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3 > 2013年第4期

观致之路

作者:
张小雷
时间:
2014-12-22 16:00:28

‍

3月的日内瓦车展上,观致的展台被围了个水泄不通,这与欧洲颓废的车市无关,“中国品牌”才是切中要害的关键,但这一次,老外冲着的,并非“中国”二字,更多的是包裹在外表的“国际化嫁衣”。

自观致现身“汽车江湖”以来,一直以“国际品牌”为自身定义,而非外界所公认的“自主”,即便单从资本和知识产权的属性上来看,观致属于自主天经地义,但很显然,企业自身并不愿直面这种提法,不但不提,反而刻意“规避”,这或许就是一个从零起步的汽车品牌面对残酷市场现状的全新“思维”。

观致的做法,不难理解。

完全抛弃现有的自主平台,组建顶尖的国际人才团队,以消费应用为发力点,而非产品研发,抛开股东桎梏的绝对独立运营,所有这些“亮点”,无不围绕一个“新”字,“新”意欲打破的既是多年来传统自主发展无法逾越的“屏障”,也代表了一群仍对自主“流连忘返”的人的无畏之情怀,只不过这一次,观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模式与路径。“国际品牌”既是个时髦的提法,亦是在现时中国自主的窘状下企业所采取的善意的“武装”。

尽管观致得了国际最高级别的设计大奖,但市场的反馈,质疑仍多于赞誉,这符合一般人的思维逻辑。任何的“创新”,在通过市场检验之前,必定要面对争议,有如苹果和马云,观致亦是如此,只不过它处在一个竞争更残酷、市场环境更复杂的“汽车维度”下,任何质疑都不为过。

最终,人们的质疑点落在,一个从无到有的汽车品牌,如何从已经争的人仰马翻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这样的疑惑有据可循。在美国向“新能源车”狂奔的路途上,新生汽车品牌徒增的势头不亚于当年硅谷的IT公司,但时至今日,生存下来的寥寥无几,就连被誉为加州两大的“Tesla”和“Fisker”的命运都岌岌可危,至于观致,其背后“国际顶尖团队”的注脚,并不足以令人信服,毕竟,汽车品牌所需的积淀比其他行业要来得更深厚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在从来都不缺少品牌的中国市场,观致如何赢得消费者的认可,换言之,如何形成规模市场效应,其难度之大,比起观致自主与否的属性,后者不再显得那么重要。

迂回策略,也或许在观致管理层的考量范畴内。

尚未在中国试水,便迫不及待地冲向国际舞台的最前沿,观致在日内瓦的“造势”手段之激进,不但让所有传统自主品牌望尘莫及,敢于与国际标准对标的勇气中透露出的更是观致的自信。

于观致“操盘手”中超过三分之二的老外来说,他们深谙的成熟市场或许更容易切入?再以此为“跳板”杀回中国市场,便能博得国人的青睐?看如今中国的中高端市场仍被进口、合资牢牢把持的现状,这样的揣摩不无道理。即套用所谓“车型要想得到国内认可,必要有国际基础”的惯用理论。这样的战术,从市场策略的角度看,也属于一种创新。

对于观致的“国际化”之路,英国BBC的《TopGear》和德国主流媒体的陈述都认为道路会十分艰难。这个观点是情理之中的。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认为,就算这款车能在欧洲取得成功,也并不代表中国汽车在欧洲得到了认可。至此,似乎从国际视野看,“观致”不属于真正意义的“自主”范畴,而只是如曾经失败的“先驱者”般,是一个全新的品牌。

这种言论或许也会令执着于中国汽车自主的人不舒服。不过,不必纠结于此。

其实,在观致模式中,只要在股东双方利益的较力中,中方既能获得平等公正的利益,又可以在实践中积累高品质的知识产权,即是收获颇丰了。对于一个汽车企业来说,尽快给市场输送 “全方位完美体验”的车型,让消费者受益,才最为要紧。

(作者/张小雷)【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