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9 > 2009年第2期

北汽福田:开放合作谋发展

作者:
时间:
2009-02-26 17:18:12
本刊记者 张敏
2009年1月6日,福田汽车在北京奥体公园举行了09新车发布仪式。在众多汽车厂家低调调整产能以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福田却一次性推出了重卡、中卡、轻卡以及包括迷迪在内的乘用车等九大品牌10款09款新车。从销量数字上看,福田的发展颇为顺风顺水。
  早在2002年,福田欧曼中重卡正式上市,上市几个月就销售了3000多辆,紧跟着2003年销售接近1.48万辆,2004年达到4.4万辆,到2007 年,福田欧曼的中重卡年销量已经达到63193 辆,欧曼重卡销量56646辆,中重卡销量和重卡销量均名列全国第五。
  继轻卡、中重卡和专用车行业取得不错的业绩,福田在步入商用车的主流市场并占据一席地位之后,又将目光瞄向了乘用车市场,“只要是搞汽车的,大家都希望商用车、轿车都有,世界一流的公司如奔驰、通用、丰田,都是商用车、轿车均有。”福田汽车总经理王金玉丝毫不掩饰福田汽车在乘用车方面的“野心”。尽管福田汽车的乘用车之路才刚刚开始,但借用业界的一句笑谈——“福田进入一个行业,就会搅乱一个行业格局”的“法则”,谁能保证福田未来在国内的乘用车市场上不会有所作为呢?
  随着蒙派克、迷迪等乘用车产品入市,福田加快了商用车、乘用车并举的集团化扩张步伐。在经历过1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以及艰难的转型之后,福田汽车开始真正步入中国汽车市场舞台的中心。而仔细审视福田10余年的发展历程,开放合作的发展思路一直贯穿其中。
  
  本土企业的国际化思维
  2009日1月7日,福田汽车(600166.SH)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戴姆勒股份公司成立合资的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发动机和整车。公告的发布,标志着福田与戴姆勒奔驰长达6年马拉松式的合资长跑谈判终于迎来了落槌一刻。
  提及国际化,很多人马上会想起海外出口和海外发展,但福田已经将国际化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里的国际化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思想和战略,到更广阔的市场去参与竞争。
  一路走来的福田,从山东到北京,从农用车到主流的重卡,从与康明斯的牵手到与戴姆勒的合资,一心渴求上升的福田始终将国际化的思路贯穿始终。“汽车企业没有局部的、地方的乃至国家的,只有世界的。未来能生存下来的只有世界级企业,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全球销售,成为国际化企业。” 王金玉的一番话道出了福田一直苦苦追求国际化的缘由。
  在轻卡消费市场将向节能环保型车倾斜,高端轻卡市场将迎来高速增长和新的竞争高峰的时候,福田选择与康明斯发动机公司合资,无疑将加快福田轻卡升级换代的步伐,强化福田汽车在高端轻卡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福田与戴姆勒在重卡方面的合资,对于福田重卡未来竞争力的提升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关于与戴姆勒股份公司及戴姆勒东北亚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生产中重型载货汽车及其发动机项目的议案》,未来双方将在国内合资组建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发展中重卡及其发动机。  
  这看似是中国商用车企业与跨国巨头的一次普通合资合作,但不同的却是福田与奔驰的此次对等合资,改变了合资以外方导入车型和品牌为主的模式,如福田汽车党委副书记赵景光所表示的那样,福田和奔驰合资与以往的合资模式不同,新组建的合资公司只生产欧曼一个品牌。
  “保住了自己的品牌,同时能得到奔驰的技术,至少在国人对‘民族品牌’的情结上,福田赢了。”业内人士如是说。
  事实上,这只是双方全球合作的第一步,双方意向在两年内成立俄罗斯合资公司,3年内成立南亚合资公司,5年内成立中南美洲合资公司。
  因此,与戴姆勒的合资对于福田的发展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通过合资,福田有望在戴姆勒的专家帮助下提升旗下欧曼中重卡的动力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而这些短板得到很好的弥补之后,将有助于福田更快地跻身于国内重卡企业的第一阵营;另一方面,国内外市场上同戴姆勒的合资无疑将加速福田的国际化步伐,国际市场上的管理经验和营销渠道正是福田国际化所急需的。就像当年借助于北汽的平台实现自身升华一样,与戴姆勒的合资公司将很可能成为福田再次发展的一个很好跳板。
  
