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合作”、“共赢”是热门词汇。不管企业家还是政治家,都挂在嘴边。媒体在提到中法、中英领导人会晤时,这类词更被用到泛滥成灾。上月,英国首相卡梅伦携豪华外交、商务团队访华,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合同,英国人着力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除了落到纸面上的成果,也谈到汽车方面的合作,即英系品牌——捷豹-路虎国产化问题,卡梅伦私下里希望得到中国政府对该项目的支持。至于捷豹-路虎现在的东家——印度塔塔,通过什么渠道来推动卡梅伦充当说客,就不得而知了。
同样不知道,卡氏作为首相,谈到这些品牌时,究竟有何感触。英国人创造了宾利、劳斯莱斯、阿斯顿·马丁这样的顶级品牌,当然,捷豹和路虎也在其中;但这些品牌无一例外,都被变卖给外国人。德法英意荷西,这些老欧洲的工业诸强中,英国人在汽车品牌经营方面无疑最为尴尬。
当然,这些英国人的宝贝,不管当年转手了几次,新的投资股东都持善意收购理念,即尽力保留品牌核心价值,保持品牌的英国风格,工厂也不搬迁,甚至企业高管还是英国人。相比来看,跨国日用品巨头在华圈地的办法之一,就是收购后束之高阁,消灭对手的品牌,汽车业界的竞争风格显然没有那么血腥。
塔塔旗下的捷豹-路虎,想要在中国再度合资开花,卡梅伦的首相说辞,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高端的资金槛
捷豹和路虎也不例外。福特买入后,这两个英系品牌,仍继续小众路线,一直未给福特带来像样的利润。经济危机一来,福特CEO艾伦·穆拉利马上毫不犹豫地将二者打包,4折卖给印度塔塔集团下的塔塔汽车。
捷豹-路虎2008年由塔塔接手后,经历了惯性下跌,2009年头几个月每天亏损110万美元,以致塔塔汽车同期亏损全部来自捷豹-路虎。除全球经济复苏尚未确定的因素,舆论普遍对塔塔的管理能力表示怀疑,英国政府甚至拒绝为塔塔提供融资担保。
看看英国今年紧张的财政预算就知道,让英政府担保,比抄卡梅伦的家更不靠谱。英国商务部提出了塔塔不可能接受的条件:作为2.9亿美元的担保条件,商务大臣曼德尔森将作为董事进入捷豹-路虎董事会,并有权罢免公司CEO。这种“太上董事”方案,理所当然地被任何一家追求经营独立的公司所拒绝。塔塔集团的灵魂人物拉丹·塔塔,都明确表示不干预管理层的具体经营行为,所以英政府要求未免唐突。
正因为无法接受这样的融资担保条件,塔塔汽车必须从自身内部控制成本,2009年捷豹-路虎大刀阔斧地削减运营成本,进行痛苦的减肥总比挥泪大甩卖强,再像以往那样大手大脚,塔塔汽车的资金链就撑不住了。但与此同时,捷豹-路虎必须要从配置和研发方面保证高端路线,但这并不是单纯靠内部控制成本就能够获得的资本保证。
中国试探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中国市场的作用凸显了出来。
高大宽敞的SUV向来是美国人的最爱,而欧洲政府大力扶持小排量汽车的政策影响下,民众对高能耗SUV的态度趋向分化。经济危机的结果,使发达国家消费口味正在转向,变得对SUV敬而远之。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亚太地区,新兴阶级对其刚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路虎迎合了这部分人的需要。
作为目前的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中国无疑是车企经营能力的试金石。截至今年3月底的财年,捷豹-路虎在中国销量占据全球8%。其上升势头明显,一季度路虎销量同比增192%,已超过俄罗斯,居世界第三;捷豹中国销量也升至第四。
大好形势下,酝酿已久的国产化已提上日程。高层频繁喊话,金融咨询公司纷纷发表预测,一时间与南昌、重庆等地方的合作绯闻甚嚣尘上。奇瑞、江铃、长安与塔塔考察团分别进行了接触。
