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3 > 2013年第2期

上汽昭示的自主希望

作者:
管宏业
时间:
2014-12-22 16:00:24

过去一年,对自主汽车的悲观论调一度山雨欲来风满楼。即使不去查证车市销量,也能感知自主汽车品牌日子不好过。站在北京、上海街头,数一数并不多见的自主品牌轿车,就能看出当前自主品牌的窘境。

2012年,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增长6.7%,市场份额略降0.3个百分点至32.2%。更有评论人士指出,倘若不是年底因日系车遭遇钓鱼岛危机而被迫出让市场份额,自主品牌困境将更加明显。

这并不是偶然。一方面,国内车市整体不给力;另一方面,已经在高级、中高级车市场牢牢把握市场领先地位的跨国汽车品牌,开始向经济型轿车全面施压。包括大众、日产在内的跨国巨头,甚至筹划推出针对低端市场的品牌车型。在这场自主与跨国的对决中,天平毫无疑问地倾向于拥有全球资源调配能力、品牌溢价能力的跨国汽车品牌。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发出本土危急的预警。某国内车企高管在去年“两会”期间大声疾呼:自主品牌汽车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而乘联会秘书长饶达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如果本土品牌汽车在国际车企围剿中无法整体突围,今后的日子将比去年更难熬。

虽然如此,但就此断言自主品牌走向衰落还为时尚早,市场远景也并不像悲观者预期的那么糟糕。关键原因在于,不再推崇惟销量论、放弃了野蛮生长方式的本土汽车品牌,已经走到了一个破茧重生的重要关口。

最为明显的改变,发生在长期以来最为消费者诟病的汽车品质。根据J.D. Power亚太公司发布的2011年中国车辆可靠性研究报告,与2010年相比,中国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在车辆可靠性方面的差距缩小了34%。

瑟瑟寒风中,已经有腊梅迎风绽开。

上汽正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枚。过去一年,上汽自主逆市而上,取得了令人信服的业绩。用“年整车产销量20万辆、销售额200亿元”的双突破,成就了国内自主品牌的新亮点。

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汽乘用车整车平均单车售价达11.2万元,不仅实现了自主品牌汽车最高含金量,更有可能成为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展开直接对攻的国之骄傲。

陈志鑫将过去的成绩归于体系竞争力。他说:“上汽的自主品牌建设围绕一个目标全方位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以创新的思路、差异化的手段来打造核心竞争力,推动荣威和MG两大品牌知名度进入第一阵营。”

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荣威和MG已经率先树立起了中高端自主品牌形象,荣威品牌知名度已提升到93.4%,MG也迅速提升到84.4%。研发方面,上海、南京和英国三地联动的自主品牌研发体系已初步成形,近3000名工程师通过全球一体化运作进行多元产品开发,总投资44亿元人民币的技术中心今年也将于今年全面竣工。

业内人士认为,上汽乘用车坚持高起点出发、不惜重金打造自主研发体系能力,在初创阶段就注重培养自主品牌的营销和服务竞争力,从而在品牌、质量、技术、服务等环节打造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差异化”发展自主品牌的新路,在品牌、产品、研发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本土汽车品牌新一轮向上突围的尝试。去年,包括上汽上海牌在内的历史品牌都将重回人们视野。虽然各企业走高端的路径不完全相同,有的采取收购国外高端品牌平台,有的是集成国内外优质资源独立打造,但各家市场战略都趋近,那就是通过更多地增加配置,提高车辆性价比,涡轮增压、缸内直喷、一键启动、启停装置这些即使在跨国品牌中也不多见的高科技装置,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本土汽车的列装。

消费者并不是不接受高端本土品牌,只要功夫到家,高端自主一样成功。

以上汽乘用车为例,经过过去5年半的发展,在以往荣威750、550、350、W5和MG7、MG6、MG3等众多产品实现主流细分全覆盖的基础上,去年“跨级英式轿跑”MG5、“首席行政座驾”荣威950的陆续上市,以及MG5,甚至包括更具前瞻性的纯电动车E50……这些新品开启了自主品牌第二代产品投放的序幕。荣威和MG产品力进一步提高,上汽自主品牌也真正具备了在中高端市场上与合资品牌正面抗衡的实力。

随着产品力和体系更加完备,陈志鑫相信,自主的中高端产品将更加广泛地被接受,本土汽车品牌的天花板也终将被打破。

或许是时候该换一种眼光看待本土汽车品牌了。无论设计还是品质,以上汽乘用车为代表的新一代本土品牌汽车已脱胎换骨,基本具备了与跨国品牌对抗的实力。对部分挣扎于生死一线间的本土汽车品牌来说,虽然市场形势依然萧条,合资品牌自上而下的打压更甚,但经过多重战火洗礼,坚韧向上的本土品牌已经今非昔比。

这种变化甚至已经引起了海外媒体的注意。英国汽车节目Top Gear的主持人在日前一档节目中对中国车依然是极尽嘲讽,但在节目末尾英国人也不得不承认,过去5年中国车进步神速,“或许再过5年,我们都要开中国车了。”

这虽是一句玩笑,但对本土汽车而言并不是空中楼阁。只要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对本土汽车品牌来说,迈过黎明前的黑暗并不太远。

前方的自主道路依然满布荆棘,但由上汽乘用车所昭示的,人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年销售规模2000万辆级别的大市场,是一定会诞生几家全球级别汽车巨头的。

(作者/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