  构建知识性战略联盟
  “对于福田汽车,之前最先知道的是它的轻卡做得很不错,知道它有重卡是最近两年的事。”一位来买福田欧曼重卡的消费者这样告诉《汽车人》他对福田的印象。但福田汽车的迅速崛起并不是突然间发生的,而是经历过艰辛复杂的过程,一步步走进舞台中央,寻求合作共赢自始至终是发展的主题。
  早在3年前,福田汽车与潍柴动力、德国BOSCH公司、奥地利AVL公司联合签署了《战略联盟框架协议》,约定将定期探讨国内重型卡车市场动态,确定各自市场发展战略,共同开发设计领先国际的汽车动力产品。
  2008年6月,福田和国内实力强大的汽车零部件及总成系统产业集团潍柴公司在产品链合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共同开发市场、共建市场服务网络等方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合作层级,从而进一步巩固双方的联盟关系,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合作求发展,以发展实现共赢。
  在种种战略联盟的构建中,福田汽车强调不只是建立单纯的产品联盟,更注重知识联盟,从而使福田汽车与联盟伙伴更加致力于相互学习、开发和创造新知识,特别是通过相互间专业能力的结合创造新的交叉知识。
  对于福田成功的集成链合创新模式,王金玉曾经概括说:“链合创新是在集成知识的基础上,在产业供应、经营管理、品牌运营等价值链环节以满足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通过集成、联合和整合等复合形式的运用,形成各价值链环节优势资源的深度嫁接和交互链合,达成共赢和利益最大化、最佳效果的创新战略经营模式。”
  “企业的自主创新有投入,但更重要的是产出。我们要在最短的周期内和最低的投入下,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确保创新的高效率。”赵景光也这样表示。
  福田靠资源整合但是并不掌握核心技术,资产周转率高但是毛利比较低,而控制外方的力度也较弱的发展模式曾经被业界所诟病,但正是这种剑走偏锋的策略,福田汽车才能够作为后起之秀迅速地迎头赶上,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商用车企业所尊崇的“黄金产业链”(一般指一个商用车企业拥有发动机、变速箱、车桥和整车制造能力)的发展模式,福田汽车恐怕早就倒在了激烈的市场之中。
  
  新能源布局
  面对全球能源紧张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发展已过百年的汽车业未来的新能源发展方向也日益清晰,国内外的汽车制造商们显然都看到了这个汽车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都在摩拳擦掌,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战中取得首胜。对于屡屡赶晚集的福田汽车来说,这次它们起得特别早。
  2008年12月28日,北京市公交集团与福田汽车签订了800辆混合动力城市客车整车及底盘的采购协议,这是目前中国最大一笔新能源汽车采购定单,福田在新能源方面的努力开始得到初步回报。
  事实上,福田在2003年的时候便开始布局新能源,2005年,在企业经营遇到困难的时期,福田毅然非常具有远见地投资6亿元兴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节能减排重点试验室。2006年,福田的混合动力客车面世;2008年1月,30辆福田欧V混合动力客车正式交付广州一汽巴士使用。福田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方面显然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正如赵景光所说:“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作为企业不能等、不能靠。在政府只是倡导没有实在优惠政策的条件下,企业进行新能源技术研发的动力只有一条,就是尽快将其市场化。”但此次,政府不仅口头上倡导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策上更是落到了实处。
  在福田获得北京公交800辆混合动力汽车大单的同时,国家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向福田汽车授予了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牌匾,这是我国2006年正式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以来建立的首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同时,国家50亿元的投资将为这个新能源中心在资金的安排方面扫除后顾之忧。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告诉《汽车人》:“基地可以作为‘产、学、研’合作的载体,解决研究成果产业化难的问题。我们的新能源车需要形成产业链,在目前汽车企业力量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产业链的形成既需要市场引导,也需要政府推动。”        
  政府释放出如此强烈信号支持自身在新能源方面的发展,福田并没有托大,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开放的合作研发思路,事实上,这依旧是福田国际化思路的一种延续。在新能源汽车基地成立的当天,福田汽车董事长徐和谊便向汽车行业发起了成立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号召。
  对于这样的号召,目前已有北京公交集团、中科院电工所、中信国安盟固利等10余家企业以及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家著名院校响应,因为这样的产业联盟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当前面临诸多障碍的情况下,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当然,要使这种“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新能源研发模式发挥到最大效用,吸引更多更广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入是下一步发展产业联盟的关键,据北汽福田方面介绍,此产业联盟未来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除了将包括北京市新能源领域的重点企业之外,还将广泛吸纳全国新能源领域的重点企业。在市场普遍看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提下,这种合作开发的产业联盟形式将极大地缩短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时间,如科技部部长万钢所指出的那样,今后10到20年将是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的关键期,新能源汽车还能成为中国汽车抵挡金融风暴的有力武器。
  对于未来的发展,福田汽车显然已经押宝新能源汽车,王金玉也非常乐观地告诉《汽车人》,福田会将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新能源汽车开发作为未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久的将来,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行业的标配。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