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9 > 2009年第4期

“振兴规划细则”真的“细”吗?

作者:
时间:
2009-04-30 10:18:57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调整和规划”)从前期的酝酿到如今细则的出台,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地方在翘首企盼,在认真地解读,寻求自己地域与政策利好之处的衔接,民众则利用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如购置税调整、“汽车下乡”政策,实现着他们的汽车梦,分享着国家赐予的“甘霖”。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截至记者截稿时为止,振兴规划兑现的政策,也仅限于调整后的“购置税”和“汽车下乡”,而仅从这两个政策开始实行的过程和效果来看,国家政策和地方执行如何统一的问题,将极大影响“调整和规划”产生的实际效果。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国人向来熟谙这一套。一个“汽车下乡”政策刚刚出台,地方和企业已经开始偷偷行动,已经惹出“好事”。
  吉林、安徽、重庆、湖北等等许多地方已经传出了各个相关部门公然违规,为了自己捞点利益,在给农民享受补贴政策上变相设槛,当地农民颇有怨言。由于没有细化的配套政策,农民不知情,而地方相关部门则可以自由地“解读”。
  再者,补贴政策一出来,看到有利益可图,一些微车厂家开始提价,事实上,调整后的购置税刚一出台,许多1.6L及以下排量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车型厂家纷纷涨价,许多涨价幅度都在几千元以上,这样把国家给予的优惠变相收入自己囊中,影响了购置税调整后的“救市”的效果。
  当然,国家政策是站在宏观的角度,而企业更多的是市场行为,但是,只有地方、企业能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给政策执行创造有利的环境,效果才会好。以上实际上仅仅是具体政策和地方违规操作相悖的一个小插曲。事实上,站在整个汽车产业的角度,“调整和规划”制定了宏大的目标、任务和相关11条举措,那么,如何出台更加细化、切中要害的配套措施,使每一条政策在地方不折不扣地执行,在政策主旨上,做到国家和地方行动统一,在执行力度上,杜绝直接或变相将操作减少到最小,否则将极大影响“调整和规划”的实施效果。
  
  
  “虚无”的政策配套
  从上述购置税、“汽车下乡”政策落实中出现的地方和国家行动的巨大差异来看,“调整和规划”的配套政策,如何准确地制定和不折不扣地执行,需要中央和地方保持高度统一,否则,到头来还是空喊,而且会使人怀疑政府的公信、地方的腐败。
  实际上,从出台的11项具体措施来看,主要是针对促进汽车消费的举措,那么今后的配套政策,就需要更加细化、具有可操作性,在力度和强度上要加大。比如说,购置税调整的力度和范围,一经出台,就一直备受诟病。
  其中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中央和地方行动不统一,中央出台的政策,地方就会“歪嘴和尚念经”,歪曲执行;其二就是出台的配套政策本身力度不够。购置税、消费税减免力度行业内外一直呼吁还需加大,消费者更是觉得不痛不痒。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购置税可以1.6L以下的完全减免,尤其是配合“汽车下乡”政策的实施,1.0L以下的完全可以不收购置税和消费税。
  其次,11项措施里面,有一条提到,为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国家补贴资金将增加到10亿元;另一条就是规范二手车市场,配套措施就是推广二手车交易合同示范文本,加强监管,严格经营主体准入。
  这两个举措都是针对旧车的。报废制度过去形同虚设,没有秩序,尤其是农村。排放法规主要针对城市,而农村成了城市淘汰的汽车市场,成为新的排放污染受害地。政府如何出台控制农村报废车辆和排放法规,难度非常大,这对今后配套政策的细化与执行,提出了挑战。中国二手车市场发展不起来,二手车市场管的部门太多,公安、交通、质检、工商等等都插手,这是被公认的弊端,那么具体政策出来后,二手车该怎么管?需要中央和地方政策高度统一。
  11条举措的第7条,是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实施交通畅通工程,各地政府须积极采取收费措施。但是,燃油税出台后,一些大城市按规定取消了养路费、公路收费,但是各地不同的消费政策出来了,各地收费问题层出不穷,国家规定二级公路的收费现在要取消,但有的政府就是不干,税费政策的完善,还是需要对地方的切实监督,和中央形成一致。
  
