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为什么那些豪华汽车品牌依然不愿在中国合资建厂?一叶知秋,一只泰迪熊也许知道个中的答案。
文/《汽车人》特约撰稿人 刘葳漪
一
1902年,纽约布鲁克林,一对犹太人夫妇开了家糖果店。某天,妻子用丝绒做了一个小熊玩具,挂在店里打算销售。当时的罗斯福总统的小名是Teddy,他们就为店里的小熊起名为泰迪熊。犹太夫妇终归是讲究的人,用总统的名字命名自家的丝绒熊,总得跟白宫打个招呼吧,于是两囗子给罗斯福总统写了封信。毕竟是民选的总统,看到信后,罗斯福毫不介意为小熊代言,大笔一挥同意了,泰迪熊从此有了名分。
糖果店自此改行,还卖什么糖果呢,专心做熊吧,玩具熊上架,很快销售一空。这就是美国著名的Ideal Novelty and Toy Company(完美玩具公司)的起源。
无独有偶,1880年创立的德国裁缝店玛格丽特·史戴芙(Steiff),一直是生产毛绒玩具的作坊手艺人。1903年,玛格丽特的侄子理查德在参观马戏团时突发奇想,打算设计一只人模人样的玩具熊。理查德接下来在动物园仔细观察了熊们的神态和动作,这之后,第一只Steiff“泰迪熊”诞生了。
今天,Steiff是世界上最具收藏价值的玩具品牌之一,低阶土豪们通常拎着一只Hermes Birkin或者Dior到处显摆,这是有文化的土豪不屑的场景。要知道,随便一只“古董级”泰迪熊,保守估价都在20万美元以上(特殊人物和特殊事件熊,这种熊左耳上的镀金合钉标签为白底红字)。怀旧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找回童年最亲密的伙伴,收藏家可以为一只特定品牌、特定样式的泰迪熊付出旁人看来不可理喻的价格。因此,Steiff与LV推出的联名款小熊,在2000年就拍出了200万欧元的天价。
二
泰迪熊的市场竞争和汽车的市场竞争有不少相似之处。你看,泰迪熊在美国问世的1902年,恰好是亨利·利兰这位白胡子老爷爷缔造凯迪拉克的那一年,当时那辆单缸10马力、售价750美元的汽车,在次年参加纽约车展时销售一空。而德国裁缝Steiff的毛绒玩具做得风生水起的年代,奔驰生产出第一辆可供出售的汽车。
美德之间的泰迪熊溯源从未在正式场合和坊间停止过,Steiff和Ideal Toy Company都宣称自己发明的泰迪熊才是鼻祖。在德国的各种画册上,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1902年世界上首只手脚可动的泰迪熊由Steiff创作而成,并申请了金耳扣(Button in Ear)专利。而在美国,罗斯福总统与小熊的关系简直牢不可破,甚至盖过了他成功调停了日俄战争,因此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的名誉。
美系熊与德系熊的纷争就像美系车与德系车一样棋逢对手,难分仲伯。后来,英国熊熊、法国熊熊、日本熊熊……不断加入到泰迪熊的国际大家庭中,笔者惊奇地发现,英国、法国、日本加入熊熊商战的时间,和他们各自启动汽车商业市场的时间基本一致。
三
很多车主不惜重金非要买一辆原汁原味的Made in Germany的BMW肯定是有原因的。
正如Steiff,每周两次,新产品要在总部接受质量控制部总管的检验。这些可爱到令人心碎的甜蜜脸蛋对检验员完全不起作用,他们用“酷刑”来检验这些玩具:火烧、水泡、扭转脖子、放在嘴里嚼、扯它们头上的毛、往皮毛里抹上腐蚀性的液体、放在紫外线灯下翻烤、动用各种各样的化学试剂进行检验。只有在质量控制部手下幸存下来的小熊,才有可能成为一只Steiff玩具熊,而后,德国南部小镇基根的金耳扣是它的出生证,有了资质的小熊才会出现在商店里。
“我们希望将Steiff的产品放进婴儿的摇篮,并能向父母保证:什么也不会发生。”曾担任质量控制部总管的Krebs说。
“世界的玩具在中国”早已经是全球贸易界的共识。2004年,为降低生产成本,Steiff把除古董泰迪收藏系列以外的部分低价产品生产线迁到中国,大约占到其1/5的产品。Steiff希望这个“世界加工厂”帮助自己抵御激烈的竞争——中国的工资水平使得Steiff能够以14.95欧元的价格出售一只12cm高的泰迪熊,倘若在欧洲生产,高昂的人力成本得让它至少卖到50欧元。
2008年,公司CEO马丁-弗雷辛开始将生产线撤出中国,他公开表示:“我们不想再继续下去了,中国不适合我们。”他坦言,中国生产的泰迪熊总有一部分五官不正,拧着腿、秃了毛或者开线,这些熊在德国质检的时候必定被淘汰,被淘汰的数量已经让中国生产“成为累赘”。
“小熊的眼珠位置偏低1毫米,就会导致熊的表情从仰慕和溺爱变成呆板。”马丁-弗雷辛的这种描述完全符合中国人对德国人“方脑袋”、“不好沟通”的印象。每只泰迪熊分为35个部分生产,28个部分由手工完成。最初,Steiff公司派出300名培训人员来中国,教授工人们如何生产这个复杂而细腻的小玩意。把一个员工培训熟练需要12至18个月,许多员工在掌握技术后,选择一去不返,原来他们已经跳槽到其它待遇更好的公司。公司的前期培训投入常常化为乌有,而后,过高的员工流失率意味着现有工人无法获得足够的培训,产品更无法通过总部的质检。
而在德国,“工人很多都是家族继承性地在Steiff工厂工作。”对于每次订单通常只有500只熊,并且一心想来中国缩减成本的公司来说,这就成了一个难以调合的矛盾。——此处想想那些小众的豪华汽车品牌。
从中国撤出后,公司把生产线放在了土耳其。对于Steiff来说,附近没有竞争对手能够提供相似的薪水挖人,工人的忠诚度得以保持,继而生产的水准也得以维系。
在Steiff从中国撤出的同时,欧洲时装与纺织品出口协会有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的生产成本增加了30%。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显示,德国公司在中国生产产品会省一半的钱,但是物流费用也许会大大增加。德国工程师协会VDI的研究不断在印证,在短暂的“周游世界”之后,1/5的德国公司最终会选择回到德国本土制造。今天,一路看涨的燃料价格,也让原本是为了节省开支的举动变得越来越贵。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为什么那些豪华汽车品牌依然不愿在中国合资建厂?一叶知秋,一只泰迪熊也许知道个中的答案。(文/《汽车人》特约撰稿人 刘葳漪)【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