……显示出口数量大幅下降,特别是商用车出口斜率自正而负,外销出现减量。

 

 

以上是中国汽车过去18个月的消费、投资和出口的表现。6个月后,如果“投资”(新基建)未能承担起拉动消费的重任,或者说未能如约带动经济复兴,那么期待中的“消费”便仍会延迟。

 

过去10年中,很多中国品牌都有海外市场布局的努力,长安、广汽、吉利、长城……与其在国内市场往复拼杀,甚至是坐视投入的资源出现边际效应递减,不如从研发、工艺、品控、供应链等环节入手,在“一带一路”的帮扶下,依靠电动化与互联化的大潮,开拓全新的消费市场。

 

对于中国汽车企业而言,既要看到长期发展的机遇,也要面对短期发展的挑战;既要投资研发,为长期发展夯实基础,更要保持全球视野,为迎接挑战拓展增量。从更长远的发展看,“双循环”是中国汽车行业持续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经之路。相比之下,“内循环”只是奠基,“双循环”才是发力。只看到本土市场的品牌,注定没有未来。

(文/《汽车人》吴毓,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