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慕尼黑车展】中国品牌的雄心与障碍

作者:
齐策
时间:
2023-09-07 07:15:33

 

随着中国品牌到来,欧盟市场的电动车竞争将更加激烈。

 

文 /《汽车人》齐策

 

9月5日开幕的本届慕尼黑车展(IAA,全称为“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是从法兰克福移师过来的第二届。

 

IAA顶着“五大国际车展”之一的名号,却日益区域化,日韩主机厂全数弃展,美国车商的面子,基本靠新款Model 3撑着(福特电马供试驾),IAA更像中德汽车展。

 

 

这两年,除了“北上”,其他诸如东京车展、底特律车展,都有这种区域化的倾向。但这一次更明显一些,而且规模也大为缩水。

 

缺席者众

 

虽然官网资料显示本届参展商为675家,只比上一届(2021年)少了25家,但主机厂参与的热情已经大为折损。

 

中国主机厂有7个品牌参展,据说就占了主机厂的1/3。奔驰、宝马、大众汽车做东,当然全力参与。单就欧洲车企而言,沃尔沃没来(但极星来了),斯特兰蒂斯集团只派出德国的欧宝参加,其余品牌统统没来。

 

目前的境况来看,慕尼黑车展也就比没落的日内瓦车展稍微强点。后者在疫情前观展人数就滑落到60万这个档次了。

 

 

而慕尼黑车展门票高达179欧元,不过这张票包含了环保建设费和交通费,可以参加任何论坛和会议(需要预约)。有人说,门票定这么高,是为了阻挡大批环保人士来砸场。

 

在法兰克福的最后一届,主办方据说着实被这伙人恶心到了。不知道本次车展以电动化和智慧出行为主题,是否能取悦环保者。不过,极端环保者怎么都不会满意,他们更希望退回到《瓦尔登湖》那种生活方式。

 

这么多车企没来,有人认为是现在预算经费被削减得厉害,可能觉得跑那么远参展不划算。但是日韩主机厂花了几十年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怎么可能差这么一块费用。虽然参展和市场生存机会不能划等号,但缺席就意味着不怕流量损失。有这么一种可能,那就是慕尼黑车展的咖位,已经被嫌弃了。

 

 

不仅如此,豪华和超豪品牌当中,捷豹、路虎、迈凯伦、法拉利也都没给面子,唯一例外的是大众旗下的宾利,限量18辆、W12的Mulliner Batur,似乎意在表达燃油车最后的倔强,当然更大的可能是为了卖车。

 

中国品牌更想卖车

 

而中国主机厂则没有掩饰,赤裸裸地奔着卖车去了。参展的车型没有概念车,首发车占了57%,不过所谓“首发”大多数是欧洲版,比如小鹏G9、P7,比亚迪海豹,零跑C10,东风旗下的雷霆和游艇。

 

阿维塔12则为彻头彻尾的首发,在刚结束的成都车展都没舍得拿出来,在欧洲先进行预热,然后跑量产出口的企图,一望便知。

 

 

虽然这些车型大多数没有公布欧洲价格,但大概率比国内要贵上1倍左右。

 

这倒不是因为所谓的“欧洲升水”,就像一些跨国车企曾经在中国市场做过的那样,纯进口车要交关税,与经销商签合同,承担到岸物流费用(大周转和小周转费用一般由经销商出),如果是直营店,还得付出开店、铺充电桩、备件和售后体系的费用。初期肯定要贵一些,随着量上来,把网络有关的费用摊薄了,售价自然就下来了。

 

特斯拉尚未进行欧洲本地化生产的时候,Model 3比现在贵了30%。

 

 

相比而言,德国本土厂商还是传统路线,就是在车展上放概念车。不是准量产版,别说半年内量产,两年三年内都没戏,甚至只出现在车展上,压根不会量产。如果概念车都不比中国展车显得更具前瞻性,至少印象分要丢不少。

 

欧洲人的焦虑

 

虽然日韩美主机厂战略性放弃慕尼黑车展,但欧洲媒体对车展本身还是很关注的。而媒体的标题,基本三种路数:

 

一类往往冠以“威胁”、“危险”、“阴影”、“阴霾”、“风暴”……其中以路透社为典型——“中国电动车给慕尼黑车展蒙上阴影”。如果只看这些词汇,还以为中国人带来了吸血鬼。

 

另外一类,比较中立的观点,着重讨论自身前景,比如《明镜》的题目《来自中国的竞争:德国汽车制造商正面临艰难时期》。还有《德国汽车工业》提出:“中国汽车产业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我们的生产成本却与国际竞争力越来越不相符,这些都是困难。”

 

