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4 > 2014年第9期

IT围攻入侵,这已不是演习!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14-12-22 15:50:31

整车制造业素来以整合其他产业的能力著称,将其他产业变成自身产业链的一部分。新进企业大多以合作者的身份被纳入,形成以整车企业为头雁的雁行模式。凭借这个本事,汽车产业的格局在数十年来维持大致稳定。

现在,持久的和平即将结束。抱怨竞争激烈的企业正在面临更凶残的掠食者攻击。它们都来自于IT产业圈。

IT产业是历史最短、变化最剧烈的行当。互相疯狂撕咬、吞噬的结果是,至今还站着的规模企业无不是顶级掠食者。它们存活的理由,在于它们基因中的天然进攻性。而且,在爆炸式的行业增长中,这些企业发展出足够强大的牙齿和爪子(自由资金与技术),对于潜在猎物来说,这是不幸的事实。

IT圈内“食物”的日益匮乏,迫使IT企业不约而同地转向域外。汽车产业看起来适合鱼肉一番。

汽车产业与IT相遇并非处于野战遭遇状态,而是相当于攻坚战。IT企业正在积极寻找攻击的途径。它们尝试的方向有所不同。如果推演的结果对防御方不利,必将引起强烈的警戒感。

汽车金融——

撞城槌

在互联网企业尚未充分发育之前,汽车金融在中国一直水土不服。国内汽车金融公司业务不振,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事实证明,没有比老百姓的存款成本更低廉的资金了。被卡住脖子的金融公司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甚至超过个人消费贷款。如果母公司不予贴息,金融公司的车贷可能年息高达10%-12%,如何能够跟银行竞争?

在连年亏损的情况下,母公司就算愿意养着汽车金融公司,贴息恐怕也不大起劲。这么大的破绽,IT公司懒得奇袭,采取正面攻城手段,其手中大量资金,就是撞城槌,撞到传统汽车金融那千疮百孔的城门上,如破朽木。

阿里携手已经被其控股的、全国资金实力排名第一的天弘基金和旗下小兄弟阿里小贷,共同进军这块汽车企业没垦好的“撂荒地”。

汽车金融融资成本高?天弘基金运作的余额宝有大笔资金难以贷出,甚至工商银行带头封杀前者的协议存款(仍有不愿意透露姓名小银行愿意谈判)。正好用之于久旱无霖的车贷。

申请汽车金融贷款手续麻烦、门槛高?汽车金融审批要求一堆证件和繁琐的抵押手续?阿里选择与“创富汽车金融公司”合作,免除人工审贷环节(大约7天),通过大数据分析,即根据消费者以往在淘宝和天猫上的消费数据和信用记录确定消费者的贷款额度。费时数秒,消费者上线填表还未完成,后台征信记录、授信额度就都有了。

阿里并非直接线上贷款给消费者,而是输出资金给“创富金融”,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消费担保。而且,阿里旗下天猫宣布推出“整车购买增值服务”。消费者购车款购买余额宝,冻结3个月,收益归消费者(相当于1%)。阿里推出18个月无息车贷,同样需要阿里贴息。但表示“无压力”。

阿里用掮客加资信担保的方式,重构了车贷生态。阿里之所以不自己直接运作汽车金融公司,是因为获取该金融牌照很不容易。而且,阿里的融资行为与“吸收公众存款”界定不清晰。不如充当间接资金提供者,并为车贷过程架桥来得容易。事实上,阿里已经放慢了获取各类金融牌照的努力,原因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从融资到吸引消费者,从征信到消费者把车开走并还贷的整个过程,阿里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拥有国内强大的车贷竞争力。但其仍然选择了贴息运作,这反映了阿里决意推动网络车贷方式。

车企对此陷入两难。一方面,车企对阿里登堂入室保持警惕;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金融公司负责人表示:“长期来看,肯定会对我们汽车金融公司产生冲击。”他们肯定担心自己的金融业务被进一步边缘化;另一方面,如果拒绝发展电商形式的车贷,也担心被新兴起的商务形式抛离。

于是就有了天猫分期购车的范围为数个品牌、20多种车型。眼下还显得有些可怜的数据,充分表露了车企首鼠两端的矛盾态度。阿里的电商成长历程,表明它拥有启蒙建立新消费习惯的魔力。而腾讯还在努力让庞大的用户群转换成“微支付”的电商购买力。该公司资金实力目前强于阿里,但网络融资能力则略逊(毕竟不是电商起家)。它们还未到觊觎网络车贷的那一步。即便如此,腾讯也比传统汽车金融公司更接近于成功建立网络车贷。

如果传统汽车金融公司不能开发出成本更低、体验更好、更具吸引力的车贷模式,那么汽车金融距离城门倒塌、全域沦陷为期不远了。其速度取决于消费者觉醒的速度。

汽车软件植入——

第五纵队

和阿里在网络车贷一枝独秀相比,汽车软件植入倒是热火朝天,诸强割据。车企总算利用产品平台优势扳回一局。最早能“上网”的汽车软件出自车企之手。当前,主流车企都开发了依附于自家产品的车载智能系统。

而以苹果和谷歌为首的IT(3C)企业也都开发了基于iOS和Android车载智能系统,并都拉到了一大票车企站台。不过明显地,它们都未取得该领域主导权。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做汽车软件,国内企业先天不足,无与争锋。

不仅如此,国内iT企业都对开发手机的第三方应用,与汽车互动心存顾忌。尽管Android是开放系统,但微软状告三星、三星与苹果、谷捉对互掐表明,开发第三方应用简单,一旦到了车载商业应用,可能会面临一系列法律风险。

