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2月车市:销量下跌,价格战升级

作者:
孟华
时间:
2024-03-12 08:55:31

 

对于价格战,今年更要打个痛快,直至打趴下几个重量级品牌。这个“趴下”不是说倒闭,当打到“萌生去意”的程度,就到火候了。

 

文 /《汽车人》孟华

 

3月11日,经历了罕见的一个多小时“技术性撤回”,中汽协发布了2月份整车产销数据。而乘联会数据,则早在8日就发布了。

 

2月份国内销量平淡,大家早有心理预期。中汽协给出的评价是“平稳”,对出口的评价是“延续良好表现”;乘联会则给出了“同比环比都剧烈下跌”的结论。面对口径不同但相似的数据,后者强调数据本身,前者的着眼点则在于“符合预期”。

 

两者都提到了春节假期因素,既然春节必然发生在1、2月,那么两个月先统算,再同比,可以平滑掉春节影响。去年同期,《汽车人》也采取了同样比较方式。

 

要打就打个痛快

 

中汽协口径,2月乘用车产销分别为127.3万辆和133.3万辆,环比分别下跌38.9%和37%,同比分别下跌25.8%和19.4%。

 

 

1-2月,乘用车产销分别为336万辆和345.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9%和10.6%。考虑到2023年初基数低的特殊因素,1月份也的确实现了开门红,两个月统算的结果,的确并不令人鼓舞。

 

 

批发再次少于零售,已经不是特殊现象。乘联会认为,从2023年9月,渠道商就开始有意识去库存。春节前库存压力已经大大放缓,而2月春节后的两周,其实库存是在向上走的。

 

2024开年后,和普通消费者一样,经销商对价格走势也看不大清楚,本能地采取“降低水位、等待洪峰到来”的策略。对价格战的预期,整个市场都很强。

 

这也反过来强化了消费者的观望态度。

 

同时,根据去年此时的经验,眼下看上去更像是大战即将到来的短暂平静。战斗其实已经打响,3月1日,有9个品牌同时宣布降价。是不是按照去年的打法再血洗一遍市场,不但预期增强,而且对烈度的预期,也随之调高。

 

 

去年价格战虽然贯穿了全年,但到7月份烈度下了一个台阶。大家都说当时中汽协撤回承诺书(因一些条款涉嫌违背《反垄断法》精神),显得有点不专业。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行协在时机拿捏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此事不宜在刚开战的时候,就高举反对的大旗;在大多数参与者都有些疲惫,有弹尽粮绝的风险,心里不想打下去了,此时“说和”,曲尽顺水推舟之意,容易见功。实际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

 

今年还会不会有“和事佬”,大概率不会。这种公开倡议,与形成价格托拉斯,只有一张纸的距离。再说去年签字停火了今年又打,越是权威机构,越经不起公信力反复磨损。

 

在这个过程中,监管始终不置一词。用网络上玩烂了的梗就是“此刻的沉默震耳欲聋”,监管方是什么态度,不言而喻。只要符合市场规则的价格战,都没有必要动用任何第三方力量阻挠。

 

 

监管和政策方都更关注如何做大整体销量,对于谁赢他们更愿意置身事外。3月11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正在研究降低乘用车贷款首付比。这条即便实施,作用可能也有限,但是这一讨论中的政策,有个很明显的点,是试图将原本不足以进场的潜在消费者拉进来。政策方的用意简直太清晰了。

 

至于价格战这一块,今年更要打个痛快,直至打趴下几个重量级品牌。这个“趴下”不是说倒闭了,真走到那一天耗时非常长,烂船还有三斤钉。当打到“萌生去意”的程度,就到火候了。

 

强弱彻底反转即将到来

 

相比2023年,2024年1-2月,中国品牌市占率59.9%,同比增长7.6个百分点,已经非常接近60%这道门槛,距离新世纪以来合资占有率的历史高点(62.3%),也不太远。

 

 

今年中系市占率越过60%不在话下,悬念在于能不能越过合资历史高位,形成彻底的战略反转。

 

这个可能性几乎100%,只不过是单月触及,还是全年统算也能超过,没有什么把握。越是逼高,步伐理应慢下来。今年剩下不到10个月,是考验合资业务韧性的时间。

 

1-2月,燃油车的A级、B级车板块均呈现同比增长,而高级别产品增长率为负;新能源车大致相反,A级车同比下滑9.7%,其余板块均增长,尤其是C级,增长77.1%。

 

 

这个趋势,对于合资品牌的业务韧性而言,不是很妙。因为新能源车与燃油车大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眼见着新能源车正在向价值更高的细分市场挺进,燃油车则选择以价换量,在低级别上想办法稳住。而合资品牌的新能源占比,远不如中系品牌。这意味着高端市场正在被中系逐步侵蚀。

 

量能当然重要,这涉及到产线和供应链的规模成本问题,但是高端的利润贡献更多。如果持续不赚钱,长期看市场份额的意义也就不大。

 

这只是粗略的定性分析,里面还有一些细节,与大局方向相反。比如燃油车在40万-50万元区间仍然坚挺,1-2月同比增长12%,仅次于10万-15万元区间。这证明奔驰、宝马、奥迪为首的豪华品牌,队形保持完整,士气和战斗力仍在。新能源车在40万-50万元区间是负增长(-20.4%),当然30万-35万元区间(96.3%)、35万-40万元区间(20.6%)都是增长的。

 

 

这表明了两点:其一,这两个新能源区间的客户来自燃油车升级换购需求;其二,新能源车的价格战,刀刃向内,内部互相消耗得厉害,却没有从实质上打掉奔驰、宝马、奥迪的环形防御圈。

 

值得一提的是,2月新能源车产销同比小降(16%、9.2%),但1-2月同比仍然增长(28.2%、29.4%)。而新能源的市占率仍然徘徊在30%这一线上,相比2023年底未有寸进。这倒反映了燃油车的抗性。

 

出口格局生变

 

出口业务成长性比国内市场要好,这也是明摆着。

 

2月份,汽车出口37.7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出口8.2万辆,环比下降18.5%、同比下降5.9%;燃油车出口29.5万辆,环比下降13.8%、同比增长22.1%。

 

1-2月统算,汽车出口82.2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出口18.2万辆,同比增长7.5%;燃油车出口64万辆,同比增长39%。海外新能源需求正在减速,相信厂家有更强感知。

 

 

出口这一块最大的变化是奇瑞,从去年步步紧追到今年领先,1-2月出口16.9万辆,已经领先上汽一个身位。上汽、长安、吉利、特斯拉、比亚迪则分列2-6位,分别为出口11万辆、9.8万辆、6.6万辆、6.2万辆、6.0万辆。

 

这里面只有上汽和特斯拉是同比下跌的状态,其余都有上涨。除了奇瑞,长安出口也上了一个台阶,如今和上汽共同组成第二梯队,与吉利等6万辆级别的企业拉开了差距。

 

不过,“一超多强”格局是暂时的,比亚迪、埃安还将迎来大幅增长,出口格局将在一年左右时间变为“两超多强”。动能更强的比亚迪和广泛布局的奇瑞,到底谁更强,有看头;而埃安则有望跻身诸强之列。

 

 

现在看,今年其余时间,欧美市场的政策都存在比较大的变数,有些市场层面的改变,已经发生。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发达国家市场维系不住需求存量,海外业务的增量,就只能寄望于发展中国家。如果将宝单纯押前者,相当不乐观。

 

这也意味着,即便是眼下看上去还不错的出口,也不能喊得太高调。基于国内市场制定产品和品牌策略,仍然是现实主义的做法。【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