还有表达忧虑的,比如德国的《焦点》起的题目——《中国的贪婪-远东的支配优势对德国汽车产业和我们的未来有多危险?》

 

 

带着海盗式眼罩的德国总理朔尔茨(跑步时摔伤)亲自站台,并表示:“电动汽车在德国有着深厚的根基,德国拥有长达135年的汽车制造经验。”朔尔茨还称,拥有超过75万名员工的德国汽车工业,是迈向可持续未来的“核心驱动力”。

 

朔尔茨给汽车高管们打气:“竞争应该激励我们,而不是吓到我们。”他强调,德国作为汽车大国的国际竞争力“毋庸置疑”。

 

比较有实际意义的动作是,朔尔茨当场宣布了一项旨在推动“德国制造”可持续创新的激励计划。他表示,联邦政府将投资超过1100亿欧元,以推进德国工业现代化和气候保护,包括加速充电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电池等战略重要领域的投资建设。

 

这笔投资的重点是“推动德国制造的可持续创新”,以确保“德国技术保持领先地位”。

 

 

从媒体、车企高管和德国总理的谈话中,是更多反映了焦虑情绪,还是稳坐钓鱼台的胜券在握?

 

其实,小鹏、零跑、东风、比亚迪展台前围满了参观者,就说明了一切。存量技术资产和新生资产,同台比较的时候,反差感还是蛮有趣的。

 

长安居大不易

 

不过,《汽车人》并不看好短期内(比如一两年内)就能在欧盟开建本地产能。随着中国人到来,欧盟市场的电动车竞争更加激烈,这是确凿无疑的。

 

今年前7个月,欧洲电动车销量累计82万辆,同比增长55%,市占率13%,虽然无法与中国市场相比,但也是唯一快速增长的大品类。在所有新电动车当中,有8%为中国品牌,虽然高于去年的6%和前年的4%,但仍然不是市场主流力量。

 

根据欧洲咨询机构统计,2022年中国市场中国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不到3.2万欧元(约合25万元人民币),而欧洲的平均价格约为5.6万欧元(约合44.0万元人民币)。

 

欧盟市场电动车最大的特点,是缺乏便宜的电动车产品(3万欧元左右),而中国15万-20万元的新能源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是最活跃的、最具成长性的价格段。大众的ID.3在中国卖12万元人民币,在欧洲卖32万元人民币。德国消费者中显然有人知道此事,这些人表示强烈抗议。

 

 

而瑞银拆了一辆售价不到10万元的中国品牌电动车后表示,即便这些车在欧洲本地设厂生产,“中国人也不可能复制在中国的成本”,到岸价格要比欧洲本地生产贵10%左右。

 

如果车本身的价格比较低,就意味着同一种车,中欧出厂价格要相差20%。

 

那么,即便把中国的整条供应链、全套生产技术、全部生产组织方式都搬到欧洲,成本也不可能做到中国的水平。而这几个条件已经相当理想化了,实际上做不到。光是一个欧盟的劳工政策,就只能支持车企派出少数高管,而非大批管理中层,遑论产线工人。

 

这里面,用工成本肯定占了相当一部分。欧洲人漫长的假期、动辄的罢工、各种补贴,都是隐形用工成本。而电池回收(欧洲电池法已经做出规定)和环保要求,以及很难控制的基建周期,都是成本。这将大大削弱中国车企到欧洲本地的竞争力。

 

 

这还不包括为赢得欧洲消费者的认知成本。车展看新鲜没问题,但到了掏钱环节,会不会依照此前的品牌认知惯性。中国车企现在倾向于先营造小规模销售网络,就是对这些困难心里有数。

 

宝马CEO齐普策认为,没有人能一夜之间进入一个新市场。日韩厂商花了几十年才在欧洲站稳脚跟,但仍然没有达到美国市场那样的成就。朔尔茨也拿日韩品牌打比方,认为中国品牌带来的挑战,是继日韩之后的新一波浪潮。既然前者未能在欧洲占据优势,那么也不用惧怕中国的成本优势。

 

这其中,并未讨论技术差异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事实上,任何生产方式,都依赖于本地供应链和基础设施,就算有代差(欧洲人大体上不认),到欧洲也无法全面施展。

 

 

尽管斯特兰蒂斯CEO唐唯实对中国品牌有偏见,“廉价的中国电动汽车将‘入侵’欧洲”这件事,不会很快发生,但如果在国内主场能卷赢特斯拉,而且上游供应商也有跟进意愿,倒是可以放手一试。

 

慕尼黑车展规模缩小、日内瓦车展连续取消,是否意味着欧洲汽车制造技术的高点正在转移,还可以讨论,不过这个市场的进入难度,并不因此而变小,可能是实情。【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