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G7呼吁2035“零净排”,能实现吗?

作者:
齐策
时间:
2023-05-22 08:10:57

 

G7仍然在公共舆论中占据优势,但产业优势已经旁落。G7发起的任何经济或者产业政策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都很难做成。

 

文 /《汽车人》齐策

 

5月21日,历时3天的G7年度峰会在日本广岛结束。无论从过程还是结果看(20日就以“首脑宣言”的方式发布),都很拧巴,表现在公开愿望与实际目标的背离,目标又与手段背离。

 

和去年的峰会一样,中国作为“房间里的大象”,覆盖了3天的讨论过程。以前还有媒体专门数过,“宣言”或者公报有多少次提到中国。今年貌似没人数,但中国无处不在。避而不谈的,并非“大象”本身,而是G7对“大象”的真实态度。

 

 

G7声称中国“经济胁迫”,要求“去风险化”,要求中国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又说“政策方针不为伤害中国,也不为阻碍中国经济进步和发展”。

 

G7声称致力于“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又说“保护某些先进技术不被用于威胁其国家安全”。

 

G7声称“正推进减少在关键供应链上对中国依赖的措施”,又表示希望同中国建立“稳定和建设性”的关系。

 

以上种种,不是G7精神分裂,而是G7无法与中国“无伤”脱钩(参会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拒绝“脱钩”的提法),但又打不出王牌令中国就范。

 

影响力下滑的G7,边缘化的经济议题

 

G7(成员国: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作为西方发达工业国首脑峰会,已经办了近50年。

 

G7的初衷是能源危机致使需要一个直接的政策讨论平台,那么其主题应该围绕经济政策。但随着G7的经济影响力下滑,G7开始沦为政治立场协调平台,现在又退化为喊话的平台。

 

 

G7不再是全球瞩目的政策推动中心,是以G20成立为标志的。G7平台上达成共识了不管用、说了不好使的事,放在G20上就管用(所有G7成员也都是G20成员)。这是客观现实决定的。

 

过去10年,中国一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G7成员之和。同期,中美创造了全球经济增量的78%。现在中国一个国家的工业增加值,就超过G7之和。

 

这并不能说明两者匹敌,因为中国工业部门的效率更高(能耗不等于效率本身)、成本更集约、协调性更好(毕竟7个国家利益协调起来比一个国家要费劲得多)。这也和中国的经济贡献率的一骑绝尘,是吻合的。

 

与政治议题相比,今年的经济议题缩在角落里。原因同样是因为G20的执行力更强。

 

发展电动车源于全球共识

 

在强调需要“显著加快”可再生能源和下一代技术的部署之后,G7“呼吁”G7国家制定国内政策,目标是到2035年及以后,销售的轻型车中100%或大多数为净零排放车辆。

 

这句话充分透露了G7现在的影响力和孱弱的执行力,已经和经济论坛差不多了。措辞当中没有设置任何一个硬目标,也没有任何一个强力手段。

 

 

“呼吁”、“或者”、“净零排放”,都存在大量的解释和操作空间。之所以“减碳”环保大旗现在有点褪色,是因为当时笃定发展中国家跟不上“绿碳”经济,可以削弱后者的成本优势。没想到中国掌握了电动汽车供应链和能源发电的全价值要素。所以,这张牌已经不大管用了。

 

不管用为什么还打?简单说,因为战略惯性。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的能源、气候、汽车产业政策,经过“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会议,再到“巴黎气候协定”,终于磨合成少有的、跨越意识形态的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共识(除了美国共和党政府)。

 

各国都已经将产业政策调整到这条线上来,大家讨价还价,是快慢和多少的问题,不是干不干的问题。各国也都在“减碳”上投入了天文数字的资金,没有形成新的全球共识前,不会接受其他路线。

 

“减少对华依赖”沦为样子货

 

对于2035“电气化”或者“零净排”前景,G7没有拿出具体措施。美国国内的政策,就是排除中国供应链。到了实操阶段,每一步都需要依赖中国在上游的供应。对于这一点,G7是承认的(将减少重要供应链的对中国过度依赖)。

 

《汽车人》在《韩国动力电池企业的两难处境》一文中,曾经提到全球动力电池,不管由谁生产,其金属供应,绝大部分依赖中国。我们再抄录一遍这些数字:中国生产的电池阳极电池阳极占到了整个市场份额的87%(镍比例更高一些);前驱体份额为85%;阴极稍小,但也有77%的市场份额。

