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2 > 2012年第12期

国企改制攻坚战

作者:
管宏业
时间:
2014-12-22 16:07:59

  问题1:监管体制有待完善

  事件回放:国有资产管理中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干预有增加的趋势;收入分配管理、资本经营预算、境外资产监管等方面的制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问题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然任重道远

  事件回放:近年来,部分地方国企和50家央企进行了规范董事会试点。但目前董事会的考核和外部董事的选拔、任用和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国资监管机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问题3:各种社会负担依然沉重

  事件回放:国企在改革过程中已经剥离了大部分企业的社会职能,但各种长期积累的离退休人员管理、困难群体帮扶等负担还是很重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国企就难以‘轻装上阵’、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汽车业的国企改革一直是被寄予厚望的。此前汽车工业协会受政府委托,对中央重点汽车企业体制和运营机制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在站在十八大召开的关口再来看汽车业国企改制问题,又有了新的内涵:产权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和长效激励机制是制约汽车国企发展的三大瓶颈,对于下届政府来说,汽车国企体制改革将进入攻坚战。

  产权多元改革

  从2002年至今的过去10年是中国汽车历史上发展最迅速的10年,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消费市场都得到巨大提升。但随着从去年年中开始,车市增幅大幅放缓后,许多过去被高速发展所掩盖的矛盾开始凸显。

  其中,企业产权结构治理,被认为是国企改革最难的一环。在多数汽车行业的国有企业里,出资者、市场监管者仍是一个主体;经营者虽然对出资者负责,但却不是切身利益的直接关联者;责任主体、利益主体、风险主体不明确等。产权不明晰、责权不一致等问题,往往使企业改革推而不进,无功徘徊。

  对此,国资委明确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有条件的逐步实现主营业务资产的整体上市。而且还要推进国务院国资委与省市国资委所监管企业之间的股权置换,通过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推进中央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这正是国家为了推进股权多元化进行的产权改革。

  机制还可创新

  在针对国企产权机制改革的探索中,国务院给出了更大胆的提示。今年年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今年将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多个经济领域并参与国企体制、机制改革。

  分析人士指出,国务院所释放的信号表明,国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健康发展已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而在汽车行业,这种鼓励倾向将可能给国有汽车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契机,其中,民营企业将可能发挥特殊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赵英认为,国务院发出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信号,为民营车企与国有车企的兼并重组打开了绿灯。由于从去年开始汽车产业产销增长大幅减速,自主品牌销量下滑严重,很多民营自主品牌生存堪忧。在此背景下,不少人提出,汽车国企与民企的“联姻”,应是促进中国汽车下一步持续发展的可行道路。

这不应该是以往概念中的国企兼并民营,虽然民营车企规模小,但机制灵活,同时更是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积极推动者。通过打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整合阻隔,取长补短国有与民营各自优劣势,将是汽车业国有企业改革的不错选择。事实上,去年广汽与吉奥的战略重组,正是这一思路的典型体现。

  政企期待分离

  在《汽车人》以往对多家大型央企、地方国企的采访过程中,没有一个企业领导将自己定位于“企业家”。于他们而言,身份是一个复杂的定义,“这属于难以界定的一群从事经营决策的高层管理者。”

  对大型汽车国企领导人而言,要政绩还是要市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回答谁是谁非问题。当税收、产销数字、自主标识等这些考核指标被打上“政治化”标签之后,国企领导者就不可能再是一个纯粹的经营者.

  要解决国企领导者的尴尬身份问题,追根溯源还是回到了国企的所有制改革上。老汽车人,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的意见值得尝试。他说:“国有的股权是不是可以陆续退出?最终变成一个公众公司。”届时不仅机制问题解决了,领导者的身份尴尬也迎刃而解。

  华晨汽车董事长祁玉民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说:“我们国家现在的企业改制完全没有到位,真正的核心改制并没有解决问题,所以在‘十二五’、‘十三五’这10年还要深化改革。”

  这确实说出了很多国有车企领导人的心声。国企改制必将是新一届政府努力的重点之一,改革的成果将关系到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关系到中国汽车业能否真正做强,我们期待汽车国企改制尽早完成。

 

(作者/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