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畅想汽车“变形记”

作者:
彭琪欢
时间:
2014-12-22 14:52:31

    专题_畅想汽车.JPG

    丹麦女孩罗兰在18岁的时候就拥有了自己的驾照。“在丹麦,如果你住在乡村没有车会特别地不方便——每天从乡村只有两班公交车去城里。”她告诉《汽车人》。到北京生活4年后,罗兰对北京的交通状况也是深有感触:“北京的地铁系统其实很发达,如果人们都选择公交系统出行,就没有那么堵车了。”罗兰的想法总是很直接但是切中要害。汽车诞生的原意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能更为便捷。但是随着汽车工业化过程迅速地膨胀,汽车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城市工业化、人际关系淡漠化……在某些艺术作品中,汽车成了被异化的怪兽,张着血盆大嘴吞吃支离破碎的城市生存空间——冷冰冰的机器凌驾于柔情脉脉的人类情感之上。

  记者在调查城市白领对汽车生活的感受和愿望时,听到了各种各样令人不愉快的答案,可以作为汽车生活异化扭曲现状的描述:交通堵塞、油价居高不下、各种费用昂贵异常、环境污染、交通安全堪忧、行车文明缺失……科技更快的进步、观念渐进地完善、物质更多地积累……30年后人和汽车间的关系可能会出现什么变化呢?记者也就此开始了一次思想的漫游,站在个体的角度,提出种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人和汽车之间的关系能更和谐的愿望。

  

  更便捷的新能源

  30年是一个有趣的时间跨度,站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结合各种猜想,汽车的未来前景似乎朦胧可见。在未来汽车生活中我们漫天猜想了各种未来情景,其中可以确定的一点只有:“30年后,汽油肯定不再是主流的燃料。”

  “如果氢气能简单地获得和存放,每天像给自行车打气一样回家给汽车充能源,会很方便。”罗兰提出一种简单的新能源使用方式,“如果是电能也一样,使用能源越简单越好。”

  在脱离现有技术较多的猜想中,生物能源可能会发展到用叶绿素来转换阳光,以代替现在的太阳能电池板;或者用路面来吸收太阳能,通过微波来传送电能。至于直接采集的能源,则有更多种关于能源转化的猜想。

  不排除30年后,除了氢气、电能、生物能这些已知能源外,还会有此时未知的新能源形式加入。而能源的供给方式,或许如罗兰所构想的那样可以分散独立获取,或许仍然采用集中网点供给方式,或许如电波般通过空气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区间内的每辆车。

  

  更聪明的城市

  “也许30年后城市会变得更小,我们都住在城市里,大家都不需要汽车了。”罗兰说。

  虽然家中有私家车,但是罗兰并不常常开车。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她在丹麦的时候选择了骑自行车出行。

  “我住在城里,骑自行车已经很方便了,我不需要开车。”罗兰说。而她所描述的城市小型化或者区域化理论其实也存在,已经有了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型。

  一种是北京这样“中心城区-城市廊道-组群”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如同一张平摊开去的大饼,均匀散布着不同的功能中心点,能满足一定范围内人类生活的大部分日常需求,点与点之间用迅捷的交通干线联结。

  另一种是美国硅谷那样的“城市-郊区”的结构:城市向外分散成郊区,大城市地区间的郊区相互交错,城乡间差异不明显。相邻几个大的城市地区还会构成连绵数万平方英里而各地区差异不大的大城市圈(megaloplis)。

  第三类是日本东京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立体式”开发。东京街头的地面上看不到多少人,而其主要干道地下全是商业街,大型建筑通过地下商业街连成一体,人流在地底穿行。有数据称东京地底最深有达到100米之遥,利用无土栽培的“地底农场”等项目也在兴起中。种种发展理论都导向城市的集约化,而城市“变小”的结果都能够使人们日常生活不用超过一定面积范围,因此也没有长距离的用车需求,顺带着也解决了交通拥堵、能源消耗、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更大的利用空间

  罗兰告诉《汽车人》,在美国,有些高速公路上已经采用了“智能交通指示灯”,通过探头了解到不同道路上的车辆数目,甚至是行人数目,然后调整不同方向上红绿灯的时间。路口的交通智能调控可以做出简单的处理,对不同路口做出放行和等待的指示,让整体等待时间缩短。如果在未来这套系统能加大运用范围、加深运用程度,呈现出来的画面十分令人期待:整个城市的交通出行都将被系统准确地判断——甚至规划,则单个车辆和整体车辆的行驶时间和路程都能得到最有效调节,不仅增大了道路的利用率,也减少了车辆在路途中等待中产生的排放。

