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3 > 2013年第4期

生存智慧

作者:
时间:
2013-04-26 17:21:55

提及裴炬,一般人的回答估计都是很陌生。但研究历史的肯定能忆得《资治通鉴》里的一句名言:“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君明臣直,这番道理不错,不过,和很多史书一样,《资治通鉴》惯于道德说教,里面的说法也不可全信。近来,草根历史写作流行,博眼球的经典动作就是翻案,原来板上钉钉的昏君隋炀帝也是被翻案的热门人物之一,那么跟隋炀帝鞍前马后的裴矩,是不是也有翻案的可能呢?

 

杨广的特性

 

想要剖析裴矩,绕不过隋炀帝,我们先来看看他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如此小清新感的诗句,大概难以想像是出自隋炀帝之手,而且这是现存最早的《春江花月夜》,比大家熟悉的张若虚版本还要早上100年左右。

不能怪草根作家们喜欢给隋炀帝翻案。据说杨广长得很帅,文武全才,还有开创科举制度和兴修大运河的创举,所以有粉丝恨恨地说,要不是隋朝命太短,加上李世民惯于往对手身上泼脏水,也许杨广又是一个秦皇汉武。

这话多少有点情绪化了。客观讲,虽然史书有倾向性,但很多基础性事实还是存在的。至少有两点,杨广是肯定有的。

一是志向远大,就是脑子里总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总想干出些让人瞩目的事情。尤其是在征战方面。这也难怪,他在20岁的时候就被拜为兵马都讨大元帅,率50万大军南下征服陈朝。登基后又亲征吐谷浑,三打高句丽。当然,由于他的最终失败,这条也经常被视为好大喜功。后面我们会讲到裴矩是怎么利用这一点的。

隋炀帝的第二条特性就是固执,臣子和他的想法大方向一致的还好,不一致的,就很难听进去。据记载,杨广亲口对秘书虞世南说过:“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者,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

隋炀帝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隋朝大功臣高颎就是因为诤言死在杨广手上。高颎军功赫赫,而且为相执政也很得人心。此人在后世名声不显,但史书上对其评价很高。《通典》上甚至把他和姜太公、管仲等人并称为“六贤”。他对隋炀帝听“靡靡之音”表示不满:“原来北周的那个天元皇帝就是因为喜欢音乐,把国家都搞亡掉了。”言下之意大概是杨广你又不是不知道,怎么能再做这些事呢。后来在隋炀帝宴请启民可汗时,高颎又一副忧心重重的样子:“这小子知道我们的山川险要,兵力虚实了,不能对他太好。”几次逆耳忠言之后,杨广就翻脸了,连个免官为民之类的花活都没玩,直接就把高颎给“咔嚓”了,陪绑的还有贺若弼和宇文弼这俩帮腔的家伙。

这回臣下都知道隋炀帝的脾性了,谁还敢说什么逆耳忠言呢。前面提的秘书虞世南是个大书法家,李世民在书法方面视他为老师。他在杨广面前,只有唯唯诺诺的份,根本不敢搞什么进言,但在李世民面前,就隔三差五地进谏,比如李世民有一天脑子进水,写首艳诗,虞世南立马进表:“圣作虽工,体制非雅。上之所好,下必随之。”李世民赶紧表示这纯属玩票,下不为例。就算是李世民在纳言这方面有点博名声,但身为缺少制约的帝王,自始至终都能做到,也着实不简单了。

 

投其所好的裴矩

 

对于隋炀帝的脾性,裴矩比谁看得都明白,所以他挖空心思投其所好。裴矩是有军事才能的,杨坚曾临时启用他远征在岭南叛乱的王仲宣,裴矩就表现得不错。但他在行政上的才能更出色,比如建议把当地少数民族按汉族制度进行管理,设县令等地方官,这种做法比起平时管得少、急了只靠征服要高明不少。

后来看到杨广对征服周边少数民族颇有野心,裴矩就专攻这块,写了一大串书,包括《西域图记》、《开业平陈记》、《邺都故事》、《高丽风俗》等等。而且他还做实地考察,从当地风俗到山川险易,从部族关系到物产人情,全都搞得门儿清。杨广心花怒放,“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裴矩凭着这个特长,成了隋炀帝的心腹。

