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欧盟调查员来了,中国汽车产业应避免成为交易筹码

作者:
孟华
时间:
2024-01-17 08:25:14

 

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需要坚持透过行协和监管部门向上表达意见,避免将欧洲商业机会兑换成其它筹码。

 

文 /《汽车人》孟华

 

欧盟宣布对中国产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已经有4个多月了。

 

2023年10月,前者给国内几家企业发了调查问卷,之后一直没下文。国内舆论可能有误解,大多声称反补贴调查13个月完成。其实是需要在这个时间之内完成,但万一情况复杂,欧委会自己就能延期。“13个月”不过是个参考值,没有约束意义。

 

本周,欧盟派调查员来中国,且已经得到中国商务部的间接证实。需要澄清的是,这些人不是欧盟外交使节,也无须中方政府派人接待。在欧洲,基于习惯,政务官和事务官分的很清楚。而调查员都是事务官。

 

这个小团队中有3个人“忍不住”向英媒吹风说正在中国,打算调查上汽、吉利和比亚迪。此前被纳入反补贴调查的在华外资合资企业(宝马、特斯拉等),这次不用去了。这是个耐人寻味的信号。

 

反补贴流程在提速

 

现场调查截止于4月11日,但实际动作在2月份第一周就可能完成。这似乎暗示着,欧盟不打算等13个月再做决策,而是要尽快走完流程,快速施加惩罚性关税。

 

既然是以加税为目标导向的调查,其结论自然也没有悬念。

 

 

这种行为的正当性,《汽车人》已经讨论过。简单说,德系在华欢快地卖了40多年车,其中有一半时间近乎居于垄断地位,但从未担心中国发起什么“双反”调查。就算单查进口车,其实也够后者喝一壶的。至于法国人离开,是自己拉胯,不是被非市场手段驱逐的。

 

现在中国电动车刚开始起势,欧盟的电动车市场,中国车不过占8%,欧盟就要喊打喊杀,双标到不加掩饰的程度,也是没谁了。

 

欧盟不断抱怨对华逆差4000亿美元,但它从不提及,中国想买的它不卖,中国想卖的它限制。

 

这都是老生常谈了。关键是,欧盟是否搞定德国人的反对意见?光伏大战的时候,德国也是反对欧委会的对抗政策(因为德国出口多晶硅),但毫无作用。

 

但这一次,德国能容忍自身利益再次成为祭品吗?

 

中国可能的报复

 

《汽车人》可以盲猜一下,欧委会内部讨论的时候,法国人可能告诉德国人,中国人的报复只会冲着我们来,最多对布鲁塞尔,而不会针对柏林。

 

尽管默克尔时代之后,中德关系冷淡了很多,但是两者在汽车产业合作的紧密性,毫无松懈的可能。中国不会宰杀下金蛋的鹅。如果惩罚德企,比如宝马,后果对中国也相当不利。华晨宝马两座工厂的纳税,承担了沈阳市税收的90%(算上退税没那么夸张)。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中国已经发出了毫不含糊的信号,2023年12月,中国对人工石墨出口进行管制。本来最担心的是韩国人,但中国在12月底连续对LG新能源、SKI和三星SDI批准了石墨负极材料出口,让韩国人松了口气。中国大概率也会对欧洲批准石墨出口,只要欧企提出申请。

 

但同期,中国商务部发起对源自欧洲的白兰地、红酒反倾销调查。而奢侈品、化妆品似乎也有企业投诉,何时启动调查流程,不得而知。这都是法国的优势出口项目。要知道,中国的双反流程比欧盟的要快得多,完全可以后发先至。

 

从这一点上,德国反对的声音可能只是装装样子。其实欧盟更想抑制的,是对中国汽车上游零部件产品的依赖。但现在还未到时候,因为欧盟电池生产本地化进展大大慢于预期。

 

调查的多重出发点

 

有人认为,欧盟反补贴调查是受到美国怂恿。这其实是将经济政治议题混于一谈。

 

