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英国禁售燃油车计划延期,欧盟会否跟进?

作者:
孟华
时间:
2023-09-25 08:25:59

 

尽管有立场上的摇摆和反市场行为,但欧盟新能源政策倒退的可能性还是不大。

 

文 /《汽车人》孟华

 

9月20日,英国首相苏纳克宣布推迟了一系列环保计划,其中比较引人瞩目的是将2030禁售燃油车(包含混动,商用车也未能豁免)计划,延迟到2035年实施。

 

理由是“不能通过让英国人破产来保护地球”(英国内政部长布雷弗曼语)。至此,前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承诺的“2030计划”,存活不到3年就结束了。

 

 

毁诺原因

 

在英国市场还有明显利益且新能源已经大量投资的车企,都表示反对,比如宝马、大众汽车和奔驰、福特。也有日企表示支持。理由不重要,大体上都是商业利益决定立场。

 

有两点不能不提:其一,英国是第一个将“2050碳中和”写进法律的国家;其二,苏纳克此举,虽然仅毁掉了“2030承诺”(强调2050碳中和不变),但也让车企们怀疑2050承诺的坚定性。

 

2021年中国驻英国外交官就对“中国能否兑现减排”表示:“目标有没有力度,关键看行动。不像一些国家口惠而实不至,中国从来言必信、行必果。”

 

至于苏纳克政府为什么要毁诺,简单说,就是英国电动化产业链部署在年初崩溃,能否重建起来也是未知数。

 

 

拿了英国政府补贴1亿英镑的本土电池初创公司Britishvolt,在今年早些时候破产。连带着该公司在英格兰北部38亿英镑的超级工厂计划(年产30万辆电动车的电池),也随之灰飞烟灭。目前,英国本土的电池产能,就剩下远景AESC,主要客户是日产。

 

阿斯顿·马丁CEO安迪·帕尔默表示,英国已经没有电池生产能力来支持政府的电动汽车雄心。这意味着英国汽车制造业最终会迁徙往电池所在的地方,将会是中、欧。

 

这样一来,英国在2030年产150万辆电动车的计划,就不大靠谱了。支持这些产能,需要5家超级工厂。

 

 

此前,英国也发布了不少营商政策(比如英国将在2050年之前每年拨款170亿英镑投资扶持低碳产业。今年的预算就是200亿英镑),吸引电池厂商来英国设厂。有意思的是,这些政策最大的对手,不是中国,而是美国的IRA。IRA提供的税收减免和补贴,让英国的补贴政策相形见绌。

 

英国能否重建电池供应链

 

能够说明英国设厂生产整车和动力电池供应链的,是数据本身。

 

2016年,英国汽车产量达到巅峰的170万辆。这一年,英国已故女王批准了“脱欧”法案。2022年,英国整车产量跌至86万辆,而同年英国市场的销量161万辆。也就是说,英国本土汽车产能只能满足需求的一半。

 

而英国吹嘘的2022年“创纪录”的电动车产量23.5万辆,市占率看起来不错,但英国本土的电池产能,只能供应5万辆车,剩下18.5万辆电动车,必须依赖进口电池。

 

 

为什么眼见整车和电池产能有如此之大的缺口,海外车企和电池供应商都缺乏投资意愿,去占领市场呢?

 

英国脱欧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与欧陆供应商和整车市场的逐渐脱钩。而“脱欧”的导火索之一(欧盟劳工政策),也让英国收紧了引进海外劳动力的进口。两者都让在英国生产无利可图,无论整车还是电池。

 

根据英国与欧盟达成的协议,从2024年1月起,英国与欧盟交易的电动车,必须保证45%的零部件(动力电池则需要达到60%)来自欧盟或英国,否则将面临10%的关税。距离这一天只有不到100天的时间了,现在这对“卧龙凤雏”都发现,谁都无法做到“原产地原则”。

 

因此英国请求欧盟延期3年,以备英国重整电池供应链。英国因此有必要随之推迟燃油车禁售令。其实,和以前预料的一样。如果投资环境没有改善,推迟5年不会改变什么,只会让英国汽车工业加速沉沦。这种推迟,注定不会是宽限重建时间,而是拖一天是一天。

 

新能源游戏破局

 

现在中国车企看重的,倒不是英国的态度变化,而是欧盟。

 

当初建立“碳中和”概念,并提出路径的,都是欧美发达工业国。他们还将其与人类命运和保护生态等进行了道德捆绑,谁不同意谁就要背反人类的黑锅。作为工业时代既得利益国家,他们希望用能源转型,阻止发展中国家在传统能源基础上的追赶(原因是发达国家的生产成本已经处于竞争劣势)。

 

不过玩着玩着就发现,中国已经拿到新能源经济的技术、产能、市场需求三重制高点。在新能源领域,欧美已经竞争不过中国了,这个游戏就此破局。

 

