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服台湾的影视制作者们,始终能保留精致的传承感和人文内核,还有这个时代越来越稀有的匠人气质。
文/《汽车人》特约撰稿人 刘葳漪
一
“越是台北的,越是世界的。编码时用台北加密,解码时被世界理解。”这是小说家吴明益在创作短篇小说集《天桥上的魔术师》的初衷。如今,这部小说集以迷你剧的方式上映。首播受到各方关注,好评如潮。剧组人员前几天在Clubhouse开房间闲聊,宛如首映Party。
《天桥上的魔术师》上演在吴明益从小生活在的台北市中华商场。这座在1961年落成,1992年拆除,由一连八座三层连栋式楼座组成的商场位于中华路一段,它承载着几代人的启蒙记忆,也是一座城市30年来潮流文化、社会变迁的场所与空间。
土生土长的台北朋友告诉我,中华商场最大的特点在于“住商混合”,营业场所与私人住家几乎难以划分,根本就是一座容纳大江南北多元文化的“大杂院”。对老台北们来说,昔日中华商场乃是汇聚了一切新奇、时尚、娱乐、老饕,以至囊括了食衣住行、求神问卜,包办所有生活起居和消费欲望的大观园。
“我的爸爸喜欢京剧,在中华商场的第五栋,一楼有专卖传统京剧的金门唱片行”,这位台北朋友说道,“爷爷是北京人,二楼那家叫做真北平的饭馆,有最地道的烤鸭和酸菜白肉锅,爷爷觉得和北京西四砂锅居的味道一模一样。”
就是这样一座迷人的商场,剧中九个孩子在分散的章节里一起成长,重现了老台北的门户地标。《天桥上的魔术师》——这是刚刚过去的2月,被港台朋友推荐次数最多的一部剧。
二
方毅任,低同理心,高执拗感,他是患有亚斯伯格症的刑侦人员;徐海茵,沉稳圆滑,冷艳干练,她是勇敢又敬业的社会新闻记者;江晓梦,心存善良的不良少女;李雅均,令人无法同情的悲情人物,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却剥夺别人生的权利……
连环被害者的谜团漩涡,堆砌的特写蒙太奇与细节控迷恋的数据分析,以素冷严谨的基调体现刑侦的工作过程。镜头时而紧跟人物闯入现场,时而静置门外遥视主角,灵魂无处安放的痛苦与脆弱和画面相得益彰。
《谁是受害者》毫不避讳地呈现暗流涌动的真实社会和案件背后令人唏嘘的社会议题:黑白两吃的警察、趋利嗜血的传媒、利益勾结的政商,最后被牺牲的,总是无权无势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弱者。不要以为输入如此沉重价值观的剧作会让人看不下去,《谁是受害者》尺度大、重口味,你不可能看不下去。
《谁是受害者》——2021年2月我看的第二部认为很好看的台剧。钦服台湾的影视制作者们,始终能保留精致的传承感和人文内核,还有这个时代越来越稀有的匠人气质。
三
因为《暗恋桃花源》和《如梦之梦》,看到过现场的谢盈萱。再见时,她在屏幕中说:“我是陈嘉玲,一个住在台北但永远不是台北人的台南女儿。”
无缘钟鸣鼎食之家,亦非诗书簪缨之族,没有花容月貌,工作忍气吞声,感情也一言难尽,转眼人生过半,没车没房没男友,这个时候,嘉玲心一横,干脆把唯一有着落的职位也辞掉,离开台北回台南了。都这把年纪了,绝对不要做什么励志的、追梦的故事。抱歉,我们的台南女儿不会嫁给总裁,不会开什么文青咖啡厅,更不会回家乡发扬什么文化……统统不要不要都不要,她回归家庭,渐渐接纳平庸的自我。重遇幼时同伴,视她为初恋为珍宝的蔡永森,在台南明媚的阳光里,嘉玲又回到童年的朴拙岁月。
这是《俗女养成记》,2021年2月我看的第三部认为很好看很好看的台剧。如果说《我们与恶的距离》打破了台剧在大众心中的固有印象,《麻醉风暴》则反映了与经济发展越来越冲突的人性道德,《我们不能是朋友》探讨了对追求真爱和寻找自我之间的平衡。《俗女养成记》一点都不落俗的窠臼,每一个镜头和台词都有现实价值,却又没有野心和意义。
它是淡淡的人间烟火味,顺着岁月之流可以飘进任何一扇敞开的门窗,即使在长廊尽处,依然燃烧着,温暖你我的心。(文/《汽车人》特约撰稿人 刘葳漪)【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