  
  “救急”零部件
  “调整和规划”细则中,和此前出台的振兴规划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对零部件这个过去政策屡屡“冷落”的产业,给予了非常高的“礼遇”。
  业内人士表示,对零部件产业,以前只在行业和地方政府的一些项目中有所支持,零部件关键部件、重要部件、最具价值部件,都在这次振兴规划中详细提及,这是中国汽车零部件长期以来弱势项目,对中国汽车零部件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以前我们在制定汽车政策上,错过最好时机,同时又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这个错误就是没有重视零部件的发展。”汽车独立分析师贾新光告诉《汽车人》,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已经晚了,而中国汽车咨询委员会委员、资深汽车专家陈光祖也向《汽车人》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已经晚了10几年,国家振兴规划对零部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方案,但是还是带着‘救急’的色彩,零部件整体发展需要国家协调,重点突出,你搞这个我搞那个,这在中国现有体制下,是非常难的。”
  “过去为了保整车,咱们恰恰把最重要的零部件先放手了,在关键点上就是跟不上,振兴规划提出了很多内容,但是现在我们关键东西还是落后,不算成功。”贾新光认为,过去产业政策的滞后,给现在造成了非常大的被动。
  “政策是3年的目标,3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国家应该制定长远的战略,把零部件关键部件形成一个个‘专题’去做,然后制定今后10年、20年的规划,分步走,才能赶上国际水平。”陈光祖向《汽车人》分析,目前的措施都是应急,关键是下一步该怎么走,需要全盘规划。
  在具体做法上,陈光祖建议,国家要出面推动零部件产业的升级,就要“统筹规划”,不是每个企业、每个厂都来搞,都投入到主机,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要来做,国家应该花钱给谁?因为高端产品不能重复,要集中力量,国家的具体举措如果不能很好地做到有的放矢,大家都来做,那么钱将会白花。“零部件的规模要超过整车,500万辆整车的水平,其零部件才能达到国际水平,才能有足够的成本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竞争,而不同零部件又有不同的要求,国家很难做到非常科学合理地协调厂商,突出重点,”陈光祖认为。
  
  
  政府采购不可回避
  虽然过去数度强调,要加大政府采购自主汽车的力度,此前出台的汽车振兴规划中,对自主品牌国家表示,政府采购要“发挥表率示范效应,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配备、更新公务用车,自主品牌汽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对自主创新的新能源汽车,实施政府优先采购”。
  但不管是何种原因,“调整和规划”细则出台后,不管是目标、任务还是11条具体措施中,不但没有对政府采购的细化规定,更夸张的是只字未提。政府采购自主汽车还是只停留在空喊上。为了自主汽车,政府采购不应空喊而无实际行动,应实实在在地在采购机制、流程、配备标准方面做些硬性规定。现在仍旧没有透明的政府采购配套政策,奇瑞、长城等一些自主企业负责人对此均表示很难理解,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坦言,自主品牌进入政府采购门槛太高,如果没有政策支持,自主品牌很难大范围进入政府采购这块市场。
  在《汽车人》此前的采访过程中,不少自主品牌企业负责人指出,目前政府公务车采购中,官本位思想、操作流程不透明等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主品牌汽车在政府采购市场上的发展速度。
  上述制约政府采购关键点,至今没有很大的改善,自主企业由于弄不清政府采购标准和流程,干着急而使不上劲。据了解,在强大的压力下,政府是在加大自主品牌汽车采购的力度,前几年一些自主企业就已经进入政府采购市场,一些企业获得定单数量是在增加,但试想一下,政府公务车采购每年开支达3000亿元左右,自主品牌企业获得的采购额度则微不足道。奇瑞汽车算是自主明星汽车企业,政府支持力度很大,但是据奇瑞发言人说,奇瑞在政府采购方面进展得不甚顺利。
  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采购信息不够公开,各级政府、部门层层招标,层层设置门槛,过多的资质要求和配置标准限制形成壁垒等。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政府应该有切实支持自主品牌的诚意,各级政府部门应出台政策,明确政府采购的汽车中自主品牌所占的比例。取消层层名录和招标资质限制,实现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化,调整公车配备标准,取消排量、价格等标准限制,政府在采购车辆时,取消对车辆价格下限的要求。“在很多国家,凡是财政拿出的钱一定是买本国产品的,我们很大的一块是政府购车,我们希望政府采购把自主品牌的车纳入进去。能不能先是5%,然后一步步走?韩国、日本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我们为什么要傻呢?”中国兵装集团副总经理、南方工业汽车公司总裁尹家绪呼吁政府多加采购自主汽车。
  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则认为,既然政府“调整和规划”中体现了大力支持自主品牌的意思,那么政府就要旗帜鲜明地支持,各级政府部分要有明确规定,要采购自主汽车,要坐自主品牌的汽车。
  
  
  后记
  事实上,配套政策还有许多值得在细则上下功夫的地方,比如,完善汽车企业的重组政策,支持重点企业整合产品资源,新建汽车生产企业和异地设立分厂,必须在兼并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基础上进行等等规定,会不会挤压规模较小、但发展后劲很足的民营企业生存空间?油价何时能真正和国际接轨,给老百姓一个平和的心态去买车、用车?
  需要解决的问题远不是上述所及,但无论如何,国家已经开始真正向汽车生产和消费“开刀”,振兴中国汽车业的决心前所未有,“调整和规划”将为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进行一次空前的“梳理”,但愿国家和地方能够统一行动,密切配合,企业抓住难得的机遇,实现中国汽车的早日腾飞。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