 

欧洲目前的电池供应,有两种方式:进口和本地化(大部分在东欧)生产。进口主要靠中国,这不必多说;本地化生产,则由中韩生产商投资和部署产能。而美国本土的新增电池产能,由韩企包圆(松下的扩张计划规模比LG和SKI相比小太多)。

 

 

但是,韩企要依赖中国的上游供应,这一依赖关系,从中期(3-5年)看,也没办法回避。

 

最新数据显示,5月上旬(1-10日),韩国对华出口下降14.7%至32亿美元;对美国出口增长8.9%至25亿美元;对欧盟出口增长11.5%至16亿美元;对越南出口下降9%至13亿美元。对越南的出口也糟糕,这是我们没想到的,也间接说明越南的组装加工转口贸易出了很大问题。

 

对华出口已经不行了,似乎可以解释一下中韩关系转冷。但是,从电动车角度,双方上下游的“协作关系”没变。韩国自己估计,今年光是氢氧化锂一项,预计要从中国进口70亿美元以上,这还没算其它上游产品。而5月份这10天,韩国整车出口则增长了一倍,达到13.4亿美元。

 

如果按照去年的比例,这些整车里面,包含了32.4%的新能源车。而整车出口的目的地,美国排在第一,占据29.7%。这意味着中韩美串成的这条产业链,不但没被削弱,反而强化了。

 

这还不包括美国本土生产的电池。后者金属来源比较复杂,部分来自墨西哥,部分来自东盟国家,但这些国家镍钴锂、稀土等金属冶炼能力,其实是非常拙计的。美国很清楚,这些都是贴牌产品,源头都在中国,但也只能故作不知,否则IRA就没办法推动了。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去年,美国政府给予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生产的光伏设备24个月关税豁免。美国当然知道,这些光伏设备到底来自哪里,但只要最后的螺丝是在东南亚拧上的,就算有“非中”产地证明了。

 

G7在新技术上也不占优

 

至于未来的电池赛道,其实情况也差不多。G7指望新增投资,在新技术上翻身,尤其是建立产业链上的主导权,排除中国的影响,其实希望不大。

 

被寄予厚望的固态电池,因为技术上不成熟,尚未形成规模化产能部署。但是钠电池意外地脱颖而出。

 

英国有个电池原材料咨询公司,叫“基准矿业情报所”。这家公司出了一份报告,说全球目前规划或者已经建设的20家钠电池工厂当中,有16家在中国。未来两年,中国的钠电池产能将占全球近95%。

 

日本媒体也提到,当前全球在钠电池领域的有效专利数,是9860项(截至2022年底),其中中国占了55.6%。而现在,已经能数清楚到2023年底建成的钠电池产能。日本媒体预计届时全球将拥有13.5GWh的钠电池专用产能,中国将占据80%。

 

两者数据虽有分歧,但中国占据绝对优势这个结论是没问题的。

 

 

钠电池将用于中低端车型或者储能领域,在这个新赛道上,中国的优势比现实锂电池赛道还要大。

 

这是因为产业积累有它自己的规律,即拥有大规模锂电池产能、拿到商业回报的公司,才有动力去投资新技术开发。等某一项技术成熟了,才有余力投建新技术生产线。而当前商业回报,能更好地平衡企业投资新产线的风险。下游庞大的整车产能和全球最大的最终用户群体,将为投资背书。

 

如果一开始就没形成规模,也没赚到钱,根本没可能直接参与新一轮游戏,技术会停在实验室阶段。

 

这么朴素的商业道理,无须专业智库从旁建议,G7首脑们想必也很清楚。除非他们被党争或者国内政治议题所牵制,揣着明白装糊涂。

 

 

当今世界,G7仍然在公共舆论中占据优势,但产业优势已经旁落。后者不是最近才发生的事,可能要追溯到2009年。现状决定了,G7发起的任何经济或者产业政策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都很难做成。

 

这样的话,G7的首脑宣言,似乎解读为“我们现阶段需要中国的帮助,以达到摆脱依赖中国的目的”。这是非常搞笑的。这就是全球几乎没有对G7的“2035倡议”予以重视的真正原因。【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