众所周知,京沪穗等一线城市早被大型跨国车企占据,塔塔只好寻觅巨头们地盘之外的空白。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不难想像,塔塔目前没有做任何决定,具体合作方八字没有一撇。所谓绯闻大多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有意张扬,似乎这样就能生米煮成熟饭。
塔塔汽车虽然拥有65年历史,但直到近几年才通过收购一跃成为跨国公司。塔塔的对华投资思路明确:捷豹-路虎作为著名品牌,充当投资先行者,如果它们站稳脚跟,塔塔紧接着会把旗下的低端小车(Nano)和商务车(大宇)推向中国,如果再获认可,则全线杀入。虽口头上称 “近期不考虑引入塔塔品牌”,但一再向中国媒体、公众试探对Nano的印象,似乎泄露了塔塔的远期计划。
基于长期战略考虑,一些没有发展后劲的二线城市就很难入选。长春作为二线城市成就了一汽-大众,但这归因于当时的国内市场空白和一汽老底子,很难效法。塔塔嘴硬心里急,目前落实的都是外围工作:苏州配件配送中心、中国销售公司、培训中心相继成立。与之相伴的是大规模的猎头行动,多位高管跳槽或空降至中国区。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国产难题
在这当口,国内舆论并非乐观其成,而是提出种种质疑。大致有三:
一则,捷豹和路虎都属于大排量豪华车,与国家发展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的政策不符,腾中收购悍马被毙即属此例。
二则,塔塔汽车在印度占据商用车70%份额和乘用车30%份额,近乎垄断的地位使它能够影响印度产业政策。美日车企(福特、通用、铃木、丰田等)在印投资设厂不少,而中国对印投资只有上海通用的曲线进入。印度对华投资向来持怀疑和歧视的态度,中兴和华为等通讯设备公司感触颇深。在对方没有释放善意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假装大方?
三则,塔塔暂时不打算成立在华合资公司,而是采用沃尔沃在长安的代工模式,希望利用中国产业配套能力为其打工。而代工模式除了能分到点利润之外,中方对核心技术和品牌经营将没有半点置喙余地,不利于我国的汽车产业升级。
媒体能想到,国家发改委当然更能想得到。从塔塔和捷豹-路虎高层的满口外交辞令中可以嗅出一丝该计划不顺利的味道。取得中国中央政府的支持对塔塔来说,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儿。在这个问题没敲定之前,与地方政府谈合作属本末倒置。
即使过了这关,假设捷豹-路虎实现国产化,二者的业绩也必然产生分野。虽然在大多数时候,捷豹-路虎被看做焦不离孟的兄弟品牌。在某些技术领域,比如车身和发动机技术方面,二者实现了技术共享,但两个品牌各有各的高管、研发团队和生产厂。路虎拥有全系列的越野车,而捷豹专注于跑车和休旅豪华车。虽然两个品牌均走小众路线,但前者明显拥有相对广泛的消费群,近年来的销售记录一再表明这一点。
为了不使自己的品牌互相打架,严格区分发展方向,找到推出新车型的市场空间是当务之急。虽然塔塔提供的研发资金没有看出厚此薄彼,但在中国市场,路虎先行试水是必然的。
能源紧缺的今天,大张旗鼓地发展“油老虎”有点倒行逆施的感觉。福特旗下的路虎过分注重特立独行的冷峻形象,现在需要大幅度的风格和产品线改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保留全时四驱的高端系列同时,也须将产品线下延,生产前驱的低端车型。
而捷豹的技术储备充分,只是缺乏资金对其概念车进行改进和推广。看起来技术难度小,偏偏受众更少,为了在华几千辆的预期年销量,尚不值得冒太大风险。
如此看来,即使顺利批准,顺利与地方谈妥,顺利投产,这么一折腾至少两年,塔塔和捷豹-路虎的经营团队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在此期间,如果不能延续当前的销售势头,也许会动摇塔塔在华投资的决心。毕竟,他们是小众高端品牌在华本地化生产的先行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