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4 > 2014年第9期

OBD最后一厘米的争夺

作者:
田鲁
时间:
2014-12-22 15:50:41

当OBD(即On-BoardDiagnostics,车载自动诊断系统)呈现在你眼前,你会大失所望。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16针串口,后面拖着“易拉扣”捆着的线束。而线束一端连着行车电脑,另一端则连着发动机、尾气排放、电控单元(ECU)等处的传感器。

自从汽车厂商被政府强制安装这玩意儿以来(北京于2007年强制安装),心里就不踏实。他们知道,这个信息端口会削弱主机厂对于汽车产品售后服务的控制能力。不过,当时还无须担心什么,OBD只不过供修理工用手持电脑读读故障代码而已。车主们既没能力也无意获取其中信息。

车联网一来,形势不一样了。IT服务商们开始对汽车服务虎视眈眈,不停地开发汽车智能应用(APP)。除了些社交互动和智能行驶服务,也能提供些车辆本身的信息——胎压监控、车内空气监控、智能后视镜和娱乐、导航之类。这些信息干货不多,IT商一直希望获取汽车基本数据。后者涉及到油压、水温、引擎温度、胎压、机油粘稠度、燃油效率等。如果破解,还能一窥厂商秘而不宣的底层数据:车门车窗、车灯、刹车、挡位、空调、雷达、打火、熄火、车速、油耗、安全带等。

行车电脑拥有的底层数据,一直是汽车商的禁脔。怎么可能轻易让外人染指。这是车联网系统梦寐以求的信息。这些数据上传、分析后可以提炼出车主的行为轨迹、驾驶习惯。集合海量车辆信息,就是大数据。谁掌握了它,无异于掌握了开启车联网大门的钥匙。剩下的,似乎就是冲进去抢钱了。

且慢。这一番理论有个小小的瑕疵——把汽车企业看做无法保护自己的幼童。它们予取予求,甚至卖萌取悦IT大佬。啊呸!不管IT把鼻子伸到多少行业内部,不管以什么样的堂皇理由——车联网、大数据、个人APP、云计算……就算是雾计算也不行(你别说,还真有雾计算)。汽车从生产链条、产品市场、服务体系从来都是封闭的。封闭的意思是你可以随时参与进来,但只能按照既有的游戏规则,与高居在上的巨无霸玩家小心翼翼地博弈。企图颠覆游戏规则,只会被踢出局。

在汽车企业看来,IT玩家是彻头彻尾的破坏者,更像是在门外举着尖头木棒的半兽人。他们企图洗劫屋子里的所有人,而非与他们做生意。

如果所有个人客户,都使用APP读取车辆故障信息(我们假定车辆智能化提高,使50%以上的故障可以由行车电脑通过传感器判断),然后在网上采购配件,再到专业修理厂更换,后者只能赚个手工费。整车厂商、4S店(二级修理厂)、零配件供应商所组建的利益链条就轰然倒塌了。主机厂难道坐视这样恐怖事件发生,毫无作为,甚至充当“带路党”吗?

对于汽车所拥有的所有数据来说,OBD好比一个小小的通风窗。汽车企业会如何做?给窗户上加装隐形防盗纱窗或者拇指粗的钢筋。如果让半兽人把脑袋探进来,他们马上就会试图将整个身子挤进来。

虽然政府规定OBD必须有,但车企只须在底层数据和表层数据之间做个隔离,阻止非授权用户获取底层数据即可。基于利益,车企不怕互联网企业鼓噪说其阻碍互联潮流。

至于将车载电脑的数据上传,车企可以稍安勿躁。但凡有点头脑的车主都不乐意这么做。首先这样做没有直接利益,反而收获一大堆定向推送的烦人广告;其次,敞开OBD上传端口,可能被远程控制。理论上,黑客可以恶意操纵车辆,导致安全问题。基于成本,汽车OBD端口可能无法拥有银行互联网端口那样强大的、维护不懈的防火墙。车企也许还有釜底抽薪之计。IT企业不是拼命抢夺OBD后装的软硬件市场吗?车企直接给汽车安装前装OBD设备。但前装设备一直是车企的软肋,并非由于技术,而是由于渠道和贪婪。

车企可以声称,OBD设备需要工程优化、极端温度条件下的可靠性测试、重门叠户的电子认证,以策万全。初期可能赢得客户的认可和买单。但信息时代的特点,就是价格信息的透明和技术信息的普及化。客户很快就会转向廉价的后装设备。

当初车企的原装导航设备,从5000多元到1万多,过几年还要再交升级费用,不是也忽悠了一阵吗?现在导航市场充斥着几百元的后装产品。虽然性能略差,但留给前装设备的空间已经极小了(除了对价格极不敏感的高大傻客户),这是当初藐视消费者智商的代价。

何况,破解底层数据隔离,对IT企业或者业余黑客、极客来说易如反掌。车企可以恐吓客户,破解隔离,相当于整车“出轨”。车企不再对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负责。不排除信息不对称造成一些消费者不敢接受破解软件,但毕竟大多数客户不是“厦大”毕业。勇敢的先行者会让任何企图省钱的客户跃跃欲试。这就是为什么“吓住”客户的手段被列为营销禁区的原因。

这迟早会演变成一场战争。传统制造业正在拼命抵抗IT企业对OBD交通线发起的一轮一轮的袭扰。防御者早晚会发现,客户会站在“侵略者”一方。除非前者能拿出更大的甜头给消费者。而市场本能地趋向于信息流动的均匀化,也预示着争夺的结果。目前,我们正处于这场战争的预热阶段。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信息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