幸好,“云技术”减低了没有平台的尴尬。国内IT企业纷纷“腾云驾雾”(确实存在“雾计算”技术,还未成熟),基于云端向车载软件提供后台支持。

不过,它们必须得到车企的合作与授权。即便是音响、导航等表层操作,也需要车企在车载底层总线,提供握手服务。IT企业即便想依靠空袭侵入车内,也需要第五纵队在内部的配合。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车企不像面对网络汽车金融那样忧心忡忡,而是积极地与IT企业合作,主动邀请对方介入车载智能系统的开发。车企更希望IT企业开发手机操作的智能软件,停留在表层互动。而基于车载电脑和传感器的数据,大多数车企至少维持暧昧态度,也有车企旗帜鲜明地反对开放底层数据。

与车企开发花瓶式的智能软件不同,IT企业在数年前就布局了软硬件开发平台,甚至早于“云”概念(2010年)产生之前。

阿里在2008-2009年,收购了万网、phpwind,新建了掏宝数据中心。前者属于域名托管基础设施,phpwind提供了PHP平台(作为企业级惨了点)。作为云计算的资源,阿里早就凑齐了。

阿里的大规模电子商务服务实践,为云计算提供了技术储备。阿里在推“云”的时候,还未有效地将“公共云”、“混合云”“私有云”用于大数据分析,只是作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现在这些前期投入有了具体的去处——汽车。阿里云正在延伸出汽车智能系统的后台服务系统。

不过,阿里骨子里仍然是电子商务公司,云计算的抽象能力不如腾讯。

腾讯和阿里不约而同选择地图作为切入点。阿里收购高德,腾讯入股四维图新(上汽控股)。腾讯在GMIC大会上,公布了路宝App+路宝盒子+“i车生活平台”方案,详细说明了进军车联网的整体思路。腾讯的意图远远跑在它的动作前面。这会不会引起车企对其警惕?

尽管从软件开发的技术力量看,腾讯高出一筹,但自从腾讯染指微支付以后,腾讯和阿里已经从井水不犯河水,变成面对面的竞争对手。有人认为,腾讯的风格喜欢捆绑,并到处插手,业内操守屡被质疑,车企未必敢把数据放在它的平台上。

但是,这些风评不影响腾讯介入汽车产品的意图。腾讯仍然是为智能汽车提供云服务的最大潜在服务商。问题在于,腾讯毕竟慢了一拍,还未寻到像样的合作伙伴。

有舆论指出,谁跟腾讯合作,都有“开门揖盗”之嫌。谁能拥有“第五纵队”的潜质,并从中取利,还未可知。而合作伙伴能否变成“第五纵队”,则取决于IT企业对车载软件植入的深度,以及车企对其依赖程度。

无人驾驶技术——

远程火力打击

国内的IT“BAT”巨头,百度被认为先发而后至,将来也最有可能先倒下的企业。其理由是百度产品线的单一。抛开百度与谷歌的技术差距不提,后者如果失去了搜索引擎,仍然是IT技术的巨人;而百度如果失去了搜索,立刻不复存在。

百度意识到这一点,正在走多元化道路。李彦宏去年成立了“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主要从事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人机交互、3D 视觉、异构计算、图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

这些技术储备催生了开始于今年年初的“无人驾驶技术”的车载智能平台。如果觉得百度的技术路线有些眼熟,那就对了。李像粉丝一样沿袭布林的路线,其战略规划是谷歌“X计划”的缩微版。

谷歌奉行彻底的自动驾驶。用户除了可以掀动红色的停车按钮,超越自动驾驶系统,别无长物。而百度的方案中,方向盘、刹车、油门都还在,司机随时可以切换到人工模式。

值得注意的,百度启动汽车研发项目,是利用其地图技术,并收集有关中国道路行驶状况的数据的研发项目之一。百度的野心体现在,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势(李曾经暗示马云守着大数据的金矿不知如何挖掘),打造属于自己的汽车产业生态,这是汽车企业最忌讳的构想。李彦宏无须幻想,在汽车圈找到该项目合作伙伴,就像谷歌项目的“孤独”。

百度已开发了一款名叫carnet的车载智能平台。利用这款系统可将用户的智能手机与车载系统无缝结合,实现“人、车、手机”之间的互联互通。用户在车中用移动语音搜索、LBS地图定位,基于地理位置找到系列生活服务。

在百度集团的北京园区内试运行的样车,集成雷达、卫星接收器和传感器(这一点与谷歌汽车并无不同)。汽车通过传感器上传路况,在云端数据基础上定位,判断方向和速度。

更令人瞩目的,百度宣称将整合百度大数据、音乐、导航、图像识别、基于百度热力图的路况数据,统一提供给车企和车载设备,做到全车都用百度产品。百度不必依赖与任何车企的合作作为切入途径,而是在自己的地盘就发动了对汽车业的远程火力打击。使用的“弹药”则是百度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李显然对自身技术优势和火力覆盖强度表示自信。

日产公布自行研发的自动驾驶技术入市时间表时,总裁戈恩说:“我认为所有汽车制造商都将持极其谨慎的态度,牢牢掌控自己的汽车。我们......希望继续保持产品的吸引力,以及对产品的控制力。”

这意味着车企更乐于做综合系统的提供者,而非单纯地制造硬件,成为汽车圈的富士康。车企防御远程打击的武器同样是“自动驾驶技术”,该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能围绕它构建周边生态环境,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从而将自己的私货塞进去,寻找排他性的盈利机会。

IT企业对汽车业的围攻,正在从沙盘走向实操。重复一句,这不是演习。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信息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