 

跨国车企在欧盟的电动车占比不过20%左右,而中国品牌在本土的新能源产能已经达到一半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在混动增速比纯电高,但两者没有太多技术藩篱,只要政策或者市场变化,产能随时可以迁移到纯电上面。

 

现在英国后退,就是自己定的规则下已经玩不起了。如果中国以民众生计作为借口推迟脱碳进程,欧美会有很多小作文在等着我们。而针对英国的批评,似乎要温和得多。

 

这种传统双标艺能不是重点,重点是欧盟将如何做。欧盟无论以何种方式,退出脱碳游戏,都将导致汽车产业的惊涛骇浪。欧盟应该对此很清楚。

 

欧盟大体会坚持脱碳进程

 

目前看欧盟似乎并无此意。欧盟市场比英国要大得多,需求牵引力更大,再加上欧盟内生产要素还存在价格阶梯,其投资环境也比英国好得多。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和韩国投资的电池产能,集中于东欧的原因。

 

在西欧如果投资同样的工厂,不是赚不赚钱的问题,光是基建许可,就足以将投资商折磨得疯掉。

 

东欧现在虽然也有这个趋势,但好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政府,还能按得住局面,不至于让NGO或者各路牛鬼蛇神抢走决策权。

 

 

但是,电动车这个游戏,现在“英服”和“欧服”手里的版本不大一样。英国还处于到处招商而不得的时候,而欧盟已经进化到开始狙击中国电动整车的阶段了。

 

对于“碳中和”这个大目标,英国和欧盟则同时存在着不同程度“开倒车”的行为。2022年,德国、奥地利、荷兰和法国,都宣布重启燃煤发电。这也让正在前往欧盟投资的中企担心,一旦情况不利,欧盟的燃油车禁售计划,会不会也被推翻。

 

这和欧盟或英国言而无信的秉性没关系(不能把国家拟人化)。如果他们的产业已经不支持原定的脱碳进程,汽车产业政策反悔,就可能会在某个时点上演。英国是一个例子,那么欧盟呢?

 

 

如果欧盟学英国,这里面比较惨的,是已经对电动化进行大量投资的车企。现在英国反悔,德国和美国车企还能说点风凉话,嘲讽一下英国。但如果欧盟采取同样的做法,这几家绝对笑不出来。

 

这不仅意味着数以百亿的资金打水漂,更要命的是,欧洲和中国的脱碳进程和节奏,将产生很大的撕裂,让跨国车企的全球电动化转型无所适从,要么实行双轨制,要么跟定其中一方。

 

从现在欧洲车企(除掉法国和意大利车企)资产重心来看,大概率选择跟定中国的脱碳策略。既然关乎到数十年的企业发展战略,也关乎到产品线的长期布局,不可能四五年一翻烧饼。

 

倒是跟不上节奏,被迫对电动化迅猛进程还充满疑窦和内部争论的企业,看到了一丝曙光。他们的公开言论,已经表明了这一点,只不过情绪上压抑了很多狂喜的成分。

 

立场上的小松动

 

而欧盟立场也不是毫无松动。欧盟最近对中国电动车进行“反补贴”调查,意味着欧盟要遏制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竞争力。

 

不考虑中国可能的报复,只要试过了“反补贴”政策,发现不奏效,就会再上一层力度,并寻求扩大范围,直到对外来投资商进行事实上的惩罚。电池护照不过是开胃菜,原产地溯源是杀招。

 

 

美国就是凭借IRA这一明目张胆的歧视政策,排除了中企的影响。只不过,美国对中国电动车的依赖(从未形成),转化为电池的依赖;再通过原产地溯源政策,转化为对电池原料的间接依赖。

 

多重缓冲之下,得到的效果是中企赚钱变少了(分配给中间商和OEM)。这样就减缓了中企进攻的势头,代价是自己要花大力气补贴。而法国最近将中国品牌电动车排除到补贴之外,就是小号的美国IRA政策。

 

和10年前的中欧光伏大战一样,政策和行政令,只能起到暂时作用。市场则作为终极仲裁官。

 

所有的歧视或者后退政策,都只是拖时间,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力量对比,除非有能力改变市场演化的趋势。

 

 

考虑到欧盟对新能源也进行了广泛的投资,而且此前已经进行了一些修订,安抚德国人(2035年之后允许合成燃料车继续售卖,车企的燃油车资产相当于得到延寿),尽管有立场上的摇摆和反市场行为,但欧盟再退的可能性还是不大。

 

新能源政策倒退的严重后果,也让欧盟生畏。这和将整车品牌几乎卖光而摆烂的英国,还是不一样。至少未来几年,中企不用太担心,欧盟像英国一样公然开倒车。【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