在政治上,欧盟大多数时间确实与美国协调步调。但经济问题的独立性受损不多,否则针对苹果、谷歌的司法诉讼和一系列行政罚款,对美国农产品、钢铁发动的连番贸易大战,就很难解释。

 

 

由于乌克兰问题,欧盟多国的财政收入降低,支出剧增,通胀高企。欧盟经济优等生的德国,已经成为欧盟副班长。

 

欧委会如果不对预算外支出和产业发展做点什么,是很奇怪的事。从这一点来看,对中国电动车成品收惩罚性关税的作用,一方面当然是为了拖慢中国电动车出口欧盟;另一方面则是制造筹码,要求中国主动采取措施,减少欧盟对华逆差。

 

这在历史上有先例。10年前欧盟对中国光伏征收47.6%的反倾销税;中国则立即对欧洲葡萄酒征收反倾销税。此后双方达成协议,避免了螺旋升级演变成全面贸易战。欧盟给中国光伏制定了一个“最低价格”(仍比欧洲本地产品低1/3),同时给了最高为50%的市场份额。

 

但结果呢,欧盟90%的光伏都是中国货,当初的协议框架早就被突破。这就回到了我们此前的结论,即:成本和技术落后的一方,很难长期以关税手段隔绝竞争。

 

 

那么非关税手段呢?英、澳、新随处可见中国车,如MG、奇瑞、长城,但在美国和加拿大则绝少看到。难道中国车真的被27.5%关税和7500美元电动车补贴挡住了?

 

原因很简单,任何一款中国品牌和车型,都不在NHTSA的目录上,拿不到进口认证,自然也就上不了牌,就连平行进口也不行(“测试”目的倒是可以)。

 

中间商在积极准备

 

当然,关税和非关税手段,都无法消除需求,只不过是以什么样的代价取得。

 

海外自媒体“搬运”中国电动车的信息很多,越来越多的欧美消费者反响强烈,认为应该开放进口。这和中国多年前面临的舆论压力,如出一辙。

 

美国从离岸外包转向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和制造业回流。回流当然没什么戏,外包倒是养肥了只会打包装的二道贩子。墨西哥和越南这两年吃中美贸易关系的反向红利,挺滋润。如果中欧因为电动车贸易产生争端(我们严重怀疑会走到中美贸易关系那样的境地),谁来当欧盟的“友岸”?

 

 

泰国以慷慨的投资补贴方式,大力吸纳中企在泰国建厂,除了少数企业(比如长城),多数中国在泰投资的产能在2025年才会大批落地,刚好踩到中欧电动车争端这个节点。

 

2024年泰国计划出口7万辆电动车,其中向欧盟出口1万辆(全是中国品牌)。这将是个开端吗?如果中欧没有达成新的妥协,泰国利用中欧争端渔利的局面就可能出现,一如现在的墨西哥。

 

虽然欧盟可以加上“价值溯源”规则,但这也意味着它同时堵死自己的路。如果一味打压竞争,自己的电动车竞争力可能也跑不起来。

 

中国引入特斯拉的珠玉在前,欧盟还是挺想学的,虽然现在学了个四不像。如果把转口贸易也掐了,就很难对华谈条件了。

 

欧盟官员(其实也包括英国官员),对华态度的路数都差不多,即要在内部不断彰显对华强硬,敢批评中国,同时也不断暗示“与中国说得上话”。这种两面性,看上去多少有点精神分裂,但却是欧盟当前对华政策的实情,和美国近乎一面倒不一样(纽森这样的民主党人是少数)。

 

 

那么问题很清楚了,欧盟不想像美国人那样,把贸易这一块做绝,而是始终留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反补贴调查结果的走向不是筹码,加了关税之后才是。

 

欧盟希望换到中国承诺加大欧盟农产品和空客等产品的采购(以前还有化工产品,现在基本没戏了)。如果以这个为有限目标,双方谈出点妥协方案来,是有可能的。

 

如何能在不激怒中国人的情况下抛出报价,欧盟官员也许轻车熟路。但是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需要坚持透过行协和监管部门向上表达意见,避免将欧洲商业机会兑换成其它筹码。这个时候,如何夸大新能源的牵引能力,都不过分。【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