  “路?也许都没有路了,汽车可能飞到了天上。”罗兰大笑起来。

  这也并非毫无可能,当地面不再够用的时候,天空会被利用起来。但希望那并不是科幻片《第五元素》中所描述的城市:因为底层空间污染过于严重,人类只好将建筑物高高悬浮在空中,借助“飞车”、“飞毯”、“飞艇”来回行走。

  飞行汽车的想法与现有技术脱节较为厉害,但汽车的小型化和节能化趋势却已经初露端倪。或许未来会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进展。

  

  只坐一个人的汽车

  “自行车可以一个人骑,为什么汽车不可以一个人开呢?”罗兰反问道,“你看街上很多车后排都是空的,很可惜。”她所描述的一个座椅的车辆其实近在咫尺,丰田在2005年推出的概念车I-SWING就是这样一个两轮单独座椅的车辆。丰田设计的I-SWING如同一把安在轮子上的椅子,关闭舱门后形状酷似蝉蛹。在转弯时会像自行车一样倾斜着行驶,而在市区人群拥挤的地方则可以竖直坐起,让驾驶员的视线和行人保持在一个高度上。

  这种个人“汽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转向更加灵活、需要更少驱动力、更少占用道路和停车公共资源……与此形成对比的现实是,目前家庭用车往往采用5座或者4座设计,大部分时候车上只乘坐了1~2个人,无形中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几个人一起走,就把独立小车拼起来变成一个,大家一起走。”罗兰补充她对独立小车的构想。这也解决了多人用车的问题。  

  

  没有私家车的城市

  “如果未来没有私人汽车了,会怎么样?”罗兰忽然反问。她的意思可以分成好几种解读:第一、取消私人用车,全部代之以公共交通;第二、取消私人用车,全部代之以政府用车。

  在公共交通的构想中,很多人都想到了“传送带”的方式:从高速到低速的多条平行传送带联结着城市中所有的固定点。人们可以直接踏上“速度传送带”,或者像科幻片《我,机器人》里那样,“汽车”固定不动,由“传动带”带着汽车前行。公共交通的推行需要城市形态发生较大的改变,也需要政府的长期计划和大规模投入,而这些还与现实情况脱节较大。取消“私人用车”,代以“政府用车”的思路里,需要构建一套中央控制的“呼车系统”,联系到所有的终端用户,集中调控和调度所有人的用车需求。

  譬如说使用电话发出请求,则有经过调度的车辆前来接送。这种方式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集中调控的优势,利用其所有的公共资源,但是用户终端的建立布点工程巨大,同样与现实情况脱节严重。   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在于不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人和汽车间的关系定会不断地变化!

  目前人类正进入科技爆炸的时期,30年前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还属于科学幻想小说,其中描述的种种现象现在早已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未来30年的变化幅度会更大,现在我们所畅想甚至幻想的未来汽车生活,或许在若干年后已成为现实。

  

链接

十问下个30年之汽车生活

 

《汽车人》:你为什么不考虑买车?

罗兰:自行车已经很方便了。而且城市中堵车,反倒不如骑车方便。另外汽车会排放出很多废气,我们的石油用一点少一点。

《汽车人》:你理想的汽车是怎样的?

罗兰:简单、便捷、好控制、环保。

《汽车人》:对未来的汽车还有什么要求?

罗兰:我希望能用上真正的清洁能源,开起来不用考虑污染方面问题。我也希望汽车能小一些,一个人开就一个座位足够了。

《汽车人》:你觉得汽车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罗兰:说不定没有车,汽车飞在空中呢。这样就解决堵车问题了。

《汽车人》:汽油以外的能源你最看好哪个?

罗兰:电能。几年前丹麦的城市里有非常小的电动车,但是太小了,像儿童玩具一样,价格也贵,总共只有几千台。

《汽车人》:有没有可能是城市发生了变化?

罗兰:有啊。说不定城市变得更小,我们都不需要再用车跑来跑去的了。

《汽车人》:生活方式也会变化吧?

罗兰:是的。是一个没有堵车、没有废气的世界,但比汽车发明前的世界要更方便。

《汽车人》:你更喜欢哪种生活方式呢?

罗兰:都很好。城市当然是越友好越好。车辆是城市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汽车人》:给你个选择,你去哪个城市生活?

罗兰:北京,我喜欢中国。

《汽车人》:对未来用车还有什么想法?

罗兰:可能会取消所有私家车。需要用车的时候,大家打电话,然后派车接送你去想去的地方。

(罗兰系丹麦籍在华留学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

相关信息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