裴矩对待少数民族的主要方式还是比较怀柔的,用大隋朝的财富和威望争取这些少数民族或尽量影响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化、用计也是裴矩常用的手段。当然,他也不会放弃使用武力,建议杨广建立长期性的边戍哨所,几次大规模用兵的背后也有裴矩的摇旗呐喊。

有人说裴矩最大的过错就是怂恿隋炀帝远征高句丽,但对于志向远大的杨广来说,扩大版图,超越自己的父亲,恢复华夏文明的威仪,是必须要去做的事。而且杨广当时的战绩还可以说是胜多败少,所以他对自己很有信心。裴矩多半是在附和杨广。以裴矩的老奸巨猾和他对杨广的了解,难道还会说出什么劝阻之言吗?不怕脑袋搬家?

到了李世民手下,裴矩照样发挥察言观色的本事。当时的大臣谁不知道李世民善于纳谏,所以挖空心思也得谏言几回啊。据说当时唐太宗对受贿问题很反感,就秘密派人向官吏行贿,以试验其是否受贿。有一个刑部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的贿赂,唐太宗为此要杀他。时任民部尚书裴矩看准机会:“受贿当死。那行贿呢?恐怕不符合以德教化、以礼规范行为的准则吧!”唐太宗很高兴,召集五品以上官员,说:“裴矩当官力争,不看我脸色行事,都这样,何愁国家不治。”后半句貌似李世民在好几位手下身上都用过,但皇帝老子的当众表扬,无论用词多老套,都是值钱的。

 

邦无道则愚

 

虞世南也好,裴矩也好,都是N朝老臣。这些政坛不倒翁都是人精,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再想想那个时代背景,南北朝乃至隋末唐初,改朝换代是家常便饭,想站稳脚跟谈何容易。肯定是先保住脑袋保住饭碗,再谈身前事业身后功名。

换句话说,他们绝不会奉行什么“文死谏”的儒家道德规范。实际上,后者也谈不上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儒家的老祖宗孔子说得好:“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后来孔子在评价宁武子的时候,又强调过一次:“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有意思的是,孔老夫子还感叹了一句:“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也就是说,一般人还做不到这样呢。

不知道老夫子要是看见高颎的做法,会不会摊摊手感叹一句:“太简单,太幼稚了。”不过到了明清时期,像高颎这样的士大夫太多了,估计老夫子也感慨不过来了。现代人往往以为儒家迂腐,殊不知,迂腐的只是后来曲解的某些人,儒学绝不是愤青水平的哲学。

裴矩和上司相处的智慧,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虽然时代变迁了,但这些却是不变的,对于现代人来说,也很有借鉴意义。

如果你经常扮演的是上司这个角色,那么学习一下李世民的纳谏还是值得的。也许你对自己的判断力很自豪,但问题是,谁也不是神仙,难免有判断错误的时候。就连隋炀帝,在三征高句丽之前,也是打过不少胜仗的,并不是天生草包。

值得注意的是,纳言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创造一个正能量的工作氛围。下属做得舒心,感觉有前途,工作效率自然会上升。倒是那种大家都在背后议论,当面却歌功颂德的环境,如果是垄断企业还好,如果是处于市场竞争环境的企业,恐怕企业会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低谷。

至于有人认为,纳言会不会损害自己的权威形象。这就有点多虑了。权威不等于独断专行,能够倾听下属意见,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唯唯诺诺。如果要靠封闭言路来维护自己的领导形象,就未免有点可怜了。

如果你经常扮演的是下属的角色,那么裴矩的做法很值得参考。裴矩这辈子换过多个主子,但总能官居高位。靠的无非是两点,一是有真才实学,而且专业真的够“专”。注意这是硬本事,否则他在人才如云的李唐之内也混不到位子。如果你除了头发特长就没有别的特长,那就要钻研点真功夫了。

裴矩第二个特点是生存智慧很强大,不管邦有道,还是邦无道,都活得有滋有味。如果你也在“邦无道”的环境里,而且是在抱怨连天,不妨想想裴矩的做法吧。

当然,这不是劝你为非作歹的意思。道德底线和法律意识还是要有的。别忘了,孔夫子前面说的那句话是“邦无道,危行言孙”,虽然需要“言孙”,但“危行”也是必要的,绝非想